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2017-02-23 13:06熊四明肖增超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年24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数字化

熊四明+肖增超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地理信息、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方面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当前,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形式落后、展项匮乏,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传承。本文回顾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应用现状,厘清了加快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 数字化 空间展示 保护传承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展示,对于人们认识自身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以文物为核心的文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及内容

按照大小、规模和可移动性划分,文物可以划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是指通常情况下,不可以移动其地理位置的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一方面是指其物体本身一般不可以移动,另一方面是指它与其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历史风貌不可分离。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是否履行了核定公布的法律程序,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两类。

不可移动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将范围确定在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应产生于公元 1840 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并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历史价值的史迹和建筑。

2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应用的现状

当前,由于自然灾害、环境恶化以及经济建设等因素,文物的破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日趋紧迫与艰巨。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在文博领域内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水平,丰富了文物的展现形式,促进了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在可移动文物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依托于各地区的数字博物馆建设。目前,以博物馆藏品为主要资源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体系已基本成熟,从藏品管理系统、藏品展示形式到网上博物馆及博物馆移动导览等,呈现出数字技术的高科技化和多样化特点。但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由于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现行的是分级管理体制和保护政策,因此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

借助当前博物馆数字化的东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和文化资源的展览展示方面,已经较多的应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故宫博物院,从 20 世纪末开始,就开始了“数字故宫”的构想和建设。从古建筑的三维扫描和建模到古建筑环境及文物保护监测,再到多种形式的博物馆网站建设,以及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一批数字文化产品。最为突出的是,2015 年底开馆试运行的端门数字馆,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向公众概要介绍故宫的最新尝试。通过布设数字文物互动区、数字沙盘展示区、虚拟现实剧场等一系列数字展示场景,把故宫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数字形态向公众呈现出来,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故宫的数字之门。可以说,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走在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前列,同时也引领了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方向。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也比较成熟。如 2012 年“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在北京成立,中心利用先进的电子测绘、三维扫描等科学技术为遗产监测进行颐和园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运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为颐和园等古建筑量身打造数字化力学模型,并对颐和园遗址等进行了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研究、指导实际的保护工作等。

2015 年 1 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设机构正式成立并独立开展工作。现已初步搭建起以总平台功能模块、监测数据和指标体系、预警信息与处置、监测业务流程与功能等为内容构成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初步确定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对遗产价值有影响的监测数据和指标体系。同时,启动大运河、苏州园林和龙门石窟等地方平台与总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国家-遗产地两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的启用,标志着我国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管理上实现了动态管理和监测,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深度。

应该说,省级以上特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展示方面,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績。但省级以上的不可移动文保单位毕竟是少数,那些数量众多的市级和区县级文保单位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管理工作上基本尚处于尚未起步的阶段。这些文保单位目前仍是以传统方式在进行四有档案的建档、整理以及文物展示工作。所以,同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因级别的不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程度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探索

数字化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展示。管理是基础,展示是形式。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四有”档案进行科学存储、动态管理和实时查询,是数字化展示工作的基础。鉴于不可移动文物本身的级别划分不同,在数字化管理和展示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基本都建设有自身的展示平台,如故宫、颐和园、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而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中小型不可移动文物,在规模、人力和财力方面建设自身的展示平台有着相当的难度,因此,集中力量、谋求合力以地区为单位建设统一展示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1)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地理空间分布展示。公众可以在平台的电子地图上浏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准确位置,并显示其基本信息,如文物名称、保护级别、保护批次、文物时代、地址、简介、照片等。同时,还可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类别和年代分别进行专题展示,如按照级别划分,分别展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文保单位空间分布;按照类别不同,展示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的空间分布情况;再者按照时代顺序的不同,对所属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近现代的文保单位分别进行地理空间分布展示等等。

(2)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可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按照级别、类别和年代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并用饼状图、柱状图和折线图等多种统计形式直接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使公众能直观明了的获取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整体情况。

内容展示是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展示的核心。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构成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内容数据,伴随着数字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的展示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虚拟展厅、虚拟漫游、360 全景等数字化方式的发展,使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由静态向动态变化,由单一展示向交互式展示变化,极大的丰富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形式,拓宽了展示内容的覆盖面,使得公众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获取全面的文化资源信息。

4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展示的价值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传播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和最重要的形式。与传统的展示方法相比,数字化展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展示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突破了人们游览不可移动文物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对三维数字化展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漫游和体验。便捷的传播方式有效提高了不可移动文物对大众的影响力。

(2)数字化展示方式在观众和不可移动文物之间建立了一个信息桥梁,观众不需要静距离接触物体,便可以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这不仅避免了直接物理接触对不可移动文物所带来的损害,加强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实现了观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进入到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场景尽情地观赏。

(3)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制作,可以对其三维空间信息进行良好的数字化保存,这不仅有利于展示、保存,还为进一步的研究、检索和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4)日益发展的数字化建模与绘制技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条件,并且能够虚拟恢复不可移动文物的原貌和演变过程,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1]亢宾.凝固的历史,永恒的遗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2]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王娜.浅谈区县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管理[J].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2015.

作者简介

熊四明(1965-),男,湖南省长沙市人。硕士研究生,现为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常务副总裁。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博信息化。

作者单位

廣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数字化制胜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