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架桥 教育筑梦

2017-02-14 12:37蒙梓
神州学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东欧中欧交流

蒙梓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精神,更好地通过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欧洲和亚洲连接起来,共建“教育丝绸之路”,中方与欧洲各方商定于2016年10月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和第四届中国-中东欧教育政策对话。

开辟中欧教育合作

新境界

举办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是中国教育部于2015年底提出的倡议,目的是为保持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双方主席的交流频率,及时就中欧人文交流的热点和重点开展面对面磋商,进一步推动中欧在人文交流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倡议还提出邀请机制欧方主席瑙夫劳契奇与会,得到了欧方的积极响应。

10月11日上午,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会议致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开幕式由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主持。来自中国、欧盟成员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大使和教育部代表,以及中国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中方大学校长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中国和欧盟都是当今世界重要力量。深化中欧合作,符合中欧各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欧盟保持团结、稳定与繁荣,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经济复苏增长。

李克强指出,教育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欧教育合作传统悠久、基础深厚、前景广阔,正有力助推人文交流成为中欧关系愈加坚实的“第三支柱”。双方顺应这一潮流,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首次召开教育部长会议,进行面对面、全方位交流,必将促进中国与欧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耕耘中欧关系希望的田野。

李克强希望与会代表充分发掘中欧教育交流合作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更好服务中欧经济社会发展,构筑更加紧密持久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刘延东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全面提速新阶段。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下,教育政策对话深入开展,学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为增进中欧人民了解和友谊、深化中欧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延东指出,支撑国家发展,应对全球挑战,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中国将坚持教育优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她倡议,双方应放眼长远,服务中欧关系大局,开辟面向未来的中欧教育合作新境界。要加强政策沟通,推进人才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推动标准联通,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分互认,逐步实现学位互授联授。推进语言互通,为中欧合作培养更多语言人才。促进民心相通,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中欧关系健康发展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

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欧方主席,欧盟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委员瑙夫劳契奇宣读了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联名贺信并致辞。共有来自欧洲34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高层代表、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参加开幕式。

据悉,目前中国与欧盟国家签署80多项双边教育合作协议,在欧盟成员国合作设立131所孔子学院,学员62万多名,中欧在华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574个。

教育合作共筑未来

本次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以“共筑通向未来的中欧教育合作之路”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服务中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中欧学分互认,促进中欧学生双向平衡流动”“加强学校体育交流,发掘中欧教育交流合作亮点”等4个议题,分享了各国有关政策和措施,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交流合作广泛交换了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核心要素,要走出现有教育的边界,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纳入进来,这样才能在教授学生技能时更有效率,同时,要让教育系统更加国际化,如果能够让教育系统灵活开放,这对于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非常有帮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他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让创新的活力为双方合作注入新动力;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质量标准的进步为双方合作提供新保障;要推动中欧学分互认,让留学人员的增加为双方合作搭建新纽带;要加强学校体育合作,让体育的出彩为双方合作增添新亮点。他表示,中方将进一步梳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与欧盟及欧洲各国合作的计划和方案,在工作层面做好沟通,把建议落到实处,真诚希望能够更多、更好地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服务于中欧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共同服务于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不断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出新贡献。

目前,中国与欧盟机构及欧盟28个成员国建立了稳定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欧盟建立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与欧盟委员会及英、法、德、意、爱(尔兰)、芬等国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与法、德、意、荷、葡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欧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自2007年建立了中欧教育政策对话机制(司局级)以来,双方共召开6次政策对话会议,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课程学分互认、学生学者流动项目和科研合作等领域深入探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欧盟的教育政策交流。

欧盟成员国是中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留学人员总数为303451人,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4%,比2014年增长了7.5%。2015年前往欧盟国家留学人员的总数为123018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3%,比2014年增长了29%。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7961人,占当年公派人员总数的37.7%,比2014年增长了21%。

近年来,欧盟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年,欧盟成员国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45125人,与2014年基本持平,占2015年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1.3%。其中3027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比2014年增长了12%。

当前中欧教育交流的重点项目主要有:

人文合作研究方面:中欧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中欧调优项目)。根据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会议后续行动计划,为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中欧高教体系兼容性,消除中欧高校人员流动障碍,实施结果导向的教育,教育部于2013年与欧方合作,启动了中欧调优项目(Tuning Study),开展中欧课程学分互认试点研究。

目前,项目二期已正式启动。双方选择了物流、信息工程和护理三个方向,由重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执行,预计2年完成。

人员交流方面: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欧盟窗口)。自项目设立以来,截至2015年,共有851人获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欧盟窗口)奖学金来华学习。2016/2017学年,录取该项目新生140人,其中,本科生4人、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4人、普通进修生90人和高级进修生7人。

学生主要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38所高校。专业涵盖汉语言、社会学、新闻学、国际关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等。

合作办学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欧双方在华合作举办本科以上层次的办学机构和项目近400个。中国和欧盟共同支持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等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旗舰项目,也是中欧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

“对话”机制加深合作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机制成立于2012年。此后,我国与中东欧16国教育合作驶上“快车道”。目前,在“16+1合作”框架下,教育领域有“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两个机制。

前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分别于过去3年在中国重庆、天津和波兰华沙举行。中东欧各国均派代表出席了前几届政策对话,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合作共同面临的挑战、学历学位互认、校企科研合作及学术成果转化,以及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各国教育务实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加深了了解与共识。

自教育政策对话机制成立以来,16国参与“16+1”教育合作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受益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教育理念、政策和倡议充满期待。经过三届探索总结,中国-中东欧教育政策对话逐渐形成“教育政策对话+高校联合会会议+配套活动”的固定搭配,机制化特征显著。其中,教育政策对话主要是部长级对话,旨在引领和推动多、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总结成果,讨论挑战和应对之策,确定未来合作的重点方向和领域。高校联合会是“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平台,旨在推动双方高校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果和项目,不断加强“16+1”教育合作的吸引力和普惠性。

10月11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来自中东欧国家的教育部长、大使和教育部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主持。

会议以“人文架桥,教育筑梦”为主题,围绕学分互认与学生均衡流动、语言教学合作和区域国别研究、青年创业创新教育、特色学科与特色学科人才培养,以及学校体育交流合作五大议题开展对话交流,具体讨论研究在“16+1”合作框架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与中东欧16个国家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

会上,与会代表密切结合本国和本地区实际,就各自国家的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对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对加强合作提出了建议。

陈宝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教育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对中欧共建文明伙伴关系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双方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蓬勃发展,在校际合作、学历学位互认、双向留学、语言教学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双方互补性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

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部愿与中东欧各国一道,秉持互尊互助、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在“16+1”合作框架内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合作平台,推进同类别大学间的合作交流,持续加强人员流动,推动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地方合作,将国家层面促进合作的大政策化为务实合作的具体措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留学总人数为3200多人。中东欧16国在华学习留学生接近5000人,所学专业涉及绝大部分学科门类。郝平表示,希望继续通过这一对话机制,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盟的发展,为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课程联合开发共享和扩大学生交流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大对语言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加强职业教育和体育教育合作,充分挖掘各国的优势学科潜力,拓展双方人才培养的空间。

猜你喜欢
中东欧中欧交流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