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文化自信的新旋律
——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讲话精神

2017-02-12 09:25付苏本刊评论员
岭南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革命

文|付苏 本刊评论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专门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了深刻阐述。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对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文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10月,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就已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次的报告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为此,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树立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文艺创作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重要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什么是“革命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熔铸”?如何植根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我们已经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听到“革命文化”这一提法了,为什么在习总书记在近两年的讲话中一再提及?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厚重积淀中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形成了共产党人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特色鲜明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奋斗目标具有一致性。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无论是争取国家独立还是民族解放,都是有力武器。传承红色革命基因,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而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对外来文化挑战的有力武器。

不久前,本刊记者在采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素华时,她的一段表述很能体现革命文化的现实意义。她说,革命歌曲也好,红色歌曲也好,能够引导人民积极向上,努力为祖国强盛、人民物质和精神富足注入能量的歌曲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这些激发斗志、传递正能量的歌曲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中起到过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从歌唱的角度讲,唱这些歌曲时,胸怀是敞开的,手势是拉开向上的,精神是积极昂扬的。健康、开阔、正面的能量的歌曲永远都能震撼人心,引起共鸣。革命的文化精神正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重要的文化精神。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改革开放后,伴随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日渐严重,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严重冲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揭示的文化发展规律,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积淀,它构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血脉和价值系统。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汲取丰富滋养,才能惠及当代、泽被后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割断了“命脉”,就谈不上文化繁荣发展。秦一统天下后,废文用暴,“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汉以秦为鉴,尊儒重文,以礼仪治天下,开创了四百多年盛世。这就是对待传统文化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后果。

二是古为今用。孔子作《春秋》、司马迁著《史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都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典型例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积极运用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发挥文以化人的功能,以益于个人、社会的教化和国家的治理。

三是推陈出新。每个时代,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面临新问题、与其他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必然从传统中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从先秦儒学到汉代儒学,再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借鉴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曾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作品的灵魂”。他还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艺创作总体呈现繁荣景象,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涌动之下,文艺出现诸多怪相:雷剧、神剧遍布荧屏,宫斗、权谋反复登场,低俗、媚俗频繁出现。利益驱动致使一些文艺工作者迷失了方向,不仅失去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操守,更重要的是制造的不良文化污染社会风气,影响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我们有着太多“中国梦”故事需要去抒写。我们不缺乏好故事,好素材,“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有人担心,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否会使文艺作品趋于单一、同质化。事实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不是要以一种学术压倒另一种学术,一种思想压倒另一种思想,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辨别是非对错,区分真假、美丑、善恶。将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创作瑰宝,将弘扬中国梦作为历史责任担当。

讲话在“北京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基础上,对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两大内容做了进一步的强调。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我们才能谱写出新的时代旋律。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革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