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聋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中短信文本的使用特征及其影响

2017-02-16 18:04赵永忠雷雳王财玉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9期
关键词:聋人青少年

赵永忠 雷雳 王财玉

摘要:当前,移动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聋人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通过手机收发的短信文本具有不同于书面文本的鲜明特征,现实中使用手语进行交流的聋人青少年在使用短信交流时,其短信文本也区别于正常健听人的短信文本。本研究通过介绍国外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使用现状,归纳整理了聋人青少年短信行为和短信文本的具体特征,分析了短信文本在学习和沟通方面对聋人青少年的重要影响。最后,对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有待突破的课题提出了个人意见,试图在聋人青少年短信行为和短信文本研究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聋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短信文本

随着移动通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以其移动性特征,不仅实现了即时性的语音通话.还实现了以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短信交流.并且进一步拓展了网络信息技术传播的发展空间,将现阶段的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多种交流形式囊括其中,成为全世界消费者普遍使用的沟通媒介,更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移动社交媒体。研究发现,青少年(12~18岁)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移动技术消费者(Castells.Fernandez,Qui,&Sey,2007;Caron&Caronia,2007;Katz,2006),而且日趨低龄化。作为使用移动社交的重要群体,青少年收发的文本信息不同于正式的书面文字,无论是语法规范方面,还是大量形象化语言符号的运用方面,都反映出鲜明的创新特色。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学术界已经围绕非正式的互动短信和其他在线写作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短信文本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及其他语言在数字通信方面的特点上(Baron,2008;Caron&Caronia,2007;Castells et a1.,2007;Ling&Baron,2007;Miyake,2007;Plester,Wood,&Bell,2008;Segerstad,2005;Shortis,2007;Snowden,2006;ThuHow,2006)。英国考文垂大学行为科学院心理学系的荣誉研究员Plester和同事从词汇到句形特点.对非正式交流英语短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命名为“短信文本”(textisms)(Plester,Wood,&Bell,2008)。

但是.所有对这些短信文本特征总结.都建立在以往对听力正常青少年,即健听人青少年收发短信的研究基础上,很少有针对那些依靠手势进行交流、用英语书写信息的聋人青少年的研究。在移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并且设备功能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聋人,亟待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平等享用移动社交媒体带来的生活乐趣。

1.国外聋人移动社交媒体短信文本使用研究现状

大约2000万美国公民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全国总人口的8.6%(Padden,2000)。在这个少数群体内部,聋人群体的背景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例如,有些是“语前聋”(prelinguallydeaf),即那些生来就聋或是出生后最初几年失聪的,也有“语后聋”(post-lingually deaf,直译为后舌聋),指那些曾经听到通行语言之后因为患病等突发事件失聪的。虽然美国手语(ASL)通常被假定为聋人的第一语言,但是,不是所有语前聋人都规范地使用本土的美国手语。原因之一是在语前聋儿童的家庭,父母使用不同形式的手语语言符号辅导孩子。因此,聋人孩子的词汇发展、语法掌握,以及语言的其他方面都是落后的(Marsehark&Wauters,2008),而新的通信技术已经融入了聋人的个人生活,手机短信的英语写作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针对相对聋(有残存听力)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技术的研究(Gillard,Astbrink,&Bailey,2007;Power,power,&Rehling,2007;Power,&Power,2009;Pilling&Barrett,2007;Barak&Sadovsky,2008)表明,网络空间作为个人与群体沟通的一种媒介已经被聋人和健听人社群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使得听力受损个体扩大了交流自主权。然而,我们也要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语前聋人采用手机短信文本沟通又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以上研究的受试者很可能有较强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电子邮件和短信,顺利完成沟通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听力障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对象通过手机短信自由交流.提升了他们获得社会认同的程度。不过,对于语前聋人如何使用手机短信交流技术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

