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歌的保护模式探究

2017-02-13 13:30郑国栋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京族沿海地区北部湾

■郑国栋(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歌的保护模式探究

■郑国栋(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

广西素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美称,种类繁多的民歌彰显了广西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广西人民勤劳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政府扶持与民间自发两个角度,探索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含义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包括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三个地级城市,其中钦州市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4个县(区)以及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娘湾旅游管理区;北海市辖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和合浦县,辖区内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近3.16万人;防城港市下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和东兴市,有汉、壮、瑶、京等21个民族,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原生态民歌主要有渔歌(钦州防城港市称之为“海歌”、北海市称之为“咸水歌”)、山歌、小调、瑶歌等几种。

“原生态民歌”一词的含义比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描述的“传统民歌”要大一些,内容更宽泛。它不仅包括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口头的自然传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区等)以及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风格,还特意提出了歌唱环境这个因素,并强调二者之间交融一体的互动状态。本文所述的“原生态民歌”除了涵盖以上范围,还包括经过改编的适合舞台展演和保留原生态民歌基本要素的曲目。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开始增加。随着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原生态民歌正遭着强大的冲击,并受限于演唱方言而难以大范围推广。

(一)原生态民歌正遭受着流行音乐的强大冲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流行歌曲的发展越来越受普通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原生态民歌正遭受着流行音乐的强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文化的发展也走向了全球化的趋热,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在经历着世界文化的“冲击”,正在慢慢改变原生态民族音乐发展的“土壤”。以西方为中心的主流音乐影响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导致其发展缓慢。

(二)原生态民歌受限于演唱方言难以大范围推广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属于民族地区,方言种类繁多,一种方言往往只流行于很小范围的地区且方言之间差别较大,没有经过特别学习无法听懂具体意思。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70后的人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90后的人们会说方言的更是不多。但原生态民歌恰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其演唱语言以方言为主,即使同属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钦北防三市演唱的原生态民歌所用方言都很不一样,如钦州市范围的民歌就包括白话、客家话、廉州话和壮话四种不同的方言演唱,往往只有在方言流行地区的小范围内人能够听懂歌词的意思,导致原生态民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保护模式的新探究

关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模式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公开发表。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为例,主要通过以下七种方式进行保护:以舞蹈艺术为文化传承途径,有田丰创立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模式;以音乐艺术为文化传承途径,有宣科、杨曾烈及一批纳西族民间音乐家创立的大研古乐会模式;以传统民族文字典藉为文化传承途径,有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模式;以本民族传统教育形式为文化传承途径,有傣族寺庙教育模式;以现代学术研究为途径,有刘尧汉创立的彝族文化学派模式;以介入现代旅游业为途径,有云南民族村模式;以建设杜会主义新文化为导向及途径,有“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模式。”此种保护模式只是总体研究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模式,不同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一)政府扶持

1.举办民俗节日,构建展示平台

举办民俗节日,既能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又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政府可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举办相关的民众节日活动,构建展示平台。一是结合广西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培育和壮大“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自治区政府决定从2014年开始,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以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旅游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如在2016年4月9日钦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了2016年钦州市“欢乐三月三”壮族传统文化节民歌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加者众多,参赛曲目有钦州市内传统民歌和广西区内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小组唱和多声部小合唱,凸显了广西“歌海”原生态民歌的丰富多彩。二是结合“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如北海市在2016年6月11日的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在北部湾广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人员参加了在钦州和梧州两大主场城市举办的“文化遗产日”展示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包括原生态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三是结合当地民族节日。如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京族群众每年有一个传统节日“哈节”。哈节也称“歌节”或“唱歌节”,京族哈节是为纪念海神而诞生,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京族群众信奉海神,每年的哈节期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举行迎海神、祭海神、入席、送海神等传统民俗仪式,整个活动持续一个星期。期间,安排的节目还有京族传统唱哈、万人餐、文艺晚会、山歌会、原生态文艺活动、祭神、乡饮、祝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宵达旦,歌舞不息。政府可通过扶持和培育这些传统民俗节日活动的举办,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以节促展,以展促保,以保促传,以传促节”的原生态民歌保护的良性循环系统。

