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2017-02-23 06:31张宏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答题解析

张宏

历史材料题是目前历史考试试卷中的一种重要题型。要答好材料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的汉语言文字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方法技巧。现就试题中材料题的答题技巧做以探讨。

1、夯实基础

纵观近几年各类考试中的材料解析题,基本没有脱离课本中的知识重点。所以,要做好材料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对试题中材料的阅读,就可以找到课本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结合点,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我们就能迁移运用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对材料进行恰当精确的分析,进而做到有的放矢。

2、掌握方法

第一步:阅读

阅读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做题时,我们首先将题读两遍。第一遍粗读,读懂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的大致出处,其所涉及到的事件始末和具体时间。 第二遍细读,细读时,首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待古代史中的文言文史料,必须要读懂史料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材料较长的题,可以参照按语文句型分析及剥离法,先找出该句子的主干,然后进一步明确其主旨。如某一年高考题的第39道题,要求把继昌隆缫丝厂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逐条列出,如果不从中国近代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的角度来阅读,就会眼花缭乱,难解其大意。

其次,要注意题中的设问方式,带着实际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就能根据具体题型的设问要求,带有明确针对性的去阅读材料,在考试中能节省一定的时间,是一条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另外,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材料中的开头和结尾。试题中所选取的材料,在原文中一般都很长,而试题中只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肯定是与答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着重加强对此处的分析。

第二步:分析

在细读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展开分析。即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的历史观点、历史基础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对材料中重点字句展开分析,重点关注材料中出现的名词和罗列的数字,充分发掘材料中所隐含的有用信息,从而明确掌握材料的内涵。

首先,掌握每段材料的含义。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提取并筛选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是回答设问的素材。根据设问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合,排除那些冗长的无效的、无关的信息,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其次,找出材料间的相互联系。阅读完材料后,一方面,我们对每段材料的含义做到基本了解,这时,我们还要注意找到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某些材料题中呈现的一些观点会出现相反或相对的情形,但它一定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这个中心,然后挖掘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切合点,我们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联系

联系时,首先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阅读、分析完材料后,一方面,我们对基本含义能做到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设法找到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也就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之处,将材料和与之相关的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相联系,构建起对材料清晰、完整的认识。便把握住了解答试题的突破口。

其次,找出材料中所设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相关点,也就是找到要解答的问题与阅读材料有关系的段落内容。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阅读材料是为了准确回答其题后的设问,要准确回答设问离不开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因为论从史出。我们在建立起对材料清晰完整的认识之后,利用我们平日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带着问题回到材料中來寻找与之匹配的答案,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比照,或从材料中圈点勾画出回答设问的有关信息,或从题后设问类型的信息中,重新获得阅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节点及内容。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整合得出结论。

第四步:作答

做答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设问。

从成文的内容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材料与教材相结合,即把我们所总结的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中某一章节的相关内容相结合。用教材中的内容,对材料中的信息加以印证和联系。二是答案出自于材料,利用我们对材料的分析和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答案,材料不受教材固有知识点的束缚,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三是利用我们对教材基础知识和材料信息的掌握,对材料加以分析总结从中得出结论。这就要求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组织答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根据问题要求组织答案要点,注意答题过程中的针对性和逻辑性。材料题一般由多问组成,每问指向明确,要根据具体要求精确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的分点。有时分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答案的要点。比方分值为三分,那么,一般情况下也就意味着,解答这道题时考生要组织一个或三个要点的答案。如果分值为四分,那么也就意味着要组织两个或四个要点的答案。

其次、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认识把握材料的历史内涵。有时在阅读材料中会适当加入命题者自己的学术观点,或者渗透与教材中观点相左的材料,甚至会出现一些带有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烙印的史学观点。例如,某一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6题,其考察目的非常明显,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马士,对于鸦片战争原因和目的的论述,运用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合乎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又如,其中一道关于二战的材料题,材料一认为日本战败是由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材料二认为日本战败是由于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材料三则提到了中国战场的地位。而我们在阅读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后,就会明确认识到日本战败,应该是归集于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3、加强训练

当然,材料解析题作为重要题型的地位,是不容小视的,我们在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之后,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要想在这种题型上出效果,当加强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才能做到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从近几年的考试来看,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只要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练习,相信定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答题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