有研究调查美国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交流情况,实地考察了美国公立聋人学校的寄宿学生.研究了用手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美国聋人青少年的移动通信的特性(Okuyama,2013)。研究者搜集了一对语前聋人高中学生写的小型短信文本语料库,作为短信文本的信息证据。研究问题包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具有特殊语言特征的短信文本?考虑到不同的语言背景.聋人青少年在发短信时使用的语言有什么其他的语言特征?是否类似于他们熟悉的手语语言?除对语料库的分析以外,研究者还非正式采访了其他几位使用短信交流的聋人学生和学校的老师。通过多层次的推论(如教师的访谈、学生调查问卷和现场笔记等主要数据),多角度地对以这对语前聋人学生为代表的聋人寄宿学校的高中生目标群体的手机短信文本使用情况做出了丰富的描述。

同样的语言困境反映在日本语前聋人儿童身上。在日本,大多数公共学校对聋人儿童开放,教学方法使用的是适合健听人的方法(Quary,2005;Nakamura,2006)。近年来,公共学校才开始承认使用手语辅导聋人儿童学习的重要性(Inotle,2006)。通常是聋人孩子生于健听人父母家庭,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的孩子进行手势语言沟通.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辅导聋人孩子手语。因此,不是所有在日本的语前聋人个体都在使用日本本土的标准手语(JsL)。又因为日本手语中,除了数量有限的表达方式直接来自日本语,日本语和标准的日本手语是完全不同的(Takei,2003;Uenou,2008),许多聋人学生继续感受到掌握日本语书面语言交流的困难。因为日本语和日本手语都有其独特的词汇.也有不同的结构。关键的差异还在于,日本手语语法是靠手势表示位置、空间和动作,还有细致入微的身势语言,比如面部表情、视线方向、眉毛和头部运动。然而发短信就要别无选择地使用书面语言,必须理解和使用通行的文本信息的词汇、语法.以及各种特定意义符号。因此,对聋人青少年来说,特别是语前聋人,学习用日本语书写存在很大困难。

还有研究调查日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短信(Okuyama,2014)。地点选在一所聋人的寄宿学校,研究者整理了一对日本语前聋人高中生往来沟通的短信文本小型信息库.作为短信文本案例研究的一部分证据,如使用的表情符号、口语写作风格等。受试者在学校、在宿舍里都是使用手语交流。有关聋人短信文本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日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反映特定的语言功能的短信?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有什么其他语言特征?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是否融人手语交流元素?

2.国外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由于目前针对语前聋人短信文本使用情况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有关聋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人手语样式的搜集和聋人手语语料库的建立.手机短信文本交流方面,尤其是聋人的短信行为特征和影响,仍未得到关注,更未见研究发表。目前,只有上述的针对美国和日本语前聋人学生的两个案例研究,所以,仅能从这两个案例中作出简要分析。

2.1美国语前聋人使用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美國短信文本的语料库特征显示,聋人青少年写作的短信文本和健听人青少年写作的短信文本有许多共同特点。然而,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信息的语法使用模式类似于ASL(美国手语)的句式.如“Yesterday I worked I”(I worked yesterday)或“You happy are not you”(You are not happy)。在语料库中的其他例子也显示了在英语句子中手语语法的迁移模式。

先前对听力正常青少年的短信文本研究发现,他们用英语写作短信的明显特点是,尽管是手机语言的文本交流.但是.从词汇到句法.再到拼写特征.标准英语的各种表达方式都一一有所体现。有研究(Snowden,2006;Shortis,2007)表明,其短信文本包括缩写(例如,SUP,“Support”);非语言符号(例如,@,+);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谜语式的写法(例如,CU L8R“See you later”);删减传统的拼写方法,尤其是省略元音(例如,GD“Good”,Lst“Last”,和Wnt“Want”);俚语或类似表达式的代码(例如,411“News”或“New”),还有其他表情图形图标。这些元素已经成为写作手机短信文本以及计算机网络交流的语言特征(Baron,2008;Ling&Baron,2007;Castells et al,2007)。

