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

2017-02-16 17:24
华人时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家家一家人温馨

看看这三个字,养眼;听听这三个字,顺耳;品品这三个字,温馨。想想也是,放下手中的活,多掏钞票买黄牛手中的高价票,甚至冒着雨雪骑着摩托车匆匆忙忙往家赶,就是为了这顿饭———年夜饭。

年夜饭是团圆的饭,是热闹的饭,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饭,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一家人共同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更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心头的充实感是不言而喻的。这一顿饭,鸡鱼肉蛋要有,火锅要有,大菜、冷盘、热炒、点心这些都要有。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美味撩人,说明红红火火;有鸡有鱼,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新年有个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北方年夜饭中的羊肉,表示“吉祥”、“祥和”;南方年夜饭中的发菜,谐音“发财”。最后一道甜食,祝福一家人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记忆中的年夜饭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声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在手上就敢燃放,胆小的、年幼的一手捂着耳朵,一手远远地探着身子在地上点,其他小孩子则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孩子们燃放爆竹的时候,也是主妇们在厨房最忙碌的时候,噔噔噔地剁肉包饺子,刷刷刷地切菜准备年夜饭,家家户户的砧板声,大街小巷的爆竹声,夹杂着此起彼伏地说笑声,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笑声不断,鼓乐声中,游人熙攘,四海欢腾,虽是夜晚,依然是车如流水人如潮,喜庆的气氛,荡漾在城乡巷陌,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在这样喜悦的氛围里,一家人围坐一起,嘘寒问暖,殷殷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是大家在外无论赚钱多少,千里万里急着在年夜饭前奔回家的原因。此时此刻,在外闯荡的游子回家的心情,在家留守慈母的心意,用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之诗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年夜饭上,如果真有确实不能赶回来的亲人,盅碗筷碟,都是要给他准备一副,就像他在家一样,在亲人身边。“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回家的人,一家人欢聚一堂,欢天喜地,尽享天伦之乐。没有回家的人,也是身在外,心已归,因为自己在外虽然也有酒有肉,但那种“烛销深夜酒,菜簇异乡盘”的滋味,总没有家人团聚的温馨感,心里“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的感受,是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

也难怪,自古及今的年夜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源远流长,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就像清代文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的一样,“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笔者也曾在外地吃过年夜饭,有的是因为工作原因出于无奈,有的是近几年“赶时髦”故意在那天带着一家人出去找新鲜感,但无论是广州的“白切葵花鸡”,还是上海的“低温三文鱼”;无论是北京的“一个萝卜”,还是香港的“山羊奶酪菠菜卷伴牛肝菌”,都没有家里的年夜饭香甜可口,更没有家里的年夜饭温馨。(责编 孙 波)

猜你喜欢
家家一家人温馨
搞笑一家人
奇奇一家人
奇奇一家人
家家都有难忘的梗
QK空间上的叠加算子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温馨家园
温馨小语
幸福一家人
冬天别忘萌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