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及其改进

2017-02-15 18:26金心禺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不足改进

金心禺

摘 要: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建成开放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应,但游客在享受公园环境和服务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公园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该湿地公园多次实地考察,发现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设计建设不符合生态原则、忽视地方文脉传承、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缺失。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遵从生态原则完善景观,重点打造标志性景观,注重文化传承,完善配套服务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足;改进

中图分类号 TU98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082-03

Abstract:Since 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 came into use,it has produced benign environmental values,ecological values and economical values.Tourists enjoy themselv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At the same time,tourists generally realize the deficiencies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We have taken field trips many times and find three aspects of deficiencies in the park.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not accord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The neglect of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al context;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Aiming at the deficienc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few suggestions.Defer to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Perfect the landscape;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tion of culture;Complete the subsidiary service.

Key words:Huaxi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in Guiyang City;Deficiency;Improvement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按照建设部2005年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对湿地的保护及发展,城市生态的调节、建设与维护,公众的工作与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湿地公园相比于其他湿地公园对城市、居民有着更直接的影响,而城市也需要湿地发挥更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对于湿地的研究、保护与利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湿地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湿地公园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从网络检索到的资料统计,到2015年3月19日,住建部共公布了11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累计全国有52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还有一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在建和待审。城市湿地公园在积累了一定建设、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规划时就吸引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关乎公园的发展,湿地效益的发挥,对其他城市湿地公园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对公园在建设和管理的不足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按照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解说词的介绍,该公园于2009年成为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郊区花溪区中心城区,以花溪河为纽带,规划范围包括十里河滩、花溪公园、平桥观光农业带3个景区,地貌和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城市湿地公园,唯一的河流型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花溪公园、平桥观光农业带3个景区中,花溪公园民国时即建成开放,平桥观光农业带基本保留农业种植状态;十里河灘景区面积2.2km2,是在原来水田、菜地、苗圃的基础上新建的,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区域,人们常说的花溪湿地公园,其实就是指十里河滩景区,本文讨论的花溪湿地公园,范围也是十里河滩景区。

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河滩、湿草甸、沟渠、水稻田等多种类型,具有蓄水防洪、调节径流、消减洪峰、补给地下水,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净化水体,消除污染等多种功能。环境优雅,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建设开发基础好,并且与城市关系密切。自公园开始规划建设起,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后,即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游玩的新宠。节假日常迎来游客高峰。游客在湿地公园中休憩、观赏、游览,参与科普教育和科学文化活动,络绎不绝。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也为游客的短期出行新添了一个选择,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热点。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建设不符合生态原则

(1)破坏原有人工湿地。湿地公园范围内曾有大片水稻田,但在公园建设时却将大部分水稻田里的水排干变为旱地,改种其他旱生植物,原有种植水稻的地方已找不到水稻的踪影。现在保留的一小块水稻田深受游客喜爱,已成为公园中“摄影指数”最高的地方之一。水稻田本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工湿地,这种在湿地公园内将“湿”地改为“旱”地的建设规划不禁让人感到奇怪。水稻田的消失,不仅违背了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使其湿地类型多样性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稻田养鱼等趣味性极强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展示也失去了依托。湿地公园不扩充湿地却破坏了原有湿地,是不符合生态原则的做法。

(2)过多的混凝土河堤。湿地公园中有较多的河堤用石块水泥砌筑,以石砌岸,水泥勾缝,阻止河水下渗,妨碍地下水的补给,损害了动植物的天然生存环境,还增加了人工痕迹,破坏了真山真水的特色,既不美观又不生态[1]。

(3)道路建设隔绝生物通道。湿地公园中有一条纵贯南北、6.5km长的主道,全部柏油路面,宽数米,是车、人混行的主游道。道路高出两边地面,刚好把湿地公园的河滩部分和山体部分隔开中间,中间没有一个涵洞,实际上将一个本来就不大的生态系统分成了两部分,隔绝了河滩和山体之间的生物通道。

2.2 忽视地方文脉传承 对区域内原有村寨的处置不当。湿地公园内原有3个布依族村寨,建设中将2个村寨全部迁出,仅留下1个。保留下的麦翁村村内原有耕地全部归入湿地公园,村民的工作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且影响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许多村民利用其位置优势办起了饭馆、农家乐等。但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加,经营规模的增大,且缺乏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公园面临着管理失控、发展无序的尴尬局面。这样不仅损害了游客、公园的利益,从长远来看更会损害村民的经济利益,大大影响湿地公园的声誉,破坏其社会效益。同时,对于迁出的2个村寨,政府需要支付安置迁出户所需的大量费用。大量的迁出与占改耕地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产生大量无业游民,这些无业村民不少在公园中违规经营自行车、烧烤等小生意,对公园秩序造成冲击,村寨所在地的改迁也会使其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破坏其系统性。而如果当初保留这些村庄,严加控制,可以让村民演示性耕种一些水稻田,适当开展风味餐饮、民居旅社、特色商品等经营活动,不仅能解决了村民的生计,也为游客提供了必需的服务。

