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吕城

2017-02-17 15:11郜志坚
金山 2016年12期

郜志坚

吕城,吴国江南第一城。江南唯一叫城的一座城,一座距今1780多年的爷爷辈的城。她坐落在沪宁铁道线上,大运河旁;她毗邻常州,心仪无锡。无锡素有“小上海”之称,她比不上无锡,便被称为“小无锡”。她与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有关,据传公元230年,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

吕城不算很美,但她自然朴实动人。一抹的青砖黛瓦粉墙,宁静的街道小巷。不很宽的吕蒙大道,窄窄的圣旨路,曲里拐弯的小巷,更有铺着厚重石板的小径通幽。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做派。沿着吕蒙大道自南朝北走一遭,大约五六里开外,便是城外。扑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这座被绿色包裹着的城郭,春风里,满城飘着沁心润肺的芬芳,城内城外是不一样的妩媚。

吕城比我想象中要美。八十年代,我有幸到吕城工作,走近吕城。那时正值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之时。农民赤脚下地洗泥进厂,离土不离乡。吕城人凭着勤劳和智慧,历经艰辛,十几年中办起了几十个像模像样的工厂。以大运河为界,河北为轻纺化工,有吕城毛纺厂、羊毛衫厂、丝绸厂、毛织厂、印染厂、面粉厂、油脂厂、涂料厂、化工厂等。河南以机械重工为主,有五金机械厂、钢窗厂、钢模厂、能生产长城电风扇的农具厂、绣品厂(绣品厂为轻工)等。

这些工厂的产品,有的与国家的大工业配套,有的一出厂立马漂洋过海进入日本和欧美市场,为国家出口创汇;有的则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需的抢手货,摆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繁华街头的橱窗里,引领着城乡的消费潮流。家里摆的、床上盖的、身上穿的、手里用的,漂亮、光鲜又自豪。

苏锡常是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策源地,乡镇工业起步早,经营管理能力强。吕城的乡镇工业以轻纺为主,聪明的吕城人,经常与他们接触交流,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谓之传经送宝。加上吕城人文化素养、个人素质高,上进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经济的经营理念,整体上胜人一筹。党委政府开个镇办企业书记厂长会,无论老中青,齐刷刷几十人坐下来,看他们的打扮听他们的谈吐,俨然是个教授级的学术研讨班。

当年的吕城,是镇江市、丹阳市最早进入“亿元镇”“双文明镇”行列的乡镇之一,民间的“万元户”更是遍地开花。古老的、历经千年的、甚至有一点老态龙钟的吕城,长期被压抑着、积蓄着的青春能量,像地火一样喷发出来。吕城年轻了,吕城变美了。

吕城人又是爱美的。历史上吕城人就有苏锡常情结,受苏锡常的影响很大。这里人与常州无锡结亲的很多,地理位置离常州更近些。婚丧嫁娶、弃旧更新,逢年过节添置物件,大事小事都习惯性地跑常州,再往东就是无锡。风俗习惯地缘相似,说话口音也是一口的吴侬软语。早在计划经济时期,集镇居民就有近万人。

晨曦初露,四乡八里的农村妇女就挑着蔬菜进城,紫红的荸荠、碧绿的水芹、雪白的莲藕、玉脂般的豆腐,还有萝卜青菜,大蒜韭菜,螺丝河蚌鱼虾肉……样样新鲜。有时她们三五个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巷赶往菜场。太阳升起来,笼罩在大运河上氤氲湿润的轻雾慢慢消散,河边停靠夜泊的大小船只上开始忙碌起来,随着甲板上哗啦哗啦的冲洗声汲水声,运河两岸的茶馆、老虎灶、大饼油条面店、百货、山货、皮鞋、服装、绸布、药店、铁匠铺子……都一家接着一家地打开,开门迎客。不一会儿,大街小巷便响起自行车清脆的铃声,那些荡漾着青春活力的姑娘小伙,一路欢声笑语,像万千百灵鸟飞过,奔向各自上班的工厂。

