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端与实践
——以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为例

2017-02-23 22:14王如月郭占锋
关键词:沪东实务大学

李 卓 王如月 郭占锋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社会工作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端与实践
——以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为例

李 卓1王如月2郭占锋2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1917年,由沪江大学葛学溥主导创建的“沪东公社”,首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之先河。尽管在创建之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开展的大众教育、社会改良和慈善救济活动,却无不体现出西方社会工作的思想。如对弱势群体的观照,建立中国第一家社区服务机构;关注时代问题,不断扩展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实务工作、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树立大学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沪东公社”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和开展的服务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工作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与发展过程,值得当代学者仔细研究和学习,以汲取历史经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工作。

沪东公社沪江大学葛学溥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也产生于西方。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工作思想和理念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开始在中国萌芽和发展。1917年,由沪江大学创建的“沪东公社”开始在上海进行宗教慈善活动、宣教事业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的上海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大学教学实践的层次。尽管“沪东公社”在创建之初,创办者和主持者的宗旨是践行基督教的福音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下,其宗教色彩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被逐渐淡化,它所从事的慈善救济、社会改良和大众教育活动却无不体现出西方社会工作的思想。①马长林:《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演化》,《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然而,在当前仍有很多人认为社会工作只是最近30年才被首次引入中国的,实则不然,早在1917年“沪东公社”在中国创办之后,刚刚兴起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并在葛学溥等人的推动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①彭秀良:《近代中国社会工作史研究的两重意义》,《博览群书》2012年第2期。本文旨在梳理“沪东公社”从1917年创办到解放初院校调整时结束,这30多年里,从事的主要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开展社会服务时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期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观照:建立中国第一家社区服务机构

(一)“沪东公社”简介及其发展历程

“沪东公社”源于沪江大学。1900年,美国南北浸礼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通过创建大学来扩大其影响力,在上海杨树浦郊区购置土地兴建校舍,并于1906年筹划创建了神学院“浸会神学院”。后来逐渐发展壮大,于1908年正式成立“浸会大学”,成为拥有中文、外文和社会学等12个系科的一般性大学,由美国传教士柏高德出任校长。1912年神学院被大学兼并,魏馥兰继任校长,并于1915年更名为“沪江大学”。②周淑利、彭秀良:《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兰台世界》2009年第12期。“沪江大学”曾在中国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历史上开了很多先河,如“美国布朗大学在此设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在制度上实行男女同住的大学等”。③张琳、王勇:《教会大学的校园景观及其场所精神——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建筑与文化》2010年第12期。1914年在“沪江大学”创办社会学系之初,仅有一门课程,由美国年轻的传教士葛学溥主讲,到1915年课程增加到5门,包括社会学、社会病理学和社会调查等,此时改称社会科学系。葛学溥在向学生讲述“社会调查”这门课程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在上海郊外的杨树浦东部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人口、工业、教育和宗教等方面,调查结束后组织学生将材料整理成文,并绘制图表。④周淑利、彭秀良:《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兰台世界》2009年第12期。

葛学溥在这次社会调查中发现,杨树浦地区人口密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且社区内部社会矛盾突出。这次实地调查的经历,引发了他的社会关怀,坚定了他创办社会服务事业的信念,随后他在校内创办了“沪江社会服务团”,实施慈善救济活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而达到改正社会不良风气的目的。⑤张琳、王勇:《教会大学的校园景观及其场所精神——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建筑与文化》2010年第12期。“沪江社会服务团”在开设之初分成若干个小组,主要面向平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如开展平民教育、文化服务等活动,而葛学溥在创办“沪江社会服务团”之初,也主要是受到基督教福音思想的驱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传播基督教福音思想。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不断深入,它的宗教色彩逐渐被淡化,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凸显。1917年,葛学溥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在校外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英文名字为“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直译为“杨树浦社区中心”,而葛学溥却赋予了它一个更加能够凸显其服务理念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⑥⑦彭秀良:《近代中国社会工作史研究的两重意义》,《博览群书》2012年第2期。“沪东公社”是由沪江大学创建的中国第一家社区服务机构,它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服务事业的先河,也是西方社会工作思想与理念在近代中国实践的产物。

(二)“沪东公社”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

“沪东公社”作为“沪江大学”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社区服务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同时还在社会服务、宗教事业等领域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大众教育、社会改良和慈善救济三个方面。

