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7-02-13 10:51董爱华
考试周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民工流动人口

董爱华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的责任,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更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

一、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就学质量无法保证。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学环境差,教师不固定,不能实现正常排班和教学,因此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后环境适应性弱。从农村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和城市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在与城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差距感,这种差距感使他们感到自卑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外,由于语言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自信心不足。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子女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退学。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农村人口到城里打工,子女一般随迁进入打工所在地。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这种流动就业规模会继续扩大。根据农业部调查信息显示,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的时间逐渐延长,从3个月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数年不回家。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虽然随迁子女随着父母在城里生活,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户籍制度,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受城市里的义务教育资源。根据现行《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根据户籍原则,即由政府根据当地户籍学生的数量划拨教育经费,这就意味着离开家乡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获得城市里适龄儿童同等的教育经费支持。管理不完善是产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公办学校中,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相对集中,而在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教育资源则相对较差。由于在流入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体制中,这些教育资源是不能随便移动和使用的,因此,一方面公办学校里的资源得不到完全释放,另一方面私立学校没有资源可用,致使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家庭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忽视是直接原因。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收入较低,加上还要照顾父母,难以承担子女在城市的读书费用,另外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显得比较被动,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物质补偿上。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统筹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长远来看,国家、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将政策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倾斜,给予多种优惠扶持措施。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这些地区的居民才会有意愿选择就近就业,而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的子女也相对减少了流动。调整义务教育体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当成立专门小组,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管理,处理好就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到教育、财政、工商、劳动等多部门互相配合,真正多层次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还应当根据流动人口经济收入、居住地等合理安排就学事宜。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经费并不充足,中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流入地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条件,并对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给予适当补贴。加强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管理。社会和个人办学应当满足最低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使办学向着规范、优质方向发展。要加强办学管理。当前一些非正规的学校并没有经过相关审批认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所以应当提高办学标准,如教室、操场、多媒体、班额、活动场所等,规范办学行为,并纳入本地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中。加强对办学者、教师的资格认定,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学责任,对于违背办学、教学规定的实施处罚。

四、对流动人口子女采取“流动教育”方式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应付其流动性,因为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是有比较稳定的教育环境的。流动人口的子女长期处于流动之中,无法接受系统教育,孩子的学习东一榔头西一棒,越学越乱,越乱越不想学。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组织创新的一个关键就是针对此流动性设计出能够让他们接受比较完整阶段性教育的方案,以保证他们起码能够获得阶段性的完整的教育。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探索有利于寄宿学校比较稳定的特点,实现“异地教育和异步流动”。具体做法是当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比较稳定以后,把孩子接来同住,在附近的寄宿学校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当父母又流向新的城市的时候,孩子不要先跟父母到新地方,而是留在原来寄宿学校内继续接受教育,父母与孩子实行异步流动,而在异地教育。等到孩子的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学期结束等),由原来的学校开具证明,说明该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在新的地方联系好新的接受学校之后,才把孩子接到新的地方。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孩子学习上必需的连贯性。虽然父母仍然在地区之间不断流动,孩子却没有因此受到大的影响。

五、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公立学校,但由于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办学质量较好的民工子弟学校成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因此,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鼓励优质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联办或举办以民工子弟为对象的分校,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通过输出管理、名师带徒、资源共享等形式,实现民工子弟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跨越式提升,使民工子女教育逐渐融入城市教育的主流。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总之,流动人口家庭同样是社会的“细胞”,忽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不利于流动人口和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流动人口子女所受教育的效果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尺度,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以及流动人口子女素质提高,因此,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不断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民工流动人口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谁更老实?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