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工程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2017-02-14 12:22王小宁刘娜李勇威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

王小宁++刘娜++李勇威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高校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文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责任使命、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工程文化育人的背景及价值定位,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开展“一体、两翼、多路径”工程文化育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提炼高校开展工程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培养链”,构建工程文化育人“导向—参与”体系,为高校进行工程型人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提供建议。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工程文化

工程是人类将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有组织的活动,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实践活动,是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和过程的总称[1]。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长期以来,人们多是将“工程”“文化”作为两个领域分别加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工程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且还要在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工程活动与文化的结合逐渐紧密,相互促进、日益繁荣,成为客观普遍的社会现象。文化是基础,工程是平台,工程文化是在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等[3]。在高校工程教育育人体系中进行工程文化建设是开展集体凝聚力建设、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应用型人才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更有助于提升工程生产的综合效益,在工程实践中发挥文化导向作用。

高校基层工程文化育人的背景溯源及价值定位

1.高校基层工程文化育人的背景溯源

一是工程文化育人的国际背景。当前,各国均认识到工程文化培养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同方式强调发挥工程文化教育的作用。法国工程师的培养由基础科学、工程科学、企业文化与理解、国际交流与文化四大要素构成;德国应用科学与技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教育、实践及继续培训的机会,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如严谨态度、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职业素养;美国工程教育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200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覆盖了一个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学科和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既包含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也要求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等。

二是国内工程文化发展趋势。我国现实工程活动中,由于受到重功利、轻责任,重眼前、轻利益等观念影响,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工程安全责任事故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财产安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文化建设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面向21世纪的工程师,不仅要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工程技术能力,而且还要着重培养正确的大工程观和工程文化素养,明确职业使命和工作定位,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在推动社会生活进步的同时,关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承担社会责任,从单纯追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转向成为工程文化的推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三是国家、社会逐步重视以文育人。在我国,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十分注重文化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卓越计划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要求“卓越计划”高校加强工程文化的教育渗透,承担起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

综上,对于高校而言,在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加强科学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升,也要注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观点、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深入引导,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

2.高校基层工程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

存在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最深刻、最基本的根据,或者说,教育的出发点、着眼点、归结点在于人的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6]。从管理学视角出发,“管理”被释义为“适合的主体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以此为参照,高校工程教育应该阐释为“高校管理者依据工程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工程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有系统、有目的的实践过程。”

在整个工程文化育人管理过程中,正确把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定位尤为关键。基于此,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管理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注重管理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又要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统一的价值体系,以此践行工程教育管理的基本意旨[6]。工程师及其所从事的工程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是工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重要推动者。不少国家将工程科技人才文化素质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工程教育委员会发起的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美国2020年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分析能力强、实用技能、创造力(发明、创新、艺术感)、良好的沟通能力、精通企业管理原则、领导能力、崇高的道德标准、强烈的事业心、适应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等[7]。2015年,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通知中强调,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并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8]。

依托“卓越计划”平台,开展“一体、两翼、多路径”文化育人工程

在培养满足未来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师过程中,既要继承高校工程教育的传统,整合学校和企业优势资源,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实践和创新”为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也要突出工程师文化气息,逐步形成以营造工程师文化为主线,把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师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投身行业、注重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工程师后备力量。

为此,北京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高等工程师学院,加强复合型工程人才软实力、硬实力培养与探索。学院通过工作实践提炼出工程文化育人的五个方面:“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实现育人育心”“深挖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启迪专业梦想,淬炼工程文化”“注重知行合一,提升育人实效”[9],逐步探索“一体、两翼、多路径”的文化育人工程管理模式。在该管理模式中,“学生”是管理模式的“主体”,“校园文化”和“行业认知”是管理模式的“两翼”,而“班级文化建设多管齐下”的“多路径”推动模式是“一体两翼”和谐运转的基本保证。

1.围绕“一个主体”:开展专业认知,提升复合型人才“价值认同感”

围绕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主体身份认知和专业认知,提升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价值认同感。工程文化育人的主要载体是工程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实现育人育心,是提升专业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前提。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纠正不成熟思想和观念、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国家还是高校层面,都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品格,引导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10]。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参与,从体验到实践,与愿望相结合,与发展相一致,将个人价值观念、成长发展与集体目标、行业使命相统一,形成“使工程有效地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意识和情怀,逐步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人生信念,实现工程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2.依托“两个阵地”:校内校外联动,提升应用型人才“文化自信力”