有学者认为.短信文本的变形是在手机的小屏幕和键盘操作下的权宜之计(Crystal,2001),不过引用较早以前的研究成果,Carey(1980),Riordan和Kreuz(2010)已经列出四种计算机交流文本中的非语言信息提示,包括:元音拼写(例如,“weeeeelll”),词汇替代(例如,“Hmmm”“-”使用不规范的拼写模仿声乐语调或声调),情感符号的空间排列(例如:-9),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表示暂停…或表示态度!!!),并使用大写字母突出重要性(例如NOT.或者发出对声音的控制信号,如SHUT UP),还有省略成分(即缺少某些语言规范,如缺少一句话开头的大写)。

可见.美国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变形,主要围绕字母大小写、单词拼写的缺失和元音的取舍以及单词、字母发音的声音模拟等方面来实现.这些恰恰是语前聋人青少年在语言学习方面最为缺失的部分,因此,在没有得到有效耐心指导的前提下,他们当然选择把自己熟练使用的手语特征引入聋人之间的短信文本交流。

2.2日本语前聋人使用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日本短信文本的语料库特征表明,短信对于语前聋人青少年之间平等交流与保持关系是很平常的。总体而言,聋人受试者并没有语法和拼写上的错误现象,也没有出现聋人手语的迁移现象。也就是说,他们写的句子没有使用日本手语结构的语序。

这或许是由于日本短信文本的独特性质。日本青少年短信文本从根本上不同于英文的短信文本,首先日本正字法包含三种不同的脚本:基于音节音韵构成的文字称为假名,词素文字构成的称为汉字.还有很少使用的字母文字(称为拉丁字母表)。因此,日本的短信是这样三种语言系统的组合。其次,日本青少年经常在短信中使用两种类型的短信表情:颜文字(kao-moji)和绘文字(e-moji)。颜文字指横向展开表情符号和其他符号来图解面部表情,类似于英语的表情符号(例如,(t-t)或(^0^))。日本人的表情符号,比英文版本更广泛复杂(Miller,2004)。相比之下,绘文字色彩鲜艳、图形符号意义清楚,让人一望而知所代表的事物,类似于英文网页中常用的博客链接,但是绘文字属于静止图片表情,不像博客链接图标那样翻滚、闪烁以引起网页浏览者的注意。颜文字和绘文字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日本青少年在他们的短信信息中,频繁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情绪、树立可爱形象以及抒发更丰富的内心情感(Hiorth,2003;Miyake,2007)。这一切也离不开日本青少年群体对漫画和动画的喜爱.以及在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对视觉艺术的偏好(Katsuno&Yano,2007;Miyake,2007)。

日本聋人青少年当然也是日本动漫文化追随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语前聋人现实交流必须依靠手语,日本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但是.日本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大量运用丰富生动的表情符号系统,形象化表达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个人意见,这种风格和手段与聋人青少年熟练使用的手势、身势与表情相配合的日常聋人手语有高度契合之处。所以,健听人青少年的短信文本,可以被聋人青少年顺利理解,并模仿使用,日本聋人青少年的短信文本几乎没有受到手语语序特征的影响。

然而.在美国和日本的两个案例中,也要注意到,美国语前聋人学生只有14岁或16岁(比日本被试年轻2到3岁),他们的识字技能或许尚未充分开发。调查对象的其他背景也可能会使比较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最重要的是,一个单一的案例不足以说明所有的语前聋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的特征。

3.短信文本对聋人青少年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融入聋人的生活,少量研究者已经在调查包括聋人和听力受损人士怎样把移动手机技术整合到私人社会生活中去。但是,目前学术界具体针对受限于面对面的手语交流的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情况和聋人青少年创作的短信文本的确切性质和特征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现有文献中发现.短信文本对于聋人青少年的语言学习、沟通交流和社会学习方面存在积极影响。

3.1短信文本有助于促进聋人青少年语言学习和社会学习

掌握运用收发短信文本的技能.对聋人青少年社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聋人青少年把发短信当成是语言学习的工具,努力通过短信文本的学习获取更多社交语言信息。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聋人青少年在理解短信文本中非常规的语序、语法的确切含义方面,的确存在障碍。

