《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7-02-09 22:55范盈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葫芦娃教员男孩儿

范盈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妈妈说:“好啊,不过你一定要记得回来啊。”你们猜,这个小男孩儿是谁?

生:阿姆斯特朗

师:非常聪明!这个小男孩儿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今天,我们也一起看一位十二岁小男孩儿的故事,这个小男孩不是痴迷于月亮,而是痴迷于葫芦,那他最终也会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葫芦收藏大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二、初读感知

师:清兵卫与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朗读首、尾两段。

生:齐读

师:哪些人与葫芦发生了故事?

生:清兵卫、教员、父亲

师:与十二岁的小男孩儿相对,我们可以统称教员和父亲为?

生:大人

师:清兵卫和葫芦之间发生了故事,大人和葫芦之间也有故事发生。

请大家带着两个问题速读文本:

1.清兵卫是怎样对待葫芦的?

2.大人是怎样对待葫芦的?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动词。

生:清兵卫是玩、想、看、买、舍葫芦(师:板书)

师:总结得很到位,这些动词基本都出现在每段开头前两句。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学习。那孩子如此痴迷于葫芦,大人又是怎样对待葫芦的呢?

生:大人是讨论葫芦,很厌恶葫芦。

师:大人情感上是厌恶,有没有具体的行动?

生:砸碎、没收、卖掉

师:非常好!(板书)

三、品读细节

师:清兵卫和大人因为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是清兵卫和大人的冲突,到底清兵卫做了什么事情,惹得教员和父亲有如此大的反应?我们小组讨论,看看哪些细节能体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态度,这些细节背后又有什么内涵呢?

生:小组讨论。

师:刚刚听到大家有很多新颖的见解,哪个小组先来?

第一组:我们想品“玩葫芦”。这里用的切、掏、装、泡、擦能表现出清兵卫玩葫芦技巧很高。

师:找出了这段的动词,品得不错!清兵卫玩得精细,有一套自己处理葫芦的方法,可以说,是玩出了自己的葫芦道。这里的动词细述了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那为什么用“玩”而不用“做”?

生:“玩”这一字充满了乐趣,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师:品得极到位,以玩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简简单单、快快乐乐,这便是孩子的天性。

师:其他小组有新的发现吗?我们能把这篇文章把玩出不一样的味道吗?

第四组:“想葫芦”这里清兵卫将老爷子的秃脑袋看成葫芦,体现出他对葫芦的专注、着迷,他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葫芦

师:专注、着迷二词评得当行,圈点在旁边。我还注意到,这里有四次笑。“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你觉得这时清兵卫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模仿一下,“我怎么这么好玩儿,竟然把秃脑袋看成了葫芦!不过,刚刚那个葫芦的形状真好!哎呀!是秃脑袋,不是葫芦!哈哈哈哈!

师:惟妙惟肖地演绎了清兵卫的内心所想。其他小组有发现新大陆吗?

第五组:第四段、第五段清兵卫看葫芦也很有意思,这里出现了六次看,一一看过体现他看得数量多。呆呆地站在门前看,说明清兵卫看得专心。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说明他看得频繁。错看葫芦说明他对葫芦的沉迷。立刻打开罐子看说明看得迫不及待。永远不知疲倦地看说明时间十分长,他的整个世界仿佛都是葫芦。这里写的水珠、纹路在清兵卫眼里都与众不同、极具美感。

师:六处看分别从长度、密度、频率、专注度去写,评得妙,小说之神写得更妙!“一一”在文章反复出现,买葫芦中也有出现“一一”,你们怎么看?

生:他走过后街,一个一个仔细把玩。首先,清兵卫是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闭了门的住房前、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前发现的,这说明他看葫芦看得仔细,不放过一个角落,而且一一看过,就像发现了至宝一样。

师:一一看过之后,清兵卫有怎样的动作神态?