2.开展建档立案,形成理论著作

建档立案并形成理论著作是对原生态民歌永久保存的重要措施。政府可通过项目立项或经费资助等方式,鼓励文化部门、教育机构或民间艺术爱好者,采用普查采风、利用现代化工具建立资料库以及编印理论著作等方式,抢救性挖掘还未搜集到的民歌。如1981年钦州地区文化局组织编印了一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钦州地区分卷》,属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有关原生态民歌较权威的著作,里面收录钦州地区民歌182首,其中部分歌曲还入选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由于京族在中国民族的特色性,对京族民歌的研究也较其他地区丰富的多,其中2007年9月苏维芳参与主编出版的《京族喃字史歌集》包括《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歌》等三部分均是京族“喃字”书写记载,2009年1月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京族卷)》,2010年12月由香港科技大学出版的《京族哈节文献汇编》,2011年7月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京族哈节》,1988年苏维光主编的《京族民歌选》,2014年6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京族海洋文化》《魅力京岛》《京族传统叙事歌集》《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社会历史铭刻文书文献汇编》,另《京族喃字大辞典》《京族传统民歌(一)(二)(三)(四)篇》《京族百年实录》待出版[3];2010年出版的《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民间音乐卷)》则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了北海市范围内的民间音乐。理论著作的形成,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组织民歌进校,建立传承基地

政府可通过组织民歌进校并建传承基地的方式来保护原生态民歌,不仅可以传承原生态民歌,还能对原生态民歌的进行新的创造。如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三个地市的非遗保护部门为应对非遗的传承困难问题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主动联系当地中小学校建立传承基地并联合学校组织当地的民间歌手在农闲时节直接进入课堂教唱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扩大了原生态民歌受众面和传承群体。东兴市甚至建立了专门的京族独弦琴学校开设京族民歌培训班。

4.挖掘特色素材,参加舞台展演

挖掘特色素质并参加舞台展演既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更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政府可通过举行各种级别的民歌比赛、文艺汇演与展演,展演的内容强调民族和地域特色,激励各地的文艺创作者选取本民族、本地域最具特色的元素进行创作和改编。如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届的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五届的广西基层群众文艺汇演和四届的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都成为了原生态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议展示民族风情,如2016年5月13—15日自治区旅游发展委、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在防城港市举办了2016年“中国旅游日”广西分会场暨“乐游广西”夏季推广活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展示活动为在场的与会人员献上了丰富的视听觉大餐,增加了人们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旅游的向往度。

(二)民间自发

1.当作谋生手段,主动参与保护

艺术爱好者即可以把原生态民歌的保护爱好,更可以把原生态民歌当成谋生手段。目前国家对于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同时原生态民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在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可通过主动地学习自己熟悉的原生态歌舞,在谋求生活的基础上,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的队伍中来,推动原生态民歌以及民族音乐的发展。

2.融入生产劳动,增加劳动趣味

人们可在生产劳动活动中通过传唱原生态民歌的方式,间接参与到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活动中来。虽然科技的发展取代了很多的人力劳动,但在很多农事活动中还是需要人力协作完成,尤其是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本身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生产方式,比如插秧、耕地、收获等劳动。人们在多人的农事劳作中,为了缓解疲劳,提高劳作的趣味,经常相互起哄赛歌,所唱歌曲都是口口相传、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这既是原生态民歌产生的最初源泉,也是原生态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3.加入广场传唱,丰富精神活动

艺术爱好者可通过广场大家乐的活动方式,加入到保护原生态民歌的队伍中来。与广场舞一样,艺术爱好者可以在广场上用简单的乐器进行伴奏演唱的方式,传唱原生态民歌。如在钦州的钦州湾广场、北海市的北部湾广场、防城港的金花茶国际广场都有这样的人群,他们传唱的歌曲有流行歌曲、红歌、颂歌、情歌等,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地方的原生态民歌。

4.农闲聚集欢唱,拉近人们感情

人们在农闲时节可欢聚一堂,用对歌、赛歌等活动互动玩耍,不仅可以传唱原生态的民歌,还可以拉进大家之间的感情。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有时人们已然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古人的“以歌会友、赋诗助兴”,在当今社会慢慢淡化。走出虚拟,走向现实,人们在闲睱之余,欢聚一堂,通过传唱原生态民歌,不仅可以丰富精神生活与增进彼此的友谊,还能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奉献一份力量。

■结语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是繁荣我国音乐事业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生活、服务社会。随着时间的飞逝,对包括原生态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里,传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原生态民歌需要我们继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地找到更多更好地保护途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01):26-27.

[2]杨民康.论原生态民歌展示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兼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种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J].音乐探索,2011,(03):9-13+21.

[3]贾恒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路探析——以京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为例[J].歌海,2015,(05):41-49.

]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研究》(KY2016YB463);2016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立项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渔歌的保护研究》(2016BMCC09)

猜你喜欢
京族沿海地区北部湾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