有研究者在加拿大两所城市高中,对13~19岁的聋人学生进行了双向寻呼机测试(Akamatsu.Mayer,&Farrelly,2005)。研究结果表明,寻呼机使用的短信文本对聋人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然而类似研究也发现,通过使用双向短信交流(通过摩托罗拉寻呼机pagewriter 2000X型号),聋人高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独立性,也提高了英语读写能力(Akamatsu,Mayer,&Farrelly,2009)。参与短信文本创作,要求聋人青少年不但有手机技术知识,还要有使用短信文本进行书面语交流的能力。因此,聋人学生为了更好地使用、创作短信文本.就要学习理解正常健听人的书面语言特征,继而理解在手机短信交流时短信文本在拼写、语法、语序等方面的变化。

3.2短信文本拓宽了聋人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短信文本的诞生.使聋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听力的缺失,聋人青少年的交际范围局限在家庭、聋人学校和较少的亲密朋友之间.有限的交往对象使得他们有效获取社会信息的媒介和内容严重不足。表面上,这是聋人青少年交往空间遇阻,实际上因为交往空间相对狭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短信文本作为书面语言沟通工具.使聋人学生尝试阅读、理解更广泛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和各种诉求,同时,通过尝试创作、发送短信文本,他们拓宽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丰富了自己的社会交往生活,进而提升了幸福指数。澳大利亚进行的一项针对12名年龄在14~17岁的聋人青少年个案研究表明,短信技术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的孤立隔离感(Henderson-Summet,Grinter,Carroll,&Starner,2007)。

3.3短信文本丰富了对聋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聋人青少年和广大青少年一样.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然而,聋人青少年作为特殊群体.尽管拥有社会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因为听力障碍.主要交往对象是家人、同学和少数亲密朋友,缺乏与健听人群体的接触,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交际圈。健听人群体由于缺乏对聋人青少年的深入了解,即使有提供帮助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诉诸行动的机会。

短信文本为健听人与聋人青少年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让二者之间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打破了神秘感、隔阂感,逐步建立互信。从此,原来拥有一间“图书室”的聋人青少年拥有了一座“图书馆”。健听人与聋人青少年的沟通.使聋人青少年获得了更丰富有效的社会帮助.但是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树立起交往信心的聋人青少年也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發展贡献一份宝贵的力量。有一项研究发现,无论听力正常与否,大学生群体发送短信消息的频率是非常相似的;而在用途方面,聋人和健听人存在重要差异:健听人学生更多报告发短信的目的是社交,而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发短信是用于放松、打发无聊时间以及需要他人协助时获得安全和满足(Ecker,2008)。毋庸置疑的是,手机为健听人和聋人青少年普通用户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3.4短信文本改变了聋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和认识,个体从一岁左右开始有了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由强调生理特征,转而强调心理状态.也日益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反馈成为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聋人青少年也经过这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当然渴望别人的正面评价.以获取存在感、自我价值感。但是由于交往对象有限.获取的评价信息严重不足,即便是现有的他人反馈信息,也主要是同情、怜悯,甚至有意回避他们的生理缺陷.以避免聋人青少年的敏感反应。长此以往,聋人青少年也极易形成自我妨碍,放弃与更广大的社会成员交往的机会。短信文本交流通过阅读和写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有效克服了聋人青少年的听力障碍.通过文本信息,他们可以和沟通对象尽情交流,展现个人思想魅力,获得对方的称赞和鼓励。通过短信文本接收的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可以帮助聋人青少年建立起牢固自信,以克服自身生理障碍.提升自我价值。比如,Akamatsu,Mayer及Farrelly(2009)的研究发现,使用双向短信交流设备之后,聋人学生对设备表示满意,还报告自己遇到短信文本语言障碍时.会向家庭成员或者身边朋友请教,获得学习辅导.通过语言学习获得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由。

4.问题与展望

自从移动通信在世界上成为沟通的主要手段以后.短信交流也成为当代青少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标准工具。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短信文本交流对聋人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沟通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移动社交媒体研究还是集中在健听人青少年短信行为以及他们制作的短信文本的语言特征方面.前述日本和美国中学生短信文本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围绕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研究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4.1日本研究案例存在的问题

