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消费现象对我国电影美学观的影响

2017-02-13 14:09范晓晶
电影文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市场

[摘要]跨境消费现象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国内大众审美,更影响了国内电影人对于电影的认识与改变。随着消费文化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学习好莱坞,制作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快餐式”电影,影像已经不再为传统所摹写,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大众,迎合这个时代的消费需求。本文探讨跨境消费语境下电影中的“反文化”现象,以及出现“仿像”奇观现象的原因等问题,并就国产电影的后现代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跨境消费;美学审视;后现代电影;国际市场

在电影市场发展中似乎从不避讳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并且人们将其冠以美名——为了迎合消费文化时代。在消费文化时代中,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视听方面的需求,电影在各个方面不得不做出屈尊的迎合态势,从叙事手段、影片结构、画面感制作、主题定位、人物形象塑造等,可以说极尽之能事,而根本目的就在于为了迎合大众娱乐与审美上的需要,更是为了迎合这个消费文化时代。

一、感性美学的无深度和无内涵

后现代电影作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滋生物,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厌烦理性,将之摒弃,目的单纯地追求纯感性,它崇尚个体精神、个体心理、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而言,一切具有反传统、反理性意识的,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彰显。它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其中饱含了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声音。而这一批判之音,在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瘟疫般效应”,四处弥漫,从文学到电影,从戏剧到舞蹈,涉及多种艺术活动。在这种“瘟疫般从现代主义电影渲染深刻寓意的高度,开始转向后现代表面的感官效应的浮夸,从注重文化、揭示具有深度社会问题的主题层面,开始转向只是作为娱乐与时间磨炼消遣的一种体验追求。总之,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一切都在沿着“反文化”的轨迹运行。后现代主义电影已经全然脱离现代主义电影中那种陈旧的略显深沉的诉说模式,它将原本具有深意的、隐含其中的电影语境撕扯得四分五裂,再也没有什么对深度价值和内涵意义的剖析与执著,一切都在毫无意义中消失。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的感官愉悦性被放置到最大。也正因为如此,才给那些生长在现代主义严肃命名主题夹缝下的通俗影片生存的余地,也才让关于色情、关于人性的一切冲动都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示好,在大银幕上公然地跳跃。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也终归因为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反文化”理由,将暴露性与展示暴力作为电影表达的主题核心思想,并且将反理性和反秩序内涵进行到底。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在这种“反文化”的羽翼下发展得越发丰满,尤其在有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更是将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感官化发挥到了极致,直白的画面语言为满足大众的视觉需求被反复地强调,更是强化了这种感观刺激性,甚至发展到了极致,这让欣赏此类影片的观众被迫接受这种感官上的满足与获取,而全然没有机会来思考电影符号下的深层面含义,似乎这种隐藏在电影符号下的深层次意义基本上也不复存在。

二、“理性叙事”到“视觉奇观”的嬗变

消费社会时代的到来,将人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影像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人们更加注重于商业化符号的价值,对于文化的精神指向性以及形象价值性更依赖于后现代中所表现出的影像符号,这种影像符号的表达并非直接将艺术与生活、学术与通俗等边缘清晰化,反而将它们的边缘进行了消解,所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里都将退守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对大众的娱乐精神导向的把握。这样一种带有明显特征性的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将感官娱乐推向了极致,一切存在于现代主义影像中的深刻与宏大的叙事结构都随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到来而被瓦解一空,感官性、欲望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名词与审美法则。很显然,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具有传统意识的现代主义影像中所存有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的理性批判,都逐渐被直观、浅显、带有快餐主义的视觉文化特征所取代。

在消费文化的影像中,视觉冲击力似乎成为众多影片所追求的唯一主题,而人们也似乎越来越习惯于这种被时代精神所唤起的娱乐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助推着这样一种娱乐精神走向了极致,并成为这个时代特色的重要表征之一。大众对于时代的发展需求总是在以迎合的姿态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同样如此。大众对于图像所激起的感官欲望变得越来越享受其中,而充满视听刺激的即时性文化也已经趋于一个主导性地位傲然其中。盛行作为消费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对于文化形态的描写与表达已经退居其后,并逐渐被随行其后的视觉文化一点点地吞噬。以各种各样的新媒介平台的出现为起点,原本重点强调的话语文化逐渐演变为一种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新文化形态,正在悄然中兴起,而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传媒生产也将视觉符号作为分解社会,便于人们解读的一种表达方式,日益成为主流趋势。所有在话语权中的理性思维人们正习惯于通过充满感性的画面形式来进行接收,感性作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并非意味着不严肃性,它完全是由这个时代所造就的,而随之改变的还有观众的审美趣味。观众被各种影像冲击着,视听与其说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内涵诠释,不如说它是作为短暂娱乐、片刻欢愉而存在。于是,受众群开始习惯于享受其中,这份新鲜与刺激的简单表达方式似乎更适应于这个纷繁社会的快餐式消费,而各种影像也非常明白这一点,也在极尽所能地满足着观众的感官需要、娱乐需要,而后现代主义电影也得以蔓延开来,且势不可当。于是,有关电影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理性的叙事结构演变为娱乐精神的解构,消遣作为欣赏的主要目的,更加刺激了影片表达的直白化、情节的戏剧化彰显。而所有这些与英国社会学家拉什的理论已经大相径庭。在他关于话语(语言符号)和图像(视觉符号)的划分研究中,认为图像是理性叙事的附庸,而并非主导,理性叙事作为唯一的话语权表达也将贯穿影片始末,而并非作为陪衬存在其中。这些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影片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以《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经典影片为例,在诸如此类的影片中,理性的叙事作为唯一的表达,“话语”也在彰显影片的深刻性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观众也在观看这类影片后,内心深处会得到来自理性传达的心灵震撼。尽管这些影片都是作为爱情影片在讲述,却依旧不可抹杀它作为经典,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展示的独到用心。在这些影品中,主题性非常明确,情节感人而复杂,时空转换巧妙而完整,整部影片都贯穿着巧妙的叙事结构、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些在奇观电影中被全然的颠覆了。理性叙事原则被抛弃,追求视听奇观被追捧。影片中的所有元素与表达手段都在依照着娱乐第一位的精神指向而存在着,这也就使得电影好像依靠叙事,又好像缺乏叙事。

