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

2017-02-18 10:35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7年20期
关键词:国会权力培育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

王亚锋

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

王亚锋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培育看作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高中政治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无形支撑,在政治教学中始终贯彻政治核心素养培养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培育高中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需要,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许多一线教师做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笔者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一课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

一、比较中渗透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认同,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政治认同不是通过说教可以培养的,必须通过不同制度和道路的比较与领悟。《美国的三权分立》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的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的分权和制衡,从中体会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和实质。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也没有要求在此比较中国的政治制度。如果完全按照要求,就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政治制度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差异,从而就不能感悟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课堂实践中,我让学生回忆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及它的魅力。学生通过回忆知道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它能保证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而三权分立会导致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扯皮。学生在比较中自然会领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政治认同。

二、批判中保持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在上完《美国的三权分立》后我让学生讨论这样几个问题:既然三权分立有这么多弊端,那美国为什么还要坚持采用?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有何启示?学生在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后得出结论,因为三权分立相对于封建专制是历史的进步,可以防止少数人专权,维护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我又接着问三权分立的进步性与它的弊端比起来,哪个是主要方面?学生马上用哲学中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来说明进步性是主要方面,所以美国才会一直运用三权分立原则来组织国家机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提醒学生想想我国当前仍然存在权力真空,腐败和权力滥用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马上想到权力缺乏监督,需要借鉴三权分立中的权力制衡思想。由此再引导学生思考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的机制。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对三权分立制度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批判中培养了辩证思维和理性精神。

三、活动中体验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在上《美国的三权分立》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扮演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大机构,让他们在上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明白各自的职权。这样就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并且结合美国大选知道了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出乎意料地成为美国总统。在课堂上学生就把特朗普的画像贴在胸前,扮演起新任美国总统,并且发表了“就职”演说。“总统”一提出所谓的墨西哥边境建墙计划,就遭到了“国会”和“法院”的强烈抗议。其中扮演国会的同学胸前挂着“国会”的牌子,当面质问“总统”:“你知道你这个计划要花多少钱吗?经济下滑,民众失业,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你还有心思建墙,我不批准。我看你应该改名叫特不靠谱总统。”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总统的权力受国会的制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扮演“法院”的同学也很用心,他们不但用报纸折了法官帽,而且还借了一个黑色的风衣和墨镜,配以白色的围巾和《上海滩》的音乐,手里拿着新华字典当美国宪法,款款出场,一出来就笑翻全场。到台上后,还不忘自己的身份,拿起板擦敲讲桌,严肃地说:“肃静!肃静!现在我宣布特朗普的建墙计划违反美国宪法是一个不靠谱的计划!”表演完成后我又引导学生对“总统”表现进行投票,然后说出理由。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懂得了参与政治的乐趣,从而培养公共参与的激情与能力。

四、“探案”中领略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意识等。在课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探案环节:假设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家境贫寒,由于体内钾元素失衡成了植物人,十五年靠一根进食管维持生命,你们觉得该怎么办?我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然后请同学阐明立场,并说明理由。有同学说给买药吃来维持生命,因为人的生命无价。马上有同学反驳说,拖了这么久,不但自己痛苦,还连累家人,不如安乐死。然后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继续买药维持生命道义可嘉,合法合情合理,但不符合现实;安乐死符合现实,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但不合法。到底是情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靠道德来规范。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会怎样呢?随后我抛出了美国的一则真实案例:美国法院做出裁决,拒绝让医院为特丽重新插入进食管,导致其十三天后死亡。由于美国宪法没有关于植物人实施安乐死的法律规定,特丽案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上至总统、国会,下至普通百姓。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和部分国会议员对特丽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国会参众两院挑灯夜战,相继通过要求将该案交由联邦法院受理的紧急法案,并紧急起草有关法律;布什总统则连夜签署,使之生效。

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普通案件引起总统、国会甚至民众的普遍关注说明什么呢?学生马上回答美国的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我又问:“根据《美国的三权分立》相关知识,你们觉得美国总统和政府的做法是否妥当?理由是什么?”有学生回答:“美国是三权分立国家,宪法规定美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和法院。国会和总统干涉司法活动,违背了美国宪法。”然后有同学提出反驳,美国的三权分立不仅包括了权力的分立,还包括了权力的制衡,国会、总统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正好说明美国的权力运行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则并没被打破。

通过这样的“探案”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美国三权分立知识的理解,强化了规则意识,凸显美国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且使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

四个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照顾到,每节课到底要重点培育哪一个或者几个,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课堂环节也并非只能对应一个核心素养,需要精心设计,统筹考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线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坚持,在潜心浇灌中,静等花开。

猜你喜欢
国会权力培育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机构强似人”:资政院对清季国会请愿运动的推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权力的网络
“娘子军”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唤醒沉睡的权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