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诊断的作用

2017-02-22 23:43付春艳
医学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诊断肝硬化

付春艳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诊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6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试验组血小板压积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體积、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检验指标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升高可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充分反应出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血小板检验;凝血酶原时间;诊断

肝硬化是臨床常见和多发病,其主要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弥漫性肝损害,如治疗不及时,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发生率最高,亦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性原因。有关研究发现[1],有效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和出血情况,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文通过比较65例肝硬化患者与6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参数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以评价二者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诊断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6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35例,女30例,患者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3±6.2)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6±0.5)年。选取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2.4±6.5)岁。两组受试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录入相应版本的统计学软件中作对比,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要求受试者必须空腹,于清晨进行真空静脉采血,约2 ml,对其进行抗凝处理后将其充分摇匀,选择血凝用试管抽取静脉血2~3 ml静脉血后,将0.3 ml枸橼酸钠溶液(浓度为0.1 mol/L)放入血凝试管中,摇匀后,按照相应的操作步骤和要求分离血浆,以等待检测。使用XN-1000全血细胞分析仪及与之配套的试剂测定大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使用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与之配套的试剂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要求全部标本需要在采集后2 h内完成有关处理和测定,并详细记录涉及到的数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器统计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酶原时间,以(x±s)加以表示,两组比较需进行t检验,P<0.05代表组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小板参数对比 试验组血小板压积水平为(0.22±0.01)%,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为(19.76±1.90) fL,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为(14.64±1.78) fL,血小板计数水平为(66.94±13.40)×109/L;参照组血小板压积水平为(0.38±0.03)%,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为(12.27±1.61) fL,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为(10.24±1.37) fL,血小板计数水平为(198.91±36.77)×109/L。试验组血小板压积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进行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对比 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2.09±1.84) s,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9.31±2.54) s,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参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人体内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无论是纤维蛋白溶解合成与灭活还是抗纤溶物质的合成与灭活都离不开肝脏。另外,在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肝脏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肝硬化出现时,患者肝细胞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坏死和损伤,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功能等随之发生显著降低性改变,相比于健康人群,肝硬化患者的因子II、V、VII合成量处于明显减少的状态,这会相应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2]。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可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出来,凝血酶原时间和肝功能成正比,在Child-Pugh分级中,分级结果和肝细胞损伤程度亦成正比。而肝细胞损伤程度会直接影响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随着凝血酶原时间不断延长,出血的程度就会更加严重。人体内血小板的主要来源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骨髓巨核细胞有无代谢、增生情况以及是否生成血小板等均可通过巨核细胞的具体大小、体积获取,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存在密切关联,上述4项参数可间接反应出血小板功能状况[3]。对肝硬化患者而言,一旦其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等发生异常性改变,就说明其血小板功能已经出现了障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总结为如下几方面:①肝炎病毒会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如果骨髓增生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血小板计数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而明显降低。②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同时伴随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其可导致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发生一定程度的释放反应性改变,从而引起血小板衰竭,减少其体积,与此同时,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也会较正常时期大幅度减少。③肝硬化会导致脾功能始终保持亢进状态,其是形成免疫复合物的主要原因,随着不断增多的血小板破坏量,脾功能寿命会发生锐减[4]。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可通过其血小板参数水平变化反映出来,具体原因为:血小板是一种同时具备酶与生理活性的细胞类型,在一期止血过程中,血小板聚集、黏附和释放凝血因子后就可起到理想的止血效果[5],因此,随着血小板水平的不断降低,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也随之加大。另外,在门脉高压脾梗阻性充血的影响下,会一直处于肿大状态中,尤其是病情发展至晚期之后,脾功能亢进的同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对血小板产生大量吞噬与破坏,从而形成血小板减少等情况随着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发展,新生血小板也会出现异常反应,形成“应激性大血小板”。

根据此次研究得到的结果,试验组血小板压积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血小板检验指标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升高可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充分反应出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会香.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45(26):86-87.

[2]向小红.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2(4):510-511.

[3]黄芳.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4,16(4):185-186.

[4]刘君.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13):219-220,221.

[5]郝明.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144-145.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诊断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胱抑素C及其eGFR方程在诊断肝硬化患者肾损害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