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稻瘟病重发谈今后防控对策的改进

2017-02-15 19:46朱凤��田子华��邰德良��刘永锋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防控对策稻瘟病

朱凤��+田子华��+邰德良��+刘永锋

摘要:2014年稻瘟病在江苏全省偏重发生,局部大流行,自然发生程度为近30年最重,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分析了稻瘟病重发原因:水稻品种抗性下降,气候条件极其有利,部分地区防治质量不高,栽培措施复杂。提出了稻瘟病防控对策的“五个改进”:改进工作思路,加强协作攻关;改进监测办法,建立预警体系;改进防控对策,实施综合治理;改进用药技术,提高防治水平;改进服务方式,推进措施到位。

关键词:稻瘟病;重发原因;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8-0155-03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是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1],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破口抽穗期侵染引起的穗稻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2],病害流行区域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绝收[3]。受气候、水稻品种等因素影响,稻瘟病在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20世纪70年代,稻瘟病是江苏省的主要水稻病害,流行年份发病面积超过24万hm2;80年代起,恢复单季稻栽培制度,推广抗病良种,并加大了预防力度,病害流行程度和频率明显下降,发生面积控制在6.67万hm2以下。2014年稻瘟病在江苏全省偏重发生,局部大流行,自然发生程度为近30年最重,发病面积达到98.27万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3%,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笔者总结了江苏省2014年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病害重发原因,提出了防控对策改进措施。

1发生危害特点

1.1发病普遍,程度严重

2014年,受持续低温寡照阴雨天气影响,苗叶瘟在江苏丘陵、沿江等地区普遍发生。7月下旬普查丘陵、沿江、沿海、里下河及淮北地区感病品种上叶瘟病穴率为5%~20%,病株率为0.4%~6%,病叶率为0.2%~2%,武运粳24号、南粳9108等品种重发田块病叶率超过80%,并出现急性发病中心;全省叶瘟发生面积27.2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12%。9月中下旬各地均查见穗稻瘟,丘陵、沿江、沿海、里下河及淮北地区一般田块病穗率2%~10%,少数田块病穗率高达30%~95%,个别田块甚至绝收;全省穗稻瘟发生面积711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31%,其中病穗率20%以上的重发面积3.6万hm2,因穗稻瘟重发造成粮食损失12.56万t。

1.2后期穗瘟症状多样

稻瘟病在水稻上的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叶瘟、节瘟、叶枕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多种症状[4],一般年份以叶瘟发生为主,穗颈瘟、枝梗瘟相对较少,节瘟很少发生[2]。2014年水稻穗瘟病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枝梗瘟、谷粒瘟、穗颈瘟和节瘟都有发生,其中,枝梗瘟、谷粒瘟占穗稻瘟发生总量的60%左右,节瘟占30%左右,穗颈瘟约占10%,明显不同于往年。射阳县调查,0.67 hm2泗稻11号失治田块,平均病穗率100%,其中穗颈瘟占16.4%,节瘟占27.3%,枝梗瘟占50.9%,谷粒瘟占 5.4%。如东县普查,3.33 hm2华粳7号,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50.8%(30%~95%),其中穗颈瘟占38.4%,节瘟占34.1%,枝梗瘟、谷粒瘟占27.5%;8 hm2南粳9108,病田率48%,病田病穗率平均11.2%(3%~60%),其中穗颈瘟占20.3%,节瘟占40.1%,枝梗瘟、谷粒瘟占39.6%。

1.3见病期早,扩展期长

苗瘟6月初在丘陵、沿江等地区秧田期即查见发病中心,叶瘟移栽后即普遍查见,始见期明显早于往年。如通州区7月29日普查,中粳稻叶瘟病田率60%,病株率4.1%,病叶率 2.1%。杂交籼稻及早熟粳稻8月中下旬破口不久即查见枝梗瘟及谷粒瘟,浦口区8月18日在杂交稻上始见病穗,始见期较常年早10 d左右。部分水稻灌浆达到一半以上甚至进入乳熟期之后,田间病情仍然不断发展、加重,东台市在武运粳24号等品种上查见许多“半籽枯”的穗颈瘟病穗。睢宁县普查,邱集镇Ⅱ优129水稻品种,9月3—4日发病田块 1.4 hm2,平均病穗率19.2%,9月9日发病田块扩展至 14.13 hm2,平均病穗率29.6%,9月18日发病田块扩展到16.87 hm2,平均病穗率35.8%。邗江区调查,杨庙镇扬粳4227品种系统田,9月23日病穗率42.5%,病指35.2,10月8日病穗率增至73.6%,病指增至68.8,15 d时间病穗率和病指分别上升了0.73倍和0.95倍。

