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颜回,抑子贡

2017-02-10 15:34田海花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内圣外王颜回子贡

田海花

摘要:“内圣外王”作为儒学的精神内核,从先秦孔孟荀到现代新儒学,其内涵一直不断发展变化。文章通过孔子尊颜回、抑子贡的评价,分析孔子思想的“内圣”倾向,以及这一倾向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内圣外王;修己安人;颜回;子贡

“内圣外王”是后世儒家对儒学精神内核的概括。“内圣”指的是“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即将完善自身的道德追求作为最高理想;“外王”则指努力追求外在事功。“内圣外王”不但要求实现个人生命的完美,还要求将“内圣”转化为对社会、民族的贡献上来。“中国传统哲学本质内核可谓人伦哲学或道德哲学,而‘内圣外王哲学理念可谓核中之核,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实质之所在。”[1]本文从孔子对待弟子颜回、子贡的态度上,来探求“内圣外王”思想源头的特征,以及孔子的思想倾向。

一、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表述

首先,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仁”,“仁”是一切伦理思想、政治思想、道德追求的起点,因此,“仁”也成为“内圣外王”思想的根本起点。其次,孔子以远古时期的圣王为思想原型,构想“内圣外王”的美好蓝图。再次,“修己安人”、“老安少怀”是“内圣外王”思想的相近表达。

(一)“仁”为“内圣外王”思想根本起点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仁”被提及的次数达109次,可见“仁”的重要性。“仁者爱人”,即指出“仁”作为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它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关心之上的。“仁”从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拓展开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就是“仁”的基础。

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必然一生坚守“仁”德,无论处境如何,一刻也不离开“仁”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而孔子的“仁”德由两部分构成,即“忠恕之道”。“忠”是“仁”积极层面的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的梦想,具有一定的进取精神;“恕”是“仁”消极层面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勉强、不霸道,体谅和包容他人。

正因为“仁”不断要求内在自我完善,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进而关注他人,成就他人。这一积极层面的进取精神,由内在修养推及到外在事功的逻辑思维,正是“内圣外王”的内在逻辑。因此,“仁”就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基础与根本起点。

(二)“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最初表达

孔子所处的时代,战火纷飞,拯救天下的强烈使命感,使他一生都在追求实现仁政思想的途径。他以尧舜为楷模,处处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在母国鲁国虽然有当政机会,却因三桓阻挠,无法一展宏图,游走异国他乡十四载,游说之事,见效甚微,依然一事无成。沮丧的现实处境不免使他产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世念想,但他一直都是乐观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直支持着他去追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鼓励他们成就一番事业,一番对整个社会、整个天下和人类苍生有意义的事业。

当子路向孔子询问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时,孔子的回答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既十分注重“修己”,提升内在修养,又注重对待外在事物时的态度,以及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达到“安人”、“安百姓”的高度。而当子路再次问到孔子的人生志向时,他希望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老者获得安逸的生活,朋友信任他,年轻人怀念他。这种理想,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一样,都是要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来最大程度地为社会、人类服务。也就是将“仁”上升到“圣”的高度。孟子将孔子的这种理想更加具体化: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也是“修己以安百姓”最形象的表达。然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内圣”“外王”有所倾向,在不放弃“外王”事务的基础上,他更加注重对“内圣”的追求,可以从他对两位重要弟子颜回和子贡的教育与评价看出来。

二、尊颜回、抑子贡——孔子思想的“内圣”倾向

《论语》作为儒学早期经典,记录了孔子的语录、弟子的求学问道、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以及评价,从孔子与弟子的言语互动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不同侧面。众多弟子中,“四科十哲”属于孔门的优秀弟子,我们则从孔子对这十哲中颜回与子贡的教育、评价,分析孔子思想的“内圣”倾向。