2.3 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缺失

(1)道路体系不合理。主游线游览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重合,且道路狭窄,有安全隐患。而自行车作为游玩、健身的很好的交通工具在园内没有专门的、完整的自行车道。

(2)休息和服务设施稀少且不配套。面积4.5km2、游览路线全长6.5km的园内,可供游人休憩、补充能量的服务点屈指可数,除了南北2个入口和中间仅剩的1个村庄外,没有服务点。园内的导览图、标识、教育科普知识牌等游客所需的服务设施和手段大量缺失,已存在的指示牌甚至出现了许多明显错误。公园的社会效应没能很好发挥。服务体系的缺失,不仅游客得不到基本的服务,不收门票的公园也失去了一个营收的机会,使得维护正常开放的经费更加短缺,因为游客越多维护成本就越高。

(3)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园内缺乏信息化的专业讲解服务和智能化科普教育设备等服务设施,没有二维码,也没有网站。离真正实现服务信息化、智能化还有一定距离。湿地公园如果缺少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就很大程度上不能将湿地公园的社会效应特别是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对社会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3 改进建议

3.1 遵从生态原则完善景观

(1)恢复水田湿地。保护湿地景观的完整性,恢复部分水稻田,维护好并充分利用。花溪城市湿地公园内有水稻田、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而其中最具人文色彩、与人们生活最接近的就是水稻田。水稻田作为城市湿地公园内数量不多的人工湿地,不仅保护了稻田的生态性,还增添了景观多样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增强景观的野趣。景观设计自然富于野趣。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解说词介绍,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495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51种,占贵州省内湿地高等植物总数(185种)的27.6%。另外,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不包括栽培种);贵州省二级保护植物1种,且为贵州湿地特有种,湿地景观资源丰富。公园应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的优势,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遵循自然化原则,减少人工修饰,避免人工雕琢痕迹过重,景观设计悄然天成,尽量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使公园内景观既合乎生态化、本土化,又能做到多样性,移步换景,使游客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的魅力,公园的闲趣。

(3)留出生物通道。湿地公园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各类游览方式的游览路线狭窄甚至重叠难以改变,但在冲突较大的路段应尽量分离道路,提高安全性。同时,湿地公园内生物种类丰富,硬质路面的建造对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道路的建设应照应生物,特别是动物的生活习性,为其留下涵洞、水管等相应的生物通道。

(4)恢复生态河堤。完全由混凝土砌筑的河堤,除了桥头等地段外,应尽可能改造为可透水、可长草的生态河堤。

3.2 重点打造标志性景观 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特点突出,优势突出,但给人的总体感觉以及外界的印象却是平淡无奇。从景观建设的角度来说,因为缺少突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精髓的“点睛之笔”,对重点景观的“分辨率”和综合性的打造还有一定空间。对比国内其他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其人文景观烟水渔庄、河渚街、秋雪庵、洪园等即是著名景点,如香港湿地公园,建有占地1万m2的室内展览馆“湿地互动世界”,以及超过60hm2的湿地保护区,是亚洲首个拥有同类型设施的公园,其环保独到精致的设计理念为景观建设增色不少。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要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论是自然或是人文景观,亟需对游客的吸引力,打出响亮的名号。

3.3 注重文化传承 打造文化湿地。利用湿地公园硕果仅存的一个布依族村寨,尊重和挖掘民俗,展示农耕文化,使其成为少数民族传统集体文化活动的聚集点与开展点,给外来游客提供一个真切了解和体会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机会。同时,还可建设湿地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与当地联系较为密切的,参与性高的人文景点,填补十里河滩文化湿地的空白。

3.4 完善配套服务

(1)严格管控的基础上利用好当地村寨。公园内着重保留并维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建筑,鼓励原住民利用其地理优势,搭上湿地公園发展的顺风车,开办饭馆、旅社、农家乐、度假村等既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又造福于当地发展的经营组织。公园管理处协调好内部居民生产生活与公园运营,游客游览消费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为政府减轻了负担。同时严格管控当地村寨的扩大发展,尽量使新增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相似。使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处。借鉴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做法和经验,对迁出与留下的村寨分类管理,对外安顿好,对内控制好。

(2)对所有入驻的店家进行筛选分类,划区经营。经营者在满足中低端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可凭借其优雅舒适的环境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如专门划分出区域作为“雅室”,提高服务的档次。整个湿地公园内所有经营活动交由专业团队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切忌把市场做乱。湿地公园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做得好则很有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

(3)完善服务体系。一个景区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园不仅要提供完备的基础服务,如拥有指示牌、应急处理处、游客服务中心、洗手间、母婴室等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性化程度较高的,环境友好型的服务体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在整体拉高公园服务设施质量档次的同时,提高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使设施管理不脱节。

(4)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紧跟发展潮流。城市湿地公园是集休憩、游览、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公共湿地,其建设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增强了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并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西南地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空白。与此同时,公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湿地生态性、系统性、统一性的建设上还可以增强,在协调生态环境与人工行为,村庄与景区,原住居民与管理者、经营者、游客等各方关系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的发挥上还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勇,刘燕,朱元荣,等.河道硬化与生态治理探讨——以贵阳市南明河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157-159.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不足改进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