2重发原因分析

2.1水稻品种抗性下降

肖丹凤等认为,稻瘟病菌分化能力极强,以及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关系,使得稻瘟病菌的种群结构、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异[5],导致抗病品种在种植数年后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丧失[6]。因此,一些审定时为中抗至抗稻瘟病的品种,经过连续大面积种植后,对稻瘟病抗性水平明显下降甚至丧失,在2014年气候特别有利于稻瘟病发生的情况下,这些品种表现很不理想。从全省调查的情况来看,主栽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华粳7号、华粳6号、武运粳24号、扬粳4227、南粳9108、淮稻9号、扬辐粳8号及部分Ⅱ优系列、糯稻系列品种表现高度感病,这是造成稻瘟病重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23个生理小种,其中ZG1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达到41.2%,为优势小种,其次为ZC群小种,达到 30.1%;而2001—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ZG1群小种为优势小种,达到58.3%,其次为ZB群小种,达到16.9%[7],说明生理小种种群产生了变化;同时,稻瘟病菌的毒力也发生了变化,江蘇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 Pi-t的毒力频率较高,病菌和主栽品种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这是导致水稻抗病品种抗性下降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

2.2气候条件极其有利

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田间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气候有利,水稻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其中以水稻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8],抽穗6~13 d后,抗病能力逐渐增强。2014年江苏水稻整个生长期间,遇到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十分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资料显示,6月全省平均气温在22.3~25.1 ℃,较常年同期偏低0.1~0.8 ℃;日照时数偏少1~5成;7月全省平均气温25.6~26.9 ℃,比常年同期偏低0.2~1.3 ℃,降水日数14~17 d,十分有利于叶瘟扩展流行。8月6日至9月19日,全省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为历史同期之最,其中8月中旬平均气温23.0~25.1 ℃,较常年偏低0.4~2.3 ℃,降水日数5~9 d,较常年偏多2~9成,日照时数0~45 h,偏少7~9成,低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与杂交籼稻及早熟粳稻破口抽穗期吻合。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全省平均温度21.8~26.1 ℃,较常年偏低0.5~2.6 ℃,降水日数11~26 d,较常年偏多2~9成,日照时数63~144 h,偏少2~7成,与大面积粳稻破口抽穗期吻合,加剧了穗稻瘟的发生流行。

2.3药剂防治质量不高

一是部分农户存在麻痹思想,对病害流行的形势认识不足,存有侥幸及惜本心理,存在少治漏治现象。江宁区调查,禄口街道小彭社区同一块田8月28日(破口期)漏治稻田,穗发病率33.3%,适期防治稻田仅零星查见病穗。二是连阴雨天气影响防效。2014年水稻生长期间多阴雨天气,尤其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大面积水稻破口抽穗期间,持续多过程性降水,既影响防治工作开展,也影响药剂效果发挥,导致防病效果下降。三是部分农户用药质量不高。对防治技术把握不够,错过防治适期影响防效。东台市调查,盐糯12水稻破口抽穗后4~5 d用药的田块,穗稻瘟平均病株率22.1%,而破口初期用药的田块,平均病株率仅为1.73%。通州区试验,2014年南粳9108水稻,破口5%时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防治1次,齐穗期再用药防治1次,最终病穗率防效达69.09%,病指防效高达89.10%,而第1次防治时间错过适期3 d,虽齐穗时再用药1次,但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均极显著低于适期用药的防效[9](表2)。用药不适或用药量不足也会影响防效。如东县调查,苴镇凤阳村28组农户胡建荣,使用50%[XCZ1.tif]霉灵防治稻瘟病,田间病穗率达50%以上;双甸镇镇南村1组农户冯志全,使用50.5%春雷·硫磺防治,田间病穗率高达76.3%;马塘镇亚苏村13组农户菊亚新,用20%三环·多菌灵1 500 g/hm2,该药三环唑含量仅有5%,折合用纯品75 g/hm2,比技术要求少75 g/hm2,田间病穗率在70%以上。

水稻品种与栽培方式多样,生育期差异大,破口扬花期拉长,增加了水稻感染稻瘟病的危险。少数杂交籼稻及早熟粳稻8月中旬就进入破口抽穗期,部分中粳品种和少数早栽晚粳品种8月底9月初破口,大面积晚粳品种9月上旬破口,少数迟播晚粳品种9月10日以后才抽穗,感病期近1个月,加大了稻瘟病菌侵染发病的概率。同时,由于多雨天气,不利于有效搁田,植株硅质化程度下降,抗病力削弱,有利于病菌侵染[10]。

3防控对策改进

3.1改进工作思路,加强协作攻关

研究表明,江苏省稻瘟病流行危害程度受水稻品种抗病能力、感病生育阶段气候条件、病原菌生理小种种群变化、水稻播栽方式及肥水运筹等多种因素影响,其防治技术体系涉及病理研究、药剂开发、良种培育、栽培管理、气象预报、技术推广等多个领域,因此,植保部门要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子、气象、栽培等相关单位协作,研究病害流行成灾新特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分析气象因素与病害流行关系,筛选高效低毒对路新药剂,通过合作攻关,集成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3.2改进监测办法,建立预警体系

根据水稻品种、播栽方式、区域特色,在全省各地分别建立稻瘟病系统观测圃,加强稻瘟病调查监测,密切关注病害发生动态,在系统掌握病情、苗情、天情的基础上,借鉴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省级稻瘟病流行态势分析预警专家系统,充分发挥专家系统在病害诊断、专家会商、病害预警、技术咨询、信息传递、病害防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准确预测预报、科学决策防控提供充分依据。

