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之虞的塑胶跑道建设就该停

2017-02-13 14:09朱昌俊
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之虞塑胶跑道塑胶

朱昌俊

近年来,校园体育蓬勃发展,对操场、跑道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蛋糕大了,不具备资格的企业马上“杀进来”——在聚氨酯厂商里,国际田联认证的全国有十几家,中国田协审定的也是十几家,但实际在做的有数千家,去年就新增了近3000家。一窝蜂涌现的厂商,或许就包括央视揭露的“黑作坊”。

“黑作坊”之“黑”不仅体现在作坊主心黑,更代表了一种几近原始的市场生态:安全标准的滞后,生产厂家与施工队的资质混乱,招标环节“劣币驱逐良币”,验收环节走过场……不无讽刺的是,被赋予现代化象征意义的塑胶跑道,其监管标准和监督体系、生产工艺、责任意识,都还处于“黑作坊”时代。

在毒奶粉、毒胶囊等类似公共安全事件中,我们都曾看到“黑作坊”的身影。然而,管理失范、监管松懈,必定造成市场失控。与其说“黑作坊”是一条导火索,不如说是社会积弊培育出的畸形之果。人们不得不一次次承受“互害社会”的代价。报道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生产塑胶颗粒的老板称,现场施工的时候,他基本不去,都是交给工人干,因为这些黑色的塑胶垃圾和胶水混合在一起,“是有毒的”。

塑胶跑道的流行,与学校提升硬件设施的需要直接相关。对“毒跑道”的反思,也多侧重于标准、材料、施工的问题。但历史地看,其中也可能存在某种目的的跑偏。有安全之虞的塑胶跑道建设为什么不能停?除了有对塑胶跑道的现代象征意义的过度推崇,是否亦有其他的利益关联?

在学界,塑胶跑道的安全性有争议;在业界,塑胶跑道的“毒性”更是公开的秘密。但却没有引发有关部门应有的警觉与警惕。这些加工工业废料的黑窝点离北京不到200公里,却长期未被取缔。直到无数孩子的身体出现“反应”,“毒跑道”问题才以公共事件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社会之于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这样的问题恐怕比单纯的标准为何缺失更需要有关方面直面回答。

类似事件发生后,我们习惯去探究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发达国家无非是把社会安全的底线托得高一点,标准能跟上,监管不缺位,责任承担不虚化,各方各司其职。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配得上拥有“现代生活”。

(摘自2016年6月23日人民网)

猜你喜欢
之虞塑胶跑道塑胶
聚氨酯橡胶合成材料塑胶跑道的耐老化性能分析
塑胶进化
赋能成长:寻找营销美好的种子案例
美丽的塑胶操场
中国短期内无尿素进口之虞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改性超细碳酸钙及其在水性塑胶涂料中的应用
塑胶跑道真的有毒吗
“毒跑道”谁之过
人手发热塑胶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