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究

2017-02-20 14:45何陵王俊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何陵 王俊超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本文首先明晰加快推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接着提出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具有其特殊的制约因素,最后尝试从产业依托、产业升级、创新治理方式、保障边境安全、保护传承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实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实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9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化得到蓬勃迅速发展,如今城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2014年3月,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制定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截至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0%。但从全国范围看,各個省份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中西部民族地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八省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广西47.06%、云南42.90%、贵州42.01%、宁夏55.23%、青海50.30%、新疆47.25%、内蒙古60.30%、西藏25.75%。民族地区各省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从趋势上看,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民族地区城镇化将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我国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既包含对我们过去城镇化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包含对西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和规避,是对我国城镇化模式的新构思。

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特殊因素

我国民族地区八个省区受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城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边境线较长,存在不安定因素。我国民族地区有一半的省份(广西、云南、内蒙古、新疆、西藏)与外国接壤。货品走私方面,广西、云南压力巨大。对毒品、枪支、车辆等的走私物品的查处不时爆出大案。资金流动方面,黑钱蠢蠢欲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边境民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会变得更为顺畅,对外经贸活动会更加频繁,维护民族边疆地区和平、安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反恐方面,新疆首当其冲。境内外的恐怖分子活跃,都把新疆地区边境线当成他们进入的门户和出逃中国的跳板。反恐压力巨大,当地政府时常保持高压态势,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和谐、经济定发展和民族团结。

(二)民族地区地自然地理原因,城镇化的土地资源约束更强。民族地区多属丘陵、山区地带,可耕地面积小,优质耕地少。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土地经营面积只有0.6公顷,远远没达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标准。民族省份有相当大部分是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城镇化的土地资源约束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城镇化建设大量违法占用了农村耕地面积。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的缩减,已逐渐危及18亿亩土地红线。因此,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一定要避免盲目建新城、搞开发区、浪费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

(三)民族地区存在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和民族文化差异问题。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投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各省份义务教育资源存在非均衡配置。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的农民,就业安置压力大。加上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迥异,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都面临许多问题,阻碍了少数民族群体的市民化进程。

(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压力加大。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所占比重较大,部分民族地区以资源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例如,云南的曲靖、丽江,贵州六盘水,内蒙古的包头、鄂尔多斯,新疆的哈密、克拉玛依,等等。民族地区大多生态承载力脆弱,这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城市病”如雾霾围城、交通拥堵、水资源污染超标、噪声污染等问题大量出现,使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三、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能路径

(一)以产业聚集为依托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的市民化。没有产业的支撑,居民难以就业,就会出现“空壳城镇”。产业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点要素:自然矿产资源、旅游风景名胜、商业贸易、政府机关的驻扎。各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培育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当地产业,扩充城镇就业容量,为城镇就业增长创造良好先决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规划有机结合,构建与就业规模、层次相适应的城镇现代产业体系。特别应注重发展数量庞大、布局分散的中小城镇,充分发挥中小城镇连接大型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使之发展成为实现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载体。推进形成大型城市带动中小城镇,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大型城市互动,相互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建设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持久动力的来源。充分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集聚效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要进行产业结构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城镇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的聚集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要倡导扶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遏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当中来。倡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落实国家第三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城镇社区治理方式。促使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镇,有效减少“回流”现象并防止民族冲突事件的发生。初入城镇的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着城乡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适应问题。所以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各族传统文化习俗,加强人文关怀,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民族大融合,共同致富的过程。针对转移入城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低、就业能力弱的现实,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开展转移人口就业培训服务。一是要在企业内开展新入城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政府提供职工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二是大力倡导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新入城人员就业能力。

(四)切实保障民族地区边境城镇发展的安全问题。只有实现了社会的稳定才能确保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在民族边境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可能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滋事的借口与诱因,使一般的、普通的矛盾、纠纷和冲突演变成具有民族色彩的族群之间的事件,这考验着当地政府的应急应变能力。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监管。要加强对跨境走私商品的预防、查处。对跨境人员的流动,保持高压态势,群防群治,严格审核,让一切可疑分子无处藏身。对内部城镇居民要疏堵结合,教育与惩治并举,在法律的范围内,规范和约束城镇居民的行为,引导边境地区居民守法致富。

(五)创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村落和文化思路。我國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八个省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灿烂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是当地政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地政府要加强立法,制定适合当地民族文化和古迹保护的相关法律。要传承文化,立足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鲜明、文化风俗多样的优势,把产业发展与民族风俗、文化、生态环境高度融合,打造一批区位优势独特、民族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秀美的特色小城镇。资金方面,除了政府自己加大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以外,还要积极鼓励引进民营资本共同开发,共享收益,拓宽筹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成德宁,李燕.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6.1.

[2]斯丽娟.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龙花楼,屠爽爽,戈大专.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4]冯雪红,王玉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现状与走向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5]彭冠雄.城市民族政策制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