国产影片《英雄》作为这类影片的最好诠释,它借用严肃的历史外壳,却在扮演着带有玄幻色彩的奇观化影像。影片从始至终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爆发力,画面唯美,令人心动;情节简单,通俗易懂。作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视觉符号,它的确做到了“符号操纵”的消费逻辑,观众也乐于为此而买单。

除此之外,影片《卧虎藏龙》《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不是借由奇观影像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际市场中,它们以具有东方美感的视觉画面和西方逻辑思维征服了无数观众,收获了巨大的商业效益。不可否认,我国的电影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视觉愉悦性在电影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各自竭尽所能地诠释着各自的视觉语言符号。然而,它们在用各自影像语言表达着各自电影主题的同时,却又殊途同归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唯美画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徐克,电影组成元素的成熟运用奠定了他们成功的根基,而对于观众欣赏度的熟悉掌控更是让他们的影片充满了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商业价值。在他们所拍摄的奇观电影中,唯美感已经成为影片主要的表达方式,而对于话语的淡化处理、视觉的强化出镜,这些制作方法的运用使得这些影片即便是拥有华美的空壳,也挡不住它们作为国际电影的主流趋势的附庸而追随其中。

三、“仿像”奇观

图像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催生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产生的任何幻象对于现实主义而言,都带有革命化的色彩。借助图像技术,人们的思维被无限地扩张,有形的形式成为为无形的虚拟世界服务的道具,通过光电影像的结合,再现与虚拟出了想象中存在的任何事物或是人物,而计算机技术在此刻能将任何腐朽都化为神奇,“仿像”的世界就此而诞生。计算机技术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消解掉了真实与虚拟的清晰界限,人们仿佛也已经不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想象。天马行空在这里变得并不可笑,相反,它成为创造成功的有力砝码,传统模式下的真实演绎变得僵硬而刻板,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形成的合成影像反而充满了巨大的号召力。在这里作为视觉符号的真实指涉功能衰落了,它越来越依赖于符号自身的能指规则。

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制作技术推向了巅峰,也由此诞生出越发精美的“仿像”画面。正如波德利亚所言:是计算机技术让现实世界中有了不现实的色彩,它将“实像”转化为仿像。但是不可否认,这并非完全的凭空臆造,虚拟影像的背后矗立的仍然是现实形象的原型,或是与原型紧密相关的,只不过它正在被虚拟文化所吞噬、瓦解,让众多的现实物象都进入了仿像世界当中。

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成就了图像制作技术的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电影发展,它让“仿像”的世界变得更为真实,也变得更为简单。它也让现实世界变得轮廓不清,影像在这里作为一种表达符号,已经完全超越了现实中的存在,它不是作为个体被仿像,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符号语言,在诠释着当代电影的制作本质过程。一切都在这仿像的世界中被颠覆、被销毁,纯娱乐精神性,代替了那一个个严肃的使命。影像已经能够完全掩盖住现实存在的缺失,作为纯粹的影像追求过程,符号的能指过程已经与所指合二为一,也由此导致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客观“存在”的被遗忘。

四、结语

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影模式,也随之改变了人们对于影像的审美价值追求。我国的导演已经在美国好莱坞的市场经济论中被熏陶成熟,传统思维模式下的国内导演正在转向后现代的消费文化语境中,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导演也的确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在熟悉掌握电影制作策略的同时,更是将大众的口味拿捏得当,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把控“话语叙事”的手法,也由此制作出了叫好又叫座的“视觉大餐”。在取得漂亮的票房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名誉。然而,我们在看到巨大利益诱惑的同时,也应意识到,过多的倾侧于大众的审美消费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影像的社会价值性与历史深度性。简单的情节设定与粗略的英雄人物塑造,很难将这些影片放置在艺术类的角度来进行探究。而一味地追求“视觉奇观”的电影效应,更是让这些影片变得苍白而无力,再加上大量的快餐式影片的涌现,使得大众的审美也已经趋于疲劳。如何真正地做到将电影发扬光大,让影片在饱含深刻内涵的同时又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我国的电影发展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审度,而并非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执意地去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许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影片;也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国产电影的质量,进而迈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2] 余纪.电影影像的本体论——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美学发生学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1(02).

[3] 余纪.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J].文艺研究,2001(01).

[4] 王志敏.电影美学:从思考方式到理论形态[J].文艺研究,2005(01).

[5] 陈宇.网络时代的自由表达──网络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价值意义[J].当代电影,2011(10).

[作者简介] 范晓晶(1973—),女,江西南丰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美影视文学。

猜你喜欢
国际市场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
国际市场进入及渗透谋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