1.大众教育。1917年“沪东公社”建立之后,“下设智育、体育、群育、救济和社会研究等五个部门,并在杨树浦地区先后设立了职工补习学校、中学、小学、托儿所和平民女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以满足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需要。经过沪江大学师生的不懈努力,“沪东公社”逐渐建立起拥有医院、图书馆、全日制小学、初中和夜校的相对完整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体系。①周谷平、孙秀玲:《挑战与应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社会服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西方传教士这样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发展文化教育,难免会带有文化侵略和布道色彩,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理念,从这方面来讲,“沪东公社”的创办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如果从专业教育的视角来看,“沪东公社”提供的大众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教育;二是在杨树浦社区内部开办成人教育班、职工补习学校、纺织补习学校、平民女校和短期扫盲班等社区教育形式,也包括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宣传教育活动等。而后者便可看做是社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雏形,这些实践为社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后来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林顺利:《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社会改良。“沪东公社”除了开展大众教育以外,还针对当时低下的国民素质和落后的社会风气开展了社会改良活动。沪江大学于1913年设立民众图书馆,通过募捐的形式增加图书数量,前来看书的民众逐渐增多,并在图书馆处设立民众代笔处,帮助不识字的人书写信件。在民众娱乐方面,“沪东公社”也开始将西方的各种球类运动介绍到中国,并尝试设立各种球类俱乐部,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同时尝试着将西方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传播给工人和民众。这种民众同乐的俱乐部,不仅组织民众开展娱乐活动,还针对民众进行“公民教育”,通过开展民众歌咏会、学徒联欢会等活动,对参加者施以公民教育,以开启民智,这在当时促进人民权利的觉醒,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还搭建了沪江大学校外社会实践的平台,如“1937年4月的一个星期六举行民众同乐会,邀请大学部教育系民众教育班同学参加,并进行节目表演”,③周淑利、彭秀良:《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兰台世界》2009年第12期。进一步加强了沪江大学师生与普通民众的互动,提高了沪江大学的影响力。此外,“沪东公社”还开展了社区宣传教育、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带有社会改良性质的活动。

3.慈善救济。“沪东公社”的社会服务内容没有停留在大众教育和社会改良层面,而是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针对贫民和社会弱势群体,“沪东公社”开展了慈善救济活动,对贫民和难民进行救济和抚恤。如沪东公社开办施诊所,对社区内部及周边地区的“贫苦而无钱就医者”进行义诊,每天下午二时至五时,开门应诊,上门求医者分文不取,并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患者治疗所需的药费。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服务团,不定期举办德育演讲,开设夏令营,招收未受过教育的学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除此之外,“沪东公社”还积极参与难民救济,如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战区,几十万难民因战争流离失所,众多慈善机构都开办了难民救济所对难民进行救济,“沪东公社”也积极参与其中,在开办难民收容所时,还帮助其他难民收容所解决难民救济问题,如相继接收了复兴收容所、道德收容所的难民,对其进行收容救济,④彭秀良:《上海沪东公社》,《团结报》,网址:http://epaper. tuanjiebao.com/html/2013-06/27/content_8090.htm。这些都体现出了“沪东公社”在不遗余力地践行着其创办之初的理念和思想。

二、关注时代变迁与社会问题:服务对象与领域不断扩展

葛学溥在创办“沪东公社”之初就非常关注和重视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杨树浦地区民众的生活环境、缓解社会矛盾。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它的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关注杨树浦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疾苦,到关注流离失所的战争难民,从关注杨树浦社区到关注整个上海社会,乃至更加广泛的区域。

