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之远

2017-02-14 17:48
妇女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细草大马哈鱼马哈

抚远。从第一次来,这里就有两个东西让我产生回味,一个吃不够,一个看不够,它们都带着大自然的神奇符号,吃不够的是大马哈,看不够的是塔头墩。

中国的最东端抚远,有“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美称,得天赐,抚远正处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江交汇处,大马哈鱼这种有着神秘生存之道的鱼类,不知被自然界怎样的一种力量牵引着,不论多难多远,它们也要回到这里,回到故乡。

第一次在抚远吃到大马哈鱼,就听到了当地版的大马哈鱼类的悲壮故事。

大马哈鱼幼鱼一旦在江里能独立行动,就一定要洄游到北太平洋的海里去成长,它们最远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和北冰洋。当这些幼鱼性成熟后,也一定会不远万里再次回到它们的故乡抚远。在抚远一带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中大马哈鱼逆水流而上,沿途要躲避黑熊的捕食,在深水区集结,然后以集群冲锋的方式,密集、快速地冲过有黑熊守候的险滩。

在充满艰难和惊险的旅程中,不知有多少幼年大马哈葬身途中。成功回到两江交汇处的大马哈鱼,找一处浅滩溪流筑巢产卵,产卵后的亲鱼会一直游弋在巢的周围,防止其他动物偷食鱼卵。最后,当幼鱼孵化出来时,亲鱼会死在巢旁,它的尸体就是幼鱼最初的食物。

在抚远还有千年塔头墩。第一次看到湿地中的塔头墩,心就被那水中一片呆萌的草墩融化了。绿绿的一撮细草,长在圆圆的一堆泥草堆上,在水面上连片布阵,仿佛上天跟地球在开一个玩笑。自从我知道了塔头墩形成之奇妙,就着迷于它,看也看不够。

塔头是一种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是由沼泽地里各种苔草的根系死亡后生长,腐烂,再生长,周而复始并和泥灰碳长年累月凝结而成。塔头墩上的细草,就是“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莎草科,据说祛味、通经活络、消除疲劳、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免疫力,当地正在开发出乌拉草床垫等新品。

从前东北农村塞在棉乌拉皮乌拉里当防寒填充物的,乌拉即“兀剌”,来自满语对皮靴的音译。

这种草的生命难以想象,旱涝、火烧、极寒都不能将之摧毁。极为发达的根系,连接成一座又一座像蘑菇塔一样的特殊景观。

据说,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塔头墩,上千年才能形成,大塔头墩,年岁则可能已达10万年!是真正的植物活化石。每当抚摸塔头墩上那片草,我就为我的手感到骄傲,这可能是拂过了以万年为计的时间长河啊,顿觉十二万分的不可思议。

驱车穿越三江平原,两侧闪回的就是那些湿地中的塔头墩,它们星罗棋布,迎风摇曳。春来新绿,转眼秋黄。此番登临黑瞎子岛,看到当地农人正挥镰打草,将秋天枯黄了的乌拉草打捆,留作冬天来临时的牛羊饲料。岛上的人说,有塔头墩的地方,能说明这一地的生态循环良好。

一种鱼,可以是一种奇观;一种草,可以是一部史诗。中国最东极,两江汇聚处,抚远之远,出离了想象的宽度。

猜你喜欢
细草大马哈鱼马哈
马哈的酸楚
有一种“爱”叫大马哈鱼
李伶伶小小说三题
春行
执着伟大的大马哈鱼
执著的大马哈鱼
细草穿沙
旅夜书怀
你如何保证不泄密
生命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