(一)“德行科”佼佼者颜回,深得孔子喜爱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德行科”的佼佼者,孔子几乎在任何场合都是在表扬颜回。颜回不好言辞,沉默寡言,尊敬孔子,对孔子“亦步亦趋”,孔子看重颜回“退而省其私”的“内省”品质,能够通过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行。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众位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颜回的“好学”正是在“退而省其私”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才能在德行上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最值得孔子称颂的是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孔子曾经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简陋恶劣的处境,常人不堪忍受,颜回却能乐在其中,不改初心,坚守内心的道义,自足快乐。这与孔子一生为实现理想奋斗,即便不得志,却依旧保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相较而言,各项才能突出的子贡却未能得到孔子应有的赞许。

(二)各项才能突出的子贡,至多是“瑚琏之器”

子贡在进入孔门前,是一名商人,经过孔子的教育,他将义与利结合起来,成为春秋末期有名的儒商,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而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相较颜回注重德行修养,孔子认为子贡即便每次都能猜中市场行情,但是他“不受命”,不能潜心修德而去经商,不如颜回。所以当子贡向孔子询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孔子以“瑚琏之器”为答。

“瑚琏”是宗庙祭祀时的重要礼器,在孔子看来,子贡是具有一定特殊才能的人,善于言谈、外交,也能从事政治,是能够将具体事务完成得非常优秀的人。鲁国曾经有一次险受齐国的攻打,在子路等其他弟子纷纷请缨去齐国游说时,孔子却将重任委派给子贡,他深信子贡能完成这一使命,果然子贡成功地拯救鲁国于危难中。即便如此,孔子依旧认为子贡不如颜回优秀。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器”,君子应该注重完善仁、义、礼、智、信等德行修养,而非从事具体某一事物。孔子的另一位弟子樊迟曾经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具体事务时,被孔子训斥为“小人”。可见孔子赞赏子贡的各项才干,是一个有大用的“瑚琏之器”,但是境界还有待提高。

(三)尊颜回、抑子贡反映孔子思想的“内圣”倾向

从孔子对颜回和子贡的评价上看,孔子不否定弟子从政为官,从事具体事务,但他更加注重弟子能够提高个人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内圣外王”思想对于统治者的要求是,以更高的德行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能够以个人魅力感染百姓,化于天下,成为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那样的人物。而孔子对待弟子的要求,他更加注重弟子成为“内圣”式的人物,有余力则往“外王”发展,不能舍去内在修养而一味地追求名利事功。

孔子“内圣”思想的倾向与他一生的经历有关。他在鲁国寻求实现“仁政”以求“安百姓”却屡屡受阻,晚年游走列国十四载,依然未能找到一方可以施展抱负的天空。他认识到实现“外王”的条件过于艰难,因而只有转向“内圣”,专注内在修养,这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无奈选择。

然而注重内在修养也绝非易事,现实中众位弟子,官场求位者,屡见不鲜,而德行高尚者,却寥寥可数。所以在颜回离世时,孔子十分悲痛,嚎啕大哭,发出“今也则无”的感叹。在孔子看来,除去颜回好修仁德,再也没有任何一位弟子能如此专注于“内圣”修养了。

三、孔子思想“内圣”倾向的影响

“内圣外王”虽然在宋明理学时期才被广泛用来概括儒学精神内核,但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已经蕴涵了“内圣外王”思想。它以“仁”为理论根本起点,追求“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经历的限制,从他尊颜回、抑子贡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内圣”倾向,而这一倾向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

后世儒学一直以追求“内圣”为正宗,孟子从“性善论”角度阐释“内圣”,被尊为“亚圣”,而荀子从法后王的思路追求“外王”,却未获得后代的尊崇。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圣者不一定能为王,而王者也不一定是圣者。

由于孔子在倾向“内圣”的同时并未否定“外王”,因此对于后世士大夫人生观的塑造上,努力完善自我道德修养,但也不放弃外在事功的追求。然而,在现实中,“内圣”未必能开出“外王”,二者往往是分裂的,“从君子人格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境遇中,这一矛盾表现为‘穷独达兼的文化心态”[4]。相比于道家的“内圣外王”将人引向纯自然的童贞时期,“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怀承,姚站军.“内圣外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新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3–10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6–157.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17.

[4]葛荣晋.内圣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J].文史知识,1999(9):71–75.

猜你喜欢
内圣外王颜回子贡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颜回之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为己之学”的二重性与当代儒学发展困境的思考
内圣外王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