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朋友

2017-02-09 09:24
南方周末 2017-02-09
关键词:制衣四楼成衣

嘉排村的家庭成衣工厂,鼎盛时期有数百家。今年春节,这个数字降为四家。林久知道,属于父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发自福建泉州

年初三,我陪妻子回泉州娘家。走亲戚的间隙,去拜访老友林久。咸湿的味道提醒我,到了。

林久家在晋江市(泉州下辖县级市)英林镇嘉排村,临海。村道两侧,有典型的闽南灰石红顶老宅,也有新建的楼房。如果五年前来嘉排村,眼前的民居很可能就是一个个设备齐全的家庭制衣工厂。

林久家的四层小楼总面积一千二百多平米,一楼原是工人宿舍,三楼是仓库,四楼是制衣车间。上到二楼,望见一盏大红灯笼,这才有了家和春节的气息。

客厅正中,林久的父母坐在宽敞的红木沙发上向我打招呼。闽南人的热情来势凶猛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只要是带了孩子来,主人就把红包往孩子口袋里塞,并叮嘱家长万不可推托。客人多了,主人家的亲戚也会帮忙陪着泡茶、聊天。

林久带我爬上四楼,这里有一整面窗户面对大海。窗只打开了一小会儿,以免机器受潮。这一整套早已过时的制衣设备,春节前刚刚停工。

四年前,林久家的成衣加工厂倒闭,父母舍不得卖掉这些轰隆了快十年的冰冷钢铁,就用它们接嘉排村仅剩的三四家大制衣厂钉纽扣之类的耗费人工的工序订单。

1978年之后,成衣制作在滨海小镇英林开始流行,这里后来诞生了柒牌、劲霸等国内知名品牌。因为多在央视一套投放广告,当地一度流行这样的段子:“欢迎收看中央一台,这里是英林频道”。

这是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英林等乡镇主打成衣制造,交易通常在石狮镇进行。石狮后来独立成为县级市,原来的成衣交易市场现在是亚洲最大的服装城。

林久家的制衣车间开设于1991年,当时他刚读小学,家里只有两层楼,一楼车间,一楼住房。这是当地极为普遍的“三合一工厂”:车间、工人宿舍、主人的家混合在一起。

鼎盛时期,嘉排村大约有40%的家庭从事成衣加工和布料制造,半夜仍在紧张作业,当时村里没有路灯,但走在路上恍如白昼。

林家最忙时雇了五十多个工人,规模在嘉排村只能算中等偏下。但足矣。办厂四五年,林家加盖了两层楼,每层耗资近三十万元。

林久对父亲的崇拜正是从那时开始的。林氏宗亲遇事要找林久的父亲商量,显然,从农民到老板,加大了他的话语权。他用描述闽南人典型性格的语句来形容父亲:“爱拼才会赢”。

那时的人做生意,全凭信用。再大的订单也不要求签合同,还允许买主先拿货,卖完再结账。这种朴素的商业逻辑多数时候经受住了考验。当然也曾失手。新千年刚过,一个客户欠下林家的一百多万元货款,至今也没要回来。

这或许塑造了林久的性格。他和他父亲一样待人友善,同时也避免被别人伤害。有一次,我和林久及一群朋友玩真人CS。开战前,他跑到对方队伍中挨个敬烟,“待会儿留我一条生路。”在对方几次猛烈的反攻中,林久的队友多数“阵亡”,而他一枪未中。

2004年,嘉排村的成衣制造到了巅峰。这一年,林久家只做了一笔俄罗斯的订单。这个订单如此之大,以至于五十多个工人一整年全力开工才勉强消化掉。

这一年前后也是嘉排村最风光之时。农历六月二十二,当地过普渡,拜关公。嘉排村的厂主们出钱,全村开车浩浩荡荡到泉州市区关帝庙过夜抢头香。春节更热闹,烟花从初一放到十五,谁放得最多,通常就是赚钱最多的厂主。厂主们还会出钱组织业余排球赛。排球运动自1928年就在嘉排村兴起,这在农村里非常罕见。

白天看排球赛,晚上看烟花看高甲戏,是林久的春节记忆中最好的嘉排村。这种记忆在2008年中断了。

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把嘉排村家庭作坊的生产力吃干榨净,他们暂时放弃了国内订单。几年后,当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他们再想去石狮的服装城出货,才发现无论市场流行的款式还是各级采购商,他们都不了解了。国内订单也放弃了他们。

但真正最致命的打击,是用工荒。林久家成熟的技术工全部流失,他们有的去了广东的工厂,也有一部分被晋江品牌服装厂吸引,还有人回到中西部地区的家乡自己开厂收徒。

林久的父亲很快意识到,工人流失主要不是因为钱,而是对家庭作坊的前景失去信心。这里谈不上企业化管理,甚至连车间生产规范都没有,但他唯一的尝试是自己制定了十条工作规定,用毛笔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到四楼车间的入口处。这些规定,无外乎工作时不许开小差、节约用电之类。

晋江多数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有人把这称为改革开放之后晋江民营企业的第一个寒冬。但在嘉排村,春天就没有再回来过。

最先倒掉的是资金储备最薄弱的加工厂。有几家比林久家规模更大的厂子,因为一笔货款没有及时收回来,进不起布料,几十个工人一夜散伙。

林久的父亲重新往返于石狮服装城和英林镇两地,以前是买主拿着现金到他家下订单,现在是他去四处找买主。林久告诉他,这叫买方市场。他又支撑了五年,虽然每年的订单都在减少,但至少还有点赚头。

不过,他越来越怕过春节。春节意味着又有一批工人不会回来了。如果其中包括一个成熟工人,他的加工车间至少需要一年半才能恢复元气。成熟的标准,就是看一眼样品衣服,就能做出来一件一模一样的。毕竟,家庭工厂里,人们更倚重经验,而不是图纸。

2013年春节后,嘉排村的工厂从鼎盛时期的数百家锐减到几十家。今年春节,这个数字降为四家。林久在嘉排村能做的,只剩打电话叫同学来打牌,或者接到电话去同学家打牌。

在四楼的天台,林久告诉我,嘉排村的制衣行业来得莫名其妙,去得倒还算有据可循。国内外市场不景气、国家层面的产业布局转移和家庭作坊式微型企业的先天不足,或许都能解释得通。

但他的父亲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他和林久商量,把林久在福州的房子抵押贷款,以在四楼重整河山。林久不敢拒绝,更不敢答应,因为他知道,和1978年之后晋江大多数民营微小企业主一样,属于父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产业转型升级势所必然。

猜你喜欢
制衣四楼成衣
以木为媒
极致未来
1993:四楼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成衣设计中数码印花图案的应用研究
愤怒的“兔子”
制衣者依稀
台前幕后的点滴记录
汤鹏作品
把四楼搬上去
怎么进来的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