生: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说完、红着脸……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心头发着跳”,就好像遇见初恋情人一样,高兴到了极点反而有些紧张,怕葫芦被别人买去。“喘着气”是庆幸葫芦不贵。“急匆匆说完,跑回家去”,是担心被别人买走。买了葫芦“跑着回去”写出了买到葫芦的心花怒放。

四、把握主旨

师:清兵卫如此热衷葫芦,但父亲却一个一个砸碎了葫芦,为什么大人不理解清兵卫,他们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围绕讨论、没收、砸碎、卖掉这几个片段进行合作探究。刚刚没有发言的小组要加油!

第二组:在父亲和客人讨论葫芦的片段里,父亲说把客人的“这种葫芦”说成是“这种玩意”,说明父亲认为小孩子玩葫芦是玩物丧志。

师:就像志贺直哉的父亲认为他写作是不务正业一样,在欣赏葫芦上,父亲、客人和清兵卫的标准一样吗?

生:不一样,父亲、客人喜欢的是又大又长、奇特的葫芦,清兵卫喜欢的是周正平凡的葫芦。

师:大人的欣赏标准是怎么来的?

生:大人的标准是与价值、名气、潮流有关,而清兵卫的喜好则是依循天性和自然。

师:点得到位,清兵卫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葫芦道。在这里,父亲只是与清兵卫的审美标准不同,为何最后会砸碎葫芦呢?

第三组:是因为教员的原因。“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爱好葫芦的风气本来就不舒服”,教员是喜欢武士道的。教员喜欢的和当地不同。

师:教员喜欢的武士道,你了解多少?

生:切腹自杀、服从。

师:确实,日本人常用樱花比喻武士道,一朵樱花是美的,但一树一树的樱花就更美。武士道就像成片的樱花,强调集体和共性,强调服从,压抑个性。而清兵卫的葫芦道,无疑象征的是自然、美与和谐。砸碎葫芦这一片段无疑是全文的高潮,哪些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六组:父亲,一个一个砸碎葫芦,而不是一股脑全部砸碎,说明父亲想彻底断了清兵卫的念想,而且是进行彻彻底底的物质毁灭。

师:可以说,父亲的动作如疾风暴雨一般,粗暴地扼杀了清兵卫的个性追求,在十二岁清兵卫的生活中,权威无处不在,这些权威以爱的名义,以负责任的名义,要求他放弃爱好,要求他绝对服从。他们对清兵卫的要求只有一个——“必须跟我相同”。当清兵卫沉默着服从,大人和清兵卫都不知道,他们不仅扼杀了个体生命最本真、最自然的天性和个性,还有可能创造一个平庸的社会和民族。那请问这组同学,教员家访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在家,反而写父亲不在家?

生:让小说千折百回

师:我们可以看到课本69页,小说情节的摇摆!大家齐读第一段。不让任务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每当清兵卫松一口气的时候,迎接他的是更大的打击。这样的情节安排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物之间冲突的张力!可以说,写到“砸碎葫芦”小说就可以戛然而止了,为什么还要写校役卖掉葫芦?

生:清兵卫的爱好和天才最终造就了古董店老板和校役这两个人物的超额利润,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这里证明了清兵卫确实有鉴赏力,大人的粗暴、无知恰恰扼杀了一个孩子不可限量的潜力,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不知道真相,还以为替孩子做了件好事。

师:看到这里,你为清兵卫叹息吗?

生:非常叹息,他玩的葫芦竟然这么值钱。

师:那我们的这种叹惋好像也是以成人的立场、成人的功利主义去评判清兵卫的爱好,我们是不是也变成了大人呢?

五、寄语人物

师:如果你要续写这个小说,你的下一个题目是什么?

生:清兵卫与绘画

生:清兵卫与书法

师: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悲剧,而且,这样的悲剧又可能在每个人身上上演,基于此,你对小说中的清兵卫父亲/教员有什么想说的吗?形式可以多样

生:我写了首歌,送给清兵卫

葫芦娃,葫芦娃

清兵卫给你一个家

风吹雨打都不怕

啦啦啦

葫芦娃,葫芦娃

教员教员把你抓

你的下场可惨啦

啦啦啦

葫芦娃,葫芦娃

老爸老妈把你骂

你小小的心也碎啦

啦啦啦

师:用了葫芦娃的调子,唱出来别有趣味,还有吗?

