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2017-02-21 01:23林维浩王天宝
重庆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补片腹壁脏器

林维浩,李 杰,王天宝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广州 510080)

·经验交流·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7.04.033

42例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林维浩,李 杰,王天宝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广州 51008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2例腹壁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中术前确诊35例,7例首诊中误诊,误诊率为16.7%。7例误诊患者术后病理确证。首次手术39例,其中治愈32例,7例术后复发;外院术后复发3例,治愈2例,1例因术后局部再次复发而拒绝手术。结果 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可减少腹壁硬纤维瘤的复发;口服三苯氧胺及化疗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结论 腹壁硬纤维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易复发。术前避免误诊,外科手术治疗是腹壁硬纤维瘤惟一有效手段。

纤维瘤病, 侵袭型;腹壁;早期诊断;治疗结果;外科手术

腹壁硬纤维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交界性肿瘤,它来源于腹壁筋膜和肌肉等软组织,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及局部破坏性[1],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因其在临床上少见,容易导致误诊。对本院2004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42例腹壁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16~49岁,平均年龄34.6岁,中位年龄37.4岁。其中外院术后复发3例,有生育史18例,有腹部手术史22例,腹部外伤史4例,2例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史(表1)。42例表现为腹部实性肿块,边界不清,质硬,不活动。病灶小于5 cm 28例,5~10 cm 10例,>10 cm 4例。病程:10 d至4.5年,平均1.8年。肿瘤位于上腹部12例,下腹部30例。其中6例因肿块较大,伴有局部疼痛不适;7例因侵犯腹腔脏器,伴有腹痛。35例首诊确诊,7例首诊误诊,误诊率为16.7%。误诊疾病:3例误诊为脂肪瘤, 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2例误诊为结肠癌腹壁转移。42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均发现腹壁有实性占位病变,部分呈囊性改变。30例发现肿块边界清,无局部侵犯;12例肿块边界不清,有局部侵犯表现。38例行腹部CT检查,16例腹壁硬纤维瘤呈不均匀改变,周围及内部见供血血管丰富,边界清,与周围脂肪间隙存在。12例合并腹腔内脏器受压或脏器侵犯。

表1 42例腹壁硬纤维瘤的病史情况(n=42)

1.2 方法 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首次手术39例,手术方法为腹壁肿块切除术、腹壁扩大切除+腹壁补片修补术、腹壁肿块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和腹壁肿块切除术+升结肠切除术+腹壁补片修补术。治愈32例,7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方式为腹壁扩大切除+腹壁补片修补术。外院术后复发3例,手术方式为腹壁扩大切除+腹壁补片修补术和腹壁肿块切除+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治愈,1例术后局部再次复发后拒绝手术。腹壁缺损面积较少者,采用聚四氟乙烯补片修复腹壁缺损;对腹壁缺损较大者,采用生物补片与聚四氟乙烯补片双层材料修复缺损,术后放置引流管。25例雌激素阳性患者,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7例脏器侵犯的患者,予以长春新碱+氨甲蝶呤方案化疗。

2 结 果

2.1 大体病理表现 肿块大小不等,无包膜,边界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切面呈灰白色,纤维束呈条索状排列(图1)。镜下:肿块由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构成,成纤维细胞及纤维之间呈交错排列,胶原纤维在细胞之间穿插(图2)。免疫组织化学:25例ER(+),PR(+)。

肿块大小约7 cm×6 cm×4 cm,切面灰白。

肿瘤由编织状的梭形细胞构成,并浸润至横纹肌,细胞无明显异型性,仅见个别裂。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1~16年,平均5.6年,采用门诊复诊、电话或信件等方式随访,随访率100%。结果39例首次手术患者,其中7例复发,复发时间为0.9~3.4年,平均1.74年;外院术后复发3例,1例再次手术后复发时间为1.6年。口服三苯氧胺治疗的25例,7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为28%。化疗7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随访病例未见有死亡。

3 讨 论

硬纤维瘤也称为侵袭性纤维瘤、韧带样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肌腱膜过度增生,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2-3]。该病在组织学上虽无明显恶性特征,无淋巴及血液转移,但具有侵袭性、易复发及局部组织破坏。在临床上,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为交界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5/100万,但在家族性腺瘤样息肉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8%~38%[4]。约占全身软组织肿瘤的0.03%~3.00%。临床上以脐下腹壁为多见,约占该病的2/3。本组42例中,下腹部30例,占71.4%。主要侵犯腹壁、筋膜鞘和肌层。按生长部位分为三类:腹外型、腹壁型和腹内型[4]。

本病好发于女性妊娠生育后、腹部手术及腹壁外伤。部分患者合并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史。腹壁硬纤维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与腹壁损伤、内分泌失调及遗传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腹壁损伤是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5]。