1917年,在创办之初,主要是为了改善杨树浦地区工人的生活环境,解决工人社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之后,上海很快沦为战区,社会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突然增多,“沪东公社”及时转换视野,关注新社会问题下的战争难民,其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也因此而发生了较大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直接参与到当时的难民救济当中,并面向学徒开办夜校。如“1938年1月15日,沪东公社接收了复兴收容所,收容难民600余人,后来又接收了道德收容所的300余名难民”,①彭秀良:《上海沪东公社》,《团结报》,网址:http://epaper. tuanjiebao.com/html/2013-06/27/content_8090.htm。这说明沪东公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能够坚持最初的问题取向,以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为己任,不断扩展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然而,“沪东公社”在收容难民时,不仅对其进行衣食救济,还对难民进行分组教育,将所有的难民按照成人、少女、儿童进行分组,以方便管理,教难民认字,组织难民进行生产活动,直到1939年5月才结束难民事务。②彭秀良:《上海沪东公社》,《团结报》,网址:http://epaper. tuanjiebao.com/html/2013-06/27/content_8090.htm。在开办难民所对难民进行收容救济期间,“沪东公社”考虑到战争结束后难民的发展与生计问题,积极组织筹建职业培训班,为难民中的成年人提供学习生存技能的机会。并于1938年联合上海慈善会开办汽车专科学校,在1940年增设高级机械和驾驶班,培训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授课和实务操作上对学员严格要求,确保学员的培养质量,历届毕业生都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汽车培训班累计培训学生260余人,大部分学员后来转战内地开展服务运输事业。③彭秀良:《上海沪东公社》,《团结报》,网址:http://epaper. tuanjiebao.com/html/2013-06/27/content_8090.htm。此外,“沪东公社”在上海的孤岛时期,其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其教育对象从工人转变成商店学徒,陆续举办了7期夜校,高峰时期人数竟高达1100余人。由此可见,“沪东公社”在上世纪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仍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关注时代的变迁和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扩展它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这也为日后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体而言,葛学溥等人创办的“沪东公社”在上海地区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工作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萌芽、发展与实践的过程,尽管“沪东公社”在创办之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日后的社会服务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更需要强调的是“沪东公社”的历史经验,可以为目前中国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尤其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三、三位一体:实务工作、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尽管慈善救济活动,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但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却来源于西方,它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则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实现转型的,并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国内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诸多仁人志士也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和思想,而社会工作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工作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慈善活动和教会大学的创建被引入中国,最初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因这一专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反而很快得到了其他社会进步组织的认可和借鉴。同时,被纳入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之中,民国时期主要的教会大学,如沪江大学、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基本上都设置了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课程,或直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实践。④孙志丽、张昱:《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与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其中以沪江大学创办的“沪东公社”最为著名,通过“沪东公社”这一平台,沪江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实务工作、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即以大学为依托,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所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今天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而言,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以社会工作目标和价值为指导,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解决各种社会问题。①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但是,这里所讲的社会工作实务应该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工作实务,因为在民国时期,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也尚未形成今天这种专业化的实务操作体系,况且刚刚引入中国不久的社会工作,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这些都不影响沪江大学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社会实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沪江大学或者说“沪东公社”开展的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慈善救济活动,二是社会改良性质的道德和教育活动,三是综合性质的社区服务和乡村建设活动。上文已经提到了“沪东公社”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上便可看出,基本上全部涵盖了这三个部分的实务工作,而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杨树浦地区开展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在提到的这些社会工作实务中,大部分是属于广义层面的社会工作,但其中也不乏接近或属于狭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②林顺利:《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如它所开展的各类球类俱乐部、民众歌咏会等团体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今天小组(团体)工作的性质,开展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夜校,对其进行专门辅导,则带有“个案工作”的性质,而在杨树浦地区开展的社区服务实践则最能体现“社区工作”的特征。尽管这样划分,难免会被批评过于机械和不严谨,但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实务在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上还是得到一定的应用,并且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也在呼唤着专业社会工作的出现,但是至今中国还尚未形成一套完全成熟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但由于后发劣势和积累不足,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但是,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却有一段历史了,早在1914年沪江大学建立国内大学的首个社会学系之初,就已经开设了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社会病理学、社会组织、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等专业必修课,同时开设社会工作、社会行政、婚姻与家庭和人口问题等专业选修课,③孙志丽、张昱:《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与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此外,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沪江大学特别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杨树浦地区创办了“沪东公社”,作为社会学系学生进行社会工作实习和社会调查的基地,“它将人才训练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先河”。④罗国芬、周嘉颖:《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学术贡献略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沪江大学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全日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校外开展社会工作培训,以期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服务,如1940年在获得国民政府经费资助之后,开始对社会行政人员中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以期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民众。沪江大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从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代表了当时专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即使是放到当前的中国,这种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也是不落伍的,而且有更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三)学术研究与本土化的探索