从日本的研究案例来看,未来聋人青少年短信行为和短信文本的研究.可以扩大到聋人学校之外更大的研究范围中,并且可以设置更宽泛的考察时间阶段。目前,仅仅基于这项研究收集的数据.推论日本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文本的共同特征,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即使短信文本不能直接揭示到聋人青少年的学术层面的素质特征,也可以揭示在适当的对等语境(聋人之间)沟通交流时,短信文本的主要特征,研究它们是否受到手语交流的影响,以及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另外,日本聋人青少年是如何克服长期生理缺陷,掌握通行的社交语言,熟练参与到发送短信的活动中的?非常规性的短信文本如何影响了聋人青少年的书面语学习?如何具体提升他们的识字水平?是否有可能长期跟踪研究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变化.考察他们随着短信学习水平的提高,如何强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作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回答。

4.2美国研究案例存在的问题

对照日本案例.美国案例的语料库研究提供了一些语言迁移的证据;即美国手语(ASL)的语法模式迁移到短信文本的英语句子中。基于一对聋人之间短信交流的案例.推论所有语前聋人在短信文本中都会出现美国手语特征迁移.显然是不科学的。然而,一个事实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在立即发短信给其他熟练使用手语的聋人伙伴时,聋人青少年倾向于从他们熟悉的手语符号语言中提取、使用许多特殊的句法模式。不过,仍需要恰当地获取短信文本.搜集与语言的动态相关的具体特点信息,对聋人较大的短信样本进行深入调查。

4.3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相关研究应用结果存在局限性。例如,在聋人的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手语,手语离不开表情、动作等丰富的肢体语言。短信文本却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语前聋人对健听人的短信文本存在理解障碍。接收聋人儿童的学校,也是按照健听人的语言规范对聋人儿童进行辅导。因此,健听人创作的短信文本和聋人实际使用的手语沟通方式的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问题包括:聋人青少年如何学会使用某些短信文本?换句话说.他们是从健听人交流对象的信息中获得这些知识的吗?如果聋人青少年在与健听人朋友交流的一般短信中使用这些非常规的拼写,他们怎么理解模仿声音的单词的拼写呢?此外.聋人青少年可以独立创作聋人的短信文本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怎样把文本信息和手语信息巧妙结合?使用其他语言创作短信文本的聋人青少年存在类似的语言迁移吗?如果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属于聋人受试者内部的短信文本的差异特征.那么构建一个较大的、不同语言背景的聋人文本信息库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通过数据资料的推论、对短信参与者进行访谈,以及补充收集其他研究地点的数据.对增加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研究对象的背景应当更加多元化。前述案例的研究對象是在日本和美国学校预先选定的,而在未来研究中,应当在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调查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文本的类型及特点,同时关注差异性及共性规律。

最后,将大数据的方法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未来研究应该有适当的抽样程序以突出整体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招聘参与者。通过收集一个聋人青少年的短信的大数据集,我们可以调查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具体特点,探究短信文本中非常规的拼写,是否可以看作聋人青少年将手语语言迁移作为一种语言意义上的建构策略。此外,语料库统计可以纳入文本信息的大数据中进行分析,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已经这样操作了(Riordan&Kreuz,2010)。通过语料库分析,我们可以检查聋人青少年短信词语使用的频率和非常规文本的类型.还可以辨别出聋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语法类型,测试是否有一些语言特点从他们的手语语言迁移过来。这些分析将不只是揭示文本和表述之间的差异,同时,手语使用者还会提供其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聋人青少年之间相同的语言沟通方式——手语,并没有获得现在的手机技术支持。因此,研究工作不能局限于聋人青少年的个体研究.还可以针对聋人学校历史背景进行案例研究。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使用不同样式的手语的聋人之间沟通形成的短信文本,可能会采用一些独特的沟通文本模式。我们将能够了解到手语使用者发短信是怎样的模型;同样是手语.在不同表述方式上又是怎样被使用的。

相信随着对聋人群体的社会关照日益增加,有关聋人群体的短信文本使用的应用性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势必会为该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聋人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聋人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策略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