腹壁硬纤维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壁肿块,边界不清,质硬,不活动。生长缓慢,大多数无明显症状,一般无疼痛或偶有不适。少数发展为巨大腹壁硬纤维瘤或侵犯腹腔脏器,引起肠梗阻。由于早期腹壁硬纤维瘤临床上症状不明显,容易误诊为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及纤维肉瘤。特别有癌症手术病史的患者,容易误诊为肿瘤腹壁转移。本组42例中,35例首诊确诊,7例首诊误诊,误诊率为16.7%。分别误诊为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和结肠癌腹壁转移。

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腹壁硬纤维瘤具有重要价值。B超检查是一种安全简便、费用低廉的检查。可以作为术前筛选手段之一。B超能够确定肿瘤在腹壁组织内大小、位置及病变范围,并有助于鉴别腹腔内肿块[6-7]。CT检查能够显示肿瘤的来源、边界及侵犯腹腔脏器情况。然而当肿瘤较小时,CT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难以分辨病灶与正常肌肉[8]。MRI对诊断腹壁硬纤维瘤有重要帮助,较CT检查更能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病灶边缘情况,但其价格昂贵,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

腹壁硬纤维瘤的治疗上,目前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该病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不主张手术治疗[9]。然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认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惟一可靠的手段[10-11]。手术治疗上应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应避免保守治疗导致延误病情。关于在选择手术方法上也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术后复发与手术范围无关,手术切除肉眼所见病变即可,即使切缘为阳性,也不一定复发。笔者认为腹壁硬纤维瘤必须在完整切除瘤体基础上,将肿瘤边缘2~3 cm的周边正常组织,如肌肉、腱膜和腹膜一并切除,并取周边多点正常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避免有肿瘤组织残留。特别在纵轴方向切缘应距离肿瘤2~3 cm以上,这一点有利于防止腹壁硬纤维瘤术后复发。上述42例手术患者中,术后复发的患者,大部分与首次手术切除有关。对于巨大腹壁硬纤维瘤治疗,广泛切除肿瘤后存在较大的腹壁缺损,应注意腹壁功能的重建。修补腹壁缺损时应注意补片的选择,选用与人体组织排斥少的补片材料,术后注意引流,避免术后创面积液感染;应注意补片的张力和固定,避免腹壁修复失败。在修复过程中,若创面存在有感染或污染,应考虑二期修复腹壁缺损。

腹壁硬纤维瘤术后是否予以内分泌治疗和化疗目前仍有争论[12-13]。虽然基础研究发现腹壁硬纤维瘤与雌激素有关[12],但是上述25例雌激素阳性患者中,予以三苯氧胺治疗,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仍要待进一步观察。7例脏器侵犯的患者,术后予以长春新碱+氨甲蝶呤化疗,对患者随访未发现复发。化疗对腹壁硬纤维瘤治疗效果,仍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给予验证。

[1]尹森琴,刘勇强,张国正.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J].浙江实用医学,2014,19(5):359-361.

[2]Meyerson SL,D′Amico TA.Intrathoracic desmoid tumor:brief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J Thorac Oncol,2008,3(6):656-661.

[3]Catania G,Ruggeri L,Iuppa G,et al.Abdominal wall recnsruction with intraperitoneal prostthesis in desmoid tumors surgery[J].Updata Surg,2012,64(1):43-48.

[4]Shinagare AB,Ramaiya NH,Jagannathan JP,et al.A to Z of desmoid tumors[J].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7(6):1008-1014.

[5]Wong S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esmoid tumors and fibrosarcoma[J].J Surg Oncol,2008,97(6):554-558.

[6]陈坤,张增芳,王克,等.腹壁韧带样瘤的临床与超声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2):965-967.

[7]焦丹,田稳,隋国庆.腹壁韧带样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2015,19(8):1412-1413.

[8]严骏燕,刘金有.CT对腹壁韧带样瘤的诊断价值[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4,8(2):116-118.

[9]Galdwell EH.Desmoid tumor:muscloaponeurotic fibnosis of the abdominal wall[J].Surgery,1976,79(1):104-106.

[10]孙志国,王猛,朱卫红.腹壁韧带样瘤16例临床分析[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2,6(1):578-581.

[11]顾伟青,王强,杨徐雄.腹壁韧带样瘤诊治特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1):2902-2903.

[12]杨小梅,乔宠,周颖,等.妊娠期妇女腹壁韧带样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4):308-311.

[13]黄恺.韧带样瘤诊治进展及热点问题[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3):227-230.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40403049)。 作者简介:林维浩(1975-),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肿瘤研究。

R735.5

B

1671-8348(2017)04-0526-03

2016-09-21

2016-10-19)

猜你喜欢
补片腹壁脏器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鳖甲及其复方制剂抗脏器纤维化研究进展
在达古雪山巅
3D-MAX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