社会工作的发展跟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是相互交叉的,社会工作研究也是从社会调查开始的。⑤林顺利:《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实质上,“沪东公社”的建立本身就是基于葛学溥的一次社会调查,“沪东公社”在建立之后,不仅成为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师生进行社会服务的主要社区,而且也成为了社会学系师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验的主要场所。在葛学溥建立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之初,就非常注重社会调查,他从基督教社会服务的观点出发,认为当时中国面对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对社会状况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才能解决问题。在民国时期,开展社会调查的三股力量分别是宗教和民间组织、高校学者和科研机构、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社会调查基础上,为推进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社会工作研究和本土化的探索也在同步进行。①林顺利:《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引入和发展的路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也从未停止过,1949年在其创办的《沪东》双周刊的创刊词中写道:“沪东双周号今天诞生了。沪东公社是杨树浦工业区唯一的社会工作中心,三十年来它帮助了无数的劳工们获得知识,砥砺品格,更帮助了无数的贫苦者解决衣食,觅得职业,它是劳工们和贫苦者的朋友,并且永远是他们的朋友……我们呼出我们的困难和需要,使社会人士予我们以同情合作,使我们能做更多有益人群的工作……我们热诚地接受任何善意的批评和指望,使本刊能逐渐接近读者们理想的境地”。②沪大档案,Q242-454,第18页。转引自马长林:《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演化——以沪江大学所办沪东公社为中心》,《学术月刊》2004第3期。在民国时期,其他社会工作者也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如蒋志昂的《社会工作导论》、步济时的《社会工作方法》等都在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与方法的层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四、“沪东公社”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启示

回顾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发现在20世纪前半期开始萌芽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也曾于在20世纪50、60年代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工作才得到了缓慢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社会工作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逐渐步入制度性建设阶段。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长期以来的“嵌入型”发展,使得中国当前的社会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外借、分析视角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等,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上文回顾和总结了“沪东公社”在社会工作方面取得了的主要成果,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沪东公社”的历史经验中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一)积极回应社会问题,扩展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最初遵循的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社会工作的产生正是为应对和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与一定范围内社会问题的出现直接相关,当个人、家庭、社区遇到某种问题需要帮助时,社会工作就有了用武之地”。③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沪东公社”在建立之初,只关注了杨树浦地区的工人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矛盾,伴随着新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如战争带来的难民、民众文化水平低下等,它的视野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上海地区,服务对象也逐渐由工人扩展到难民,直至普通大众。社会工作领域会随着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扩展,社会进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将会促使社会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农村的留守问题、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反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呼吁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方法为这些人群提供服务,如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农民工的维权服务和贫困群体的资源连接等多维度的服务,来提升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的生存困境。同时,进一步扩展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既面临挑战,又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沪江大学在创办社会学系之初,就非常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1913年创建社会学系,葛学溥就带领学生前往杨树浦地区进行社会调查,1917年又建立“沪东公社”在杨树浦地区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践行教学、研究、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①罗国芬、周嘉颖:《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学术贡献略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似乎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教学和研究尚未完全结合,更别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了。据笔者观察,发现目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并没有得到国内社会工作界的普遍重视,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大家似乎只关注社会工作实务,总结了各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编写了多本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却很少从社会工作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属于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在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几本社会工作理论读物,也基本上是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译著或者是大篇幅引用西方学者观点的“外借理论”读物。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之间在中国是严重脱节的,理论研究尚未跟上社会工作实务的进展,而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若这一问题不能引起当前社会工作学界的重视,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的长足发展。

(三)挖掘本土学术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通常大家会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中国的社会工作完全是引进于西方,但实际上中国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亦有贡献。上世纪30年代,当社区社会工作还尚未被西方人所广泛熟知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早已在乡村社区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虽最终因战争等原因而失败,但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得到了国际认可,②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这对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晏阳初、雷洁琼、梁漱溟和袁方等人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试图挖掘传统社会工作的价值,尝试着从中找到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③④⑤⑥郭占锋、杨萍:《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社会工作》2012年第11期。,这些探索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沪东公社”的运作模式和历史经验,如积极回应社会问题、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专业教育模式,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注重挖掘这些本土化的学术资源,并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体系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徐澍)

The Origin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Thought in Modern China:Take 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 Founded In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LI Zhuo1,WANG Ruyue2,GUO Zhanfe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In 1917,“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was founded in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creating a precedent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It carried out the public education,improving society and charity activities,all reflecting the thought of western social work.The value of“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and the practice service,reflected the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estern ideas of social work in modern China.It is worthy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careful study and research,learn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develop the social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Daniel H.Kulp;social services;social work

李卓(1992-),男,陕西商洛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村社会工作;王如月(1992-),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郭占锋(1977-),男,陕西咸阳人,通讯作者,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工作。

C916

A

1008-7672(2017)02-0030-08

猜你喜欢
沪东实务大学
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