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丢失之后

2017-02-23 06:31赵俊妮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具物品家长

赵俊妮

有一年我教三年级,当班主任。三年级的孩子刚进入一个从懵懂到懂事的尴尬阶段,孩子们的文具也多了起来,什么钢笔啊,涂改带啊,圆珠笔啊,签字笔,样样具全,应有尽有。但随着“高级文具”的增多,丢失的情况也加剧了。

开始是两三个孩子相继丢失了涂改带,我当时没有太在意这种事情,想着孩子小,丢三落四是在所难免的,可是一个半月下来,对市情况愈演愈烈,危机四伏,每天都有学生丢失文具,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我也变成了一个“救火消防员”,到处扑火,可是火苗此起彼伏,我也被“火”熏得焦头烂额。

我从不在意到警觉再到慌了手脚,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几个孩子拿着笔盒,在我面前喊着不见文具了。因此解决问题迫在眉睫,我必须立马拿出一套有效果的方案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一晚的考虑,我拿出了一套方案,并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向学生宣布,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并且呼吁学生们买比较廉价的文具,叮嘱学生注意文具用完后的收拣。可是这个好景不长,没过三天,丢东西如雨后春笋往外冒。

“与其把问题交给自己,不如把问题抛给学生。”当这句名言从我脑里闪过的时候,我的第二个方案也就出来了。我立即决定召开班级会议,将问题抛给学生。没想到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远比我个人的力量大多了。学生们针对班上丢失东西的现象,纷纷献策:有的说设立一个失物招领箱,及时将同学拾到的东西进行处理;有的说要建立一个与同学家长联系的沟通网络,将家校通充分地利用上,建立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带回家的文具不是属于自己的,就应该主动跟老师联系,并让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学校交给老师。

这招果然厉害,丢东西的情况再也没发生了,一些爱随便拿同学东西的学生也大白于天下了,受到了我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不过教育要有艺术,否则也会弄巧成拙。

现在的家庭条件好,不会为吃穿发愁。应该说孩子偷拿东西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我们又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情况。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个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时,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没完没了的责备,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发他们的对抗与报复心理,或产生对自身的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要针对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又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对别人的关切之情。我告诉学生的家长应随时随地教育孩子有关整个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傷害。

孩子有了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而且越早越好。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过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怎么帮助学生克服呢?提几点建议供老师们和家长们参考。

1、让孩子意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事情。可以给孩子讲讲其中的利害关系。.

2、对于孩子手头身边出现的新物品,家长要落实出处。做到有物必查,有拿必究。

3、发现孩子偷拿物品,建议家长及时联系孩子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将物品归还原主并真诚道歉。培养孩子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4、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者私拿。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又不作解释,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把别人的东西偷拿走的不良行为。

在我的德育教育之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深入学生的内心,敞开自己的心扉,去倾听学生,去关爱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去解决问题,那么这条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平坦,越走越顺畅。

猜你喜欢
文具物品家长
来自以色列的创意文具
家长错了
捡文具
图画捉迷藏
We Love文具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收拾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