3.3改进防控对策,实施综合治理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5]。实践证明,淮稻5号等品种对稻瘟病有较强的抗耐能力,在2014、2008年两次穗稻瘟大流行情况下,表现比较突出,产量品质也比较好,可以继续大面积种植;淮稻14号、南粳9108、淮稻7号等品种具有一定的耐病能力,可以搭配种植;华粳7号、部分Ⅱ优系列、糯稻系列等品种高感稻瘟病,应尽量减少种植。加强对稻瘟病常发区主栽品种的调整,实行多资源品种布局,引导农户不要大面积单一种植某个抗病品种,避免因抗病品种的垂直抗性丧失而造成巨大损失。科研部门要结合江苏省实际,开展利用抗性较强、抗谱较广的资源(基因)研究,加强抗病良种选育。完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增施硅肥,看苗追肥;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浅水勤灌,适度适期搁田,增强根系活力,增强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选用高效药剂,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3.4改进用药技术,提高防治水平

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防控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防控效果,一要做好早期预防,从水稻苗期开始,一旦发现苗叶瘟发病中心或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要立即用药控制,压低菌源基数。二要掌握适期用药,近年来的防治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是有效控制稻瘟病危害的核心,具体为“关注苗瘟、早抓叶瘟、狠抓穗瘟”。黑龙江省张金成2012年试验,水稻破口前3 d施药对穗颈瘟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2.74%,处理防效排序为破口前3 d>破口当天>破口前9 d>破口前6 d>破口后3 d;经过显著性分析,破口前9 d和破口前6 d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11]。海安县2014年试验,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对稻瘟病防治效果,处理防效排序为破口5%左右>破口40%左右未露穗>破口80%抽穗10%~20%>破口100%抽穗50%,随用药时间推迟,防效下降(表3)。南通市通州区2014年的试验结果以及全省各地重发田块的原因追溯,也再次证明破口初期(5%左右植株破口)首次施药,防效远好于破口后用药。三要选用正确的药剂,目前生产上防治稻瘟病的药剂较多,三环唑、稻瘟灵、稻瘟酰胺、咪鲜胺及其混配剂、氟环唑、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等对稻瘟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杨荣明等认为,三环唑除具有抗病菌侵入作用机制外,还具有诱导寄主作物产生抗病反应,抑制病菌孢子黏液分泌等多种作用机制,属于低抗性风险类农药,稻瘟病菌不易产生抗性[12]。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稻瘟病菌对三环唑产生抗性的报道,可以继续大面积使用或者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四要增加用药次数,防治苗叶瘟,一旦出现急性型病斑应立即用药,第1次防治后若病势仍在发展,隔5~7 d再进行第2次防治。防治穗稻瘟,在低温阴雨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的年份,以及前期叶瘟发生重的田塊,要于水稻破口初期(5%左右植株破口)和齐穗期连续用药2次,防效好于仅用1次药(表3)。其中,在2次用药中,破口初期用药所起作用占70%左右,齐穗期再用1次药,可明显提高防效[9]。注意用足药量,均匀喷雾,保证效果。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参照小麦“一喷三防”,提请省级财政设立水稻穗期重大病害防治专项基金,支持水稻重大病害防治技术培训、药剂免费发放、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加强与基层植保服务组织、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建立“省市县镇村户”六级植保技术服务直通网络,及时通报病虫发生信息,傳播病虫防治技术,介绍农药市场动态,推广新型植保技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促进各项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郝中娜,张红志,朱旭东,等. 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2006(5):565-567.

[2]梅爱中,仲凤翔,钱爱林,等. 2008年水稻穗瘟病重发原因分析及

[KG1*2/3]防治对策[J]. 植物医生,2009,22(5):11-12.

[3]张洁,霍光华,李湘民,等. 江西省稻瘟病对春雷霉素和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4):722-726.

[4]刁春友,朱叶芹.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52.

[5]肖丹凤,王玲,黄世文,等. 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现状[J]. 浙江农业科学,2013(3):300-303.

[6]赵正洪,周政,吴伟怀,等. 湖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其致病性[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2):173-177.

[7]刘永锋,陈志谊,刘邮洲,等. 2001—2010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变化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233-1237.

[8]温小红,谢明杰,姜健,等.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90-195.

[9]孙雪梅,易红娟,刘嘉德,等. 2014年通州区水稻穗颈瘟大流行原因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中国植保导刊,2015(5):43-45.[ZK)]

[10]张加云,谢国清,韩忠良. 2008年云南省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分析[J]. 云南农业科技,2009(1):50-51.

[11]张金成. 水稻稻瘟病施药技术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12(11):67-69.

[12]杨荣明,周明国,叶钟音.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21(2):34-37.

猜你喜欢
防控对策稻瘟病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抗稻瘟病基因Piz-t和Pi9连锁标记开发及在云南粳稻中的应用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保靖县稻瘟病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