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本色匠心坚守

2017-02-10 00:09严丽琴
科学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量规工作

严丽琴

他身材魁梧,不善言辞,微黑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眼睛,粗糙有力的双手,不知情者很难将这位标准的北方汉子,与其从事的制造工件精度是普通头发1%粗细的人联系在一起。他是淮海集团公司有史以来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第一人,现为淮海集团十四分厂量具钳工——周建民。

“一丝不苟,一以贯之,一往无前,三个词,十二个字,三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不厌其烦地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彩逼人。”这是见过他之后,我对他的理解。

孜孜不倦学技术,坚持不懈练本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根溯源,周建民对量具钳工工作的热爱,源于小时候工人师傅们的耳濡目染。“父亲在一个部队机场工作,放学之后,我经常去找父亲,每当看到工人师傅们用灵巧的双手修理好一架架飞机,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翱翔,心里便会油然而生一种不尽的佩服和羡慕,当一名能工巧匠多好啊!”谈到这些,我仍能从他脸上看出掩饰不住的羡慕。

中学毕业后,周建民考上了长治技工学校。之后,如愿以偿走进了令人向往的兵工厂,走上了量具钳工的工作岗位。他满以为这下就可以一试身手、让大家也看看他的技术活了。但随后的工作经历却告诉他,要想成为一名令人艳羡的技术工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次,师傅有事请假,便把一件稍有难度的量具交给我干,我拿着半成品琢磨来琢磨去,按照师傅说的工艺鼓捣了好几天也没搞出来,眼看节点进度到了,急得我满头大汗,最终还是没完成。可师傅回来后,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任务。”周建民颇有感触地说道。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看来要想在岗位上干成点事,光凭一股子热情还不够,还真得下一番苦功。“不信我周建民就干不出来”,天生的那股子倔劲促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掌握业务技能,在岗位上干出名堂来,让师傅放心,让同事刮目,让领导满意。从此,他便一心扑在了岗位上,一头扎进了量具钳工的世界。

白天,师傅干活,他就边学边琢磨,边琢磨边操作,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技艺。碰到加工关键产品项目时,周建民更是一步不离师傅,盯着怎样调试参数、怎样处理技术问题、怎样排布工艺,一样一样牢记在心,一项一项刻苦练习。晚上,他就挑灯夜战,一边琢磨白天学到的实用技术,一边抱住那些买来的、找来的技术书籍进行理论“充电”。自学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一听说厂里搞技术培训,总是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一堂课不拉地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并经常和工友们互相交流技术学习体会。

看书,成了他多年的一大嗜好。在书店一看到有关技术的书籍,总是几十元、上百元地买回家。有人初略地给周建民看过的书做过统计,他亲自购买、借阅过的书达到1000本,如果将这些书堆起来,高度有20米。有一次,妻子让他上街买点菜,他正好路过书摊,不自觉地凑过去看起书来,妻子在家左等右等不见人,最后在书摊上才找到他,妻子是又急又气。就为买书,他家里经常闹“矛盾”。他不止一次地向妻子保证,以后一定要优先考虑家里的生活费和孩子的学费。但是,看见心仪的书他还是当宝贝一样珍藏,因为他知道,活到老,要学到老。

坚持不懈求创新,精益求精保活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周建民深刻领会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工作中一丝不苟、坚持“人有我优”,不厌其烦,在三尺工作台前,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攻坚克难中,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一次,国家某重点核心项目一套量具任务交到公司,这套量具要求比较高,是人人见了都皱眉头的典型高难度工装,尺寸精度、对称度要求微米级,角度要求秒级。如何在保证对称度以及焦点尺寸的前提下保证角度要求,是这套量具加工的难度所在。

有人断言,这套量具加工不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任务落到了周建民的肩上,人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能干成吗?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任何捷径,只能依靠自己。周建民精心编排加工工艺,采用了在350x350的方箱上夹装工件,就一个方箱,重量都在30千克,在那炎热的三伏天,每翻动一次方箱,都要出一身汗,为了减少方箱的翻动次数,他自制二类工具,同时采用将中心柱在方箱中心找中的办法,凭借自己过硬的手上功夫,在1米x750厘米长的平板上,精心操作,一丝一丝地调、一秒一秒地找,饿了吃一碗方便面,困了在工案上打个盹,三天三夜都没有离开工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硬是拿下了这卡脖子的工装,为工厂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当量具最后检验合格时,在场的工友们都一起为他欢呼,工厂领导赞扬他“技能高,信得过,靠得住,能出活”。