生:清兵卫,坚守你的梦想,你的人生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生:老师,请你俯下身来看看清兵卫的梦想,不要粗暴地扼杀了未来的葫芦收藏大师!

……

师:最后,我们再一起齐读首尾两段,想必我们定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六、总结升华

师:在《清兵卫与葫芦》这个无限循环的悲剧中,我们既是在探究清兵卫的故事,也是在观照自己的人生。过去,我们很可能都是清兵卫,未来,我们也会变成大人。不知道那时,我们还会不会记得这个小男孩儿的故事?

七、作业布置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才是一堂好课,似乎众说纷纭。其实,在去掉那些漂亮不实用的外衣后,我们应该以师生的共同成长和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为前提,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释等手段,把语文课纳入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拓展、延伸,让语文课变得有趣些、有味些。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有了以下的教学反思。

第一个满意的地方是细研教材,唤醒文本,实现浅文深教。

《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其实也选入了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次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体现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不同,如何能体现高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于是,我决定,将课堂的重心放在浅文深教。

浅文深教,一是体现细读文本上。在细节刻画上,小说不避开重复用词,连用两个“自己”、 三处“一个一个”、四个“笑”、六个“看”、这些都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学生在课堂上品出六处看的不同神韵,看得专注,看的频率、看得长度,看得密度,完成从从词语意义到审美品味的升华。学生在此体会到小说的创造魅力,也为他们指明了阅读方法。

其二,浅文深教,体现在对小说主旨的深入性探讨。小说的题旨是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对孩子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但是,在教学中,我追问了两个问题,客人、父亲喜欢的葫芦为什么与清兵卫不同,教员仅仅是因为清兵卫违反课堂纪律才没收了葫芦吗?继而引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大人的喜好是与价值、名气、潮流相关,大人强调威权的压制,孩子则崇尚自然与和谐。而且,这部小说的深层意味更在于它的循环性与恒常性。清兵卫的故事会无限循环,孩子和大人的故事会不停上演,你和我也许都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

所以,在小说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完成从词语意义到审美品味的培养。而且,探究小说的主旨,要切合学生的情感、思想与人生阅历,让他们入其内、出其外,以文本观照自己的生活,获得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优点之二是恰当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对话灵动而丰富。

比如清兵卫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竟能卖到600块,学生纷纷为之扼腕叹息。我灵机一动,追问道,我们在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清兵卫的爱好?学生回答,我们正是用大人世俗、功利的价值观去评判清兵卫。而后,学生小声地说道,细思极恐。原来,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变成了大人。这不正是小说的现实映照吗?

由这一课堂的灵光乍现,我思考到,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教师的预设是封闭的、僵化的,而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变化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跳出预设的圈子,跟学生形成真正的碰撞。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太多值得我去完善的地方。

第一个遗憾的地方是课堂的导评、导学能力不足。因为是比赛课,所以对学情了解不够,低估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学生在分析到六处看的深层涵义时,我可以相机引导,让学生去品读其他细节,如四个“笑”,三个“跑”,“这种葫芦”、“这种玩意”。上完这堂课,我深觉教师评点语言不够丰厚、深刻,有时不够恰到好处,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作为一个老师,我还需要在导评与导学上下功夫,

第二个遗憾的地方虽然课堂有一些创意,但还需要在文化性上多下功夫。

在寄语人物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清兵卫/父亲/教员说了很多,虽然有一定的创意,但课堂的文化性和深厚性还是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一直坚守在阅读的路上。读经典、读生活,让精神丰厚而灵动。如果我们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更深刻的生活体悟,或许我们就会有更深化的设计。

柏拉图说过,教育是心灵转向。生活语文,趣味语文,文化语文,这些是我所坚守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直在路上,我坚信我们最终能听到灵魂开花的声音。

猜你喜欢
葫芦娃教员男孩儿
蓝衣小男孩儿
晚上好, 教员先生
看事
校长问题
晚安,教员先生
晚安,教员先生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葫芦娃
葫芦娃
我要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