一方面,校园文化引路。在学院内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主渠道和课外活动实践的作用,开展工程师大讲堂、工程文化节、工程师素质训练营等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夯实学生工程知识底蕴和能力。同时,开展“杰出工程师奖”获奖者专访、“高工院长下午茶,茶叙工程与未来”主题交流、“院长奖章”评选以及面向“卓越计划”全体在校生展开寻找“最美实习生”品牌活动,开展榜样宣讲,进行传承示范,提升“工程师文化自信力”[11]。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助力。统合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联系基层、深入企业,在社会环境和实践行动中提升育人实效。整合学校内外资源,凝练学科特色和文化,发挥师长、朋辈育人作用,形成精品文化活动,营造工程文化氛围。深入指导学生赴行业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实习实践增进专业认同,感染优秀企业文化,培育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先进工业生产线,开拓视野、明确方向,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工程师精神文化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代工程师成长发展状况、青年工程师发展规划、工科大学生应培养的素质能力,承担发展使命。

3.夯实“多个路径”:塑造文化氛围,提升创新型人才“时代使命感”

凝练工程师精神文化。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弘扬工程技术人员脚踏实地、敬业奉献,与祖国同呼吸、与行业共命运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端正价值观念、形成行业认同、承担工程责任、提升职业素养,创建工程师物质文化。“卓越计划”工程师班结合钢铁冶金专业背景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班徽、班旗、班服、班印、班级日志、班级吉祥物等设计制作,通过统一的、特色的、具有文化气息的标识设计推广,提升学生对集体、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1];统一工程师行为文化。从开展形式上来讲,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网上、网下两种形式。从开展内容来讲,根据年级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学习、联系专业、形成规模、注重分享,引导学生们专注于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参与科技创新和工程竞赛,感召全体成员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线上线下联动,统一工程师行为文化,推进工程师制度文化。围绕“结构优化,覆盖全面,管理科学,分工明确,关系协调,保障有力”的原则,在开展班级组织管理机制和基础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学风引导、评优评奖、素质跟踪与评价考核等内容,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在学风建设方面,加强班级学习小组和各项志趣小组的建设,实行“集体自习与独立自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根据成员优势特长,建立每周“分享制度”,从专业知识到就业前景,从学术创新到实习实践,让学习共享成为班级风习,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实现“文化传承”。

依托“培养链”育人体系,构建工程文化育人“导向—参与”模式

基于工程型人才的基本价值认定以及“卓越计划”工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工程文化育人方式的核心基本可以概括为“社会环境、教育管理者、学生主体”三方面的有机联动,既有外因作用,也有内因作用。为此,依托“一体、两翼、多路径”的工程文化育人实践模式探索,提出了“导向—参与”型工程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导向”外因和“参与”内因的作用,构建一个涵盖工程文化的“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载体、育人环节”四个维度的全过程“培养链”,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

1.思想教育导向—素质提升参与

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有意识培养和能力提高两个方面。意识培养方面主要包括学生专业意识、自发奋斗意识、自主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方面,这些方面主要通过主题教育、知识传授等引导方式进行;能力提高方面主要包括创新力、执行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锻炼主要通过活动参与、问题解决、知识运用等参与方式进行,通过不断参与而提高。意识培养和能力素质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意识培养是能力提升的前提,能力提升促进意识增强,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隐性教育导向—显性教育参与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要注意隐性和显性的结合。通过隐性的环境塑造、氛围营造,提高学生的专业和行业认同感;通过显性活动的组织,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提高能力。隐性方面可以包括严格管理培养良好的学风、加强培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及学生骨干的素质等,从而建立工程型人才教育体制和长效机制。

3.教育主体导向—教育客体参与

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既有教育管理人员(如辅导员)、教师等,也包括学生自身,学生同时也是教育客体。教育管理人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发挥导向的作用,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要通过参与互动方式提高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导向和参与的双重主体教育下,学生才能又作为客体提高能力。同时,学生作为自我教育主体,主要通过参加“三助”“三自”活动及组织,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不同层面的参与过程中提高意识和能力。

4.教育环境导向—教育载体参与

工程型人才培养还需要构造好的教育环境、创造好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具有隐性的导向作用,教育载体则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路径和平台。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创造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教育环境导向到教育载体参与的“闭环”,形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互动氛围,在良性互动中营造良好的工程文化育人环境。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7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支持课题 “工程师精神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班为例”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莉.工程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陈冬松.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我见[J].化工高等教育,2014(6):5-10.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1-10-2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l.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6]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7]吴志功,陈溪.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特点分析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7-8):102-10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EB/OL].[2015-05-19].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5/t20150519_1233751.html.

[9]王小宁, 刘娜.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工程文化育人路径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 2016(3).

[10]杨全海.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2015-09-20(7).

[11]王小宁,陈建帮,刘娜,等.借鉴文化建设模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北京科技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培养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9):40-43.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工程师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助理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