作为一名技能工人,他以不寻常的视角去发现、去总结,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看到自己取得的一项项工作业绩,周建民也很高兴,但是每当他看到许多工友和徒弟们在生产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工艺操作,而造成时间和材料的浪费,且效率低下,以至于直接影响生产节点的按时完成时,他萌生了革新创造“基准转换法”的想法。他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刻苦的学习钻研,努力实践,逐步摸索出了量具生产中的多种“绝技”,如“第二基准法”“整体研磨法”“冷热配合法”“一次装配法”等,经过认真归纳总结,提炼完善,反复验证,他把它定名为“基准转换法”。其后,经过专家评定,又被工厂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这是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该操作法推广实施后,大大缩短了原来的反复试制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制造检测精度,规范了工艺流程,生产操作更加简便易行,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新突破。过去许多加工中的技术难题,现在通过采用这种操作法,问题都迎刃而解,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关专家评价,该操作法必将使量具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必将对量具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主持“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工作时,周建民将不可调式组合量规、整体式卡规作为突破口,经过50天的连续摸索试制,采用定位块斜面涨紧和端面压合的方式,加工制造出15套合格工装,得到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这项改进,将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了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300余万元,并成功取得了国家实用型新型专利。

“周建民操作法”的成功推广和生产实践使他体会到,每一项高技术的突破,每一个技术难题的解决,无不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每一个技术工人的生命。每一个技术工人都应把创新作为自己的责任,坚持不懈地创新,保持自身的活力,才能真正发挥技术能手的作用。

殚精竭虑谋事业,赤子之心报国家

工作30多年来,周建民凭着一股钻劲,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他的创新成果达到1000余项,平均10天左右就有一项创新成果从他手中产生,创造价值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在山西省国防科技系统独树一帜,多项成果填补了超大量具制造史上的先河。30多年来,他解决国家重点高新项目量具挡手关键项目50余项,“基准转换法”“调节式专用量规改进”“某产品演练项目加工工艺改进”“大型量规加工工艺改进”等20余项创新成果分别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山西省国防科工办和公司的表彰奖励。

多年来,周建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就是对党不讲价钱,对工作不挑肥拣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也曾受到南方一些省市和北京等地企业的邀请,他们以发挥他的技术特长为交换条件,给出了工厂工资的4~5倍,还许诺办理当地户口、安排住房等。但他作为项目攻关的主持人,从未有过跳槽的打算。

没有节假日、休息天,每天加班加点,周建民先后两次因劳累过度,口吐鲜血住院治疗,但一想到生产任务,想到时间进度,他如坐针毡,病情稍好一点,就跑回工房干起活来,医院的护士几次输液竟找不到病人。

提起自己的家人,周建民禁不住热泪盈眶。“2003年4月,父亲因癌症晚期住进了医院。多想日夜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啊!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提出请假的话,领导会同意的。但想到任务进入关键攻坚阶段,看到分管领导日日焦虑的神情,看到工友们几天几夜没有回家,仍然奋战在繁忙的一线时,我还是‘狠心留在了工作岗位。”

看着母亲那日益消瘦的面容,新增的满头白发,周建民对母亲说:“妈妈,您和弟弟回家休息,让我来伺候爸爸。”妈妈总是说,你工作忙,我们这里能行,你就放心吧。在父亲的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父母对他的工作仍给予了和以往一样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有一天,家里给周建民打电话说,父亲的病情很重,今天晚上他必须在。周建民急忙赶到医院,心里想,今天可以在这里陪陪父亲了。可就在这天晚上,父亲离开了他们。父亲临终前,他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听不清父亲在说什么,他也不知道父亲能不能听清自己的话:“父亲您不能走啊,儿子还没有好好伺候您呢……”

2016年“五一”劳动节,远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多想依偎在父亲的身边说说话、唠唠嗑。而周建民却天天在工房加班攻关。每天清晨,女儿还在睡梦中,周建民已推车上班,深夜下班回家,孩子却又进入了梦乡,一连七天,周建民竟连陪女儿说几句话的工夫都没有。直到最后一天,知道女儿要返校,生产间隙的他抽出时间,想去送送孩子。但当周建民急冲冲赶到火车站时,火车已经徐徐开动,父女俩只能四目含泪、挥手相送。那一刻,周建民独自站在空旷的站台,望着驶去的列车,想着孩子临走时期盼的眼神,心如刀绞。周建民知道,他欠家人的太多、太多……对上,他不是好儿子,对下,他不是好父亲,在家里,他算不上是好丈夫。但周建民知道他无愧于他钟爱的事业,无愧于他的崇高理想,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为了国防建设,为了淮海集团的发展,他无怨无悔。

看到用自己的双手加工合格后的一批批产品,看到用“基准转换法”攻克的一个个难关,看到经自己悉心调养的一名名技术工人已能独当一面,他感到欣慰和自豪,他明白淮海集团的良性发展道路、兵工事业的强大,来自于每一个像他一样的普通工人的奉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一项工作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周建民做到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把工匠手艺传授、传承下去,周建民正在做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永远延续下去,周建民希望人们都来这样做。

猜你喜欢
量规工作
基于“量规”的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量规的设置
不工作,爽飞了?
石油专用管螺纹量规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探究评价量规,提高教学实效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巧用评价量规 达成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