街边玉兰花开,庭院月季才露红,天气乍暖还寒,大街上就有穿着皮筒短裙的女子款款地走动,那步履那气质是吕城人高贵的衣裳。高跟鞋,羊毛衫外套,涂着口红,纹着眉,打扮入时的年轻妈妈们,送孩子入学入园,才从菜场出来的大嫂大妈更是又说又笑,心花怒放地交流着菜篮子里的新鲜收获……

夜幕降临在这座小城的屋檐和林梢,万家灯火之时,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开始登场,街上的文化站图书室开放,台球桌前也摆开了架势。那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各取所需。有人说,吕城的夜是“白夜”,黑和白只是分工不同。

我忽然想起,那鱗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人群、爽朗的笑声、曼妙的步履、纤秀的身影、时尚的柔美、甜蜜的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何为“小无锡”!

吕城的交通是发达的。一些大城市具备的交通功能,这儿都有。看吧,铁公水、海陆空。沪宁铁路经过吕城,设有吕城站,客运货运皆备;国道省道公路沟通环绕,加上近几年修建起来的沪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大运河穿城而过,境内河网密布通江达海,就连机场也不缺。常州机场的前身是吕城军用机场,军用机场用了一部分吕城的土地,靠吕城也更近一些。军民合用,改名常州机场,可吕城人直到今天仍然叫吕城机场,就像China,英文的原意是瓷器,现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地球人都知道。“吕城机场”,这个,你懂的。

工商企业外贸进出货物,直接发运,出门旅行,一脚就跨上了火车,10分钟车程即到机场。发达的交通像雄鹰矫健的翅膀,带着吕城的经济起飞。

吕城在历史上就很繁华,且看她的地名。当年吕城下辖18个行政村。河南、河北,是大运河的南边与北边,东市、西市、虎市是3个自然村的村名,有人说加起来就是“两省三市”。

何建明先生在《江边中国》中说过,别小看这个“市”,“市”至少也有三五百年历史,它们是民间不断活跃的商贸交易而慢慢形成的。这些小“市”里有商店,也有手工作坊加工业,甚至在上世纪初就有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或机械制造工业,从地理上讲,这些小市,基本上都在乡村之间,相距不远,与它们相通的有马路、水路,周边的农民到市里很近,北方人叫“赶集”,当地人叫“上市”或“上街”。从文字上理解,也就是抬腿即到的意思。密布乡村间的这类集市,既弥补了城乡之间在交通上的不便,也增强了商贸上的相互补充与辐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市”的存在,使得乡间的普通农民有了较早接触现代商贸与现代工业的机会。许多人,农忙时在地里劳动,农闲时在“市”里开小铺摆小店。“亦工亦农”很早的时候就流行于吕城大地上了。

现在,我们国家体制是“市管县”,可是吕城早就是“城管市”了。牛吧!

沧海桑田,人类文明的历史常常会开一些玩笑。吕城的名字叫“城”,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所管辖的市,也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反之新加坡和中国的深圳,多少年前还只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而今都已显赫地凸起。

千年一叹,对于这些,吕城人并不介意。值得欣慰的是吕城的今天。今天的吕城,已形成纺织服装、电热材料、机械化工、粮油加工为特色的规模工业体系。当年的吕城毛纺厂,现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集精纺面料,精毛纺时装产品研发、条染、纺纱、织布、染整、服装生产为一体,能生产各种精毛纺时装面料4万多个品种,这些高档面料百分之八十外销到欧美等发达国家。2014年,他们还成立了高档精毛面料的科技创新院士工作站,是中国纺织协会,国家纺织品开发中心认定的“中国精毛纺时装面料流行趋势发布企业”。一个厂的产值就超过了5个亿。

今天的吕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到五湖四海,他们的儿女从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走进共和国的各级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奋斗在各地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振兴做出贡献。然而,他们无论官多大、钱多少,行多远、别多久,他们都是吕蒙的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吕城人。

吕城,因为过去厚重的历史踏实又自豪,更该为今天的现代辉煌自信而骄傲。吕城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