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错位

2017-02-23 06:31余友元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俄国民族俄罗斯

如同中华民族一样,俄罗斯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文学艺术在世界文艺之林同样具有独特的地位,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

一、俄罗斯民族美术历史背景

俄罗斯的美术源远流长,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俄罗斯的油画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性创作.还有许许多多在世界绘画史上耳熟能详的画家: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罗佐娃》、《通往弗拉基尔的路》、《伊凡杀子》等等。在当时其他欧洲国家缺少这样扣人心弦地充满人文精神地表达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油画创作情形下.俄罗斯人以浓重的色彩展现了这一笔 可以说在l9世纪至20世纪的油画创作过程中.俄罗斯油画与那时风靡西欧的印象派绘画.包括后来的现代绘画及形形色色的各种表现流派一起构成了欧洲绘画历史的新篇章。

简单的回顾下那个时代:在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的农奴制。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的摧残,他们整天无偿的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需劳动力由此缺乏来源。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因此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苏里柯夫也就出生和成长在俄罗斯历史风云变革这个时代,在广袤的俄罗斯平原一个普普通通传统的农牧家庭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以及青少年,小时候,他非常喜欢听老人讲哥萨克的英雄傳奇故事,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充实了头脑。再加上19世纪这个俄罗斯巨大时代变革潮流, 总总这些都对他日后画俄罗斯伟大历史时刻为背景英雄人物题材的绘画产生很大影响。

以至于艺术评论家也都这样认为,苏里柯夫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充满着对普通人的关爱、对历史的尊重。如果说《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罗佐娃》是通过个别人的命运,反映了大众的悲剧,那么,在《缅希科夫在别寥佐夫》中,苏里科夫则将重心放在个人的刚毅性格上。他刻画了在彼得大帝死后,一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高官形象。缅希科夫被塑造成一位很有尊严的人,他的意志是无法摧毁的。苏里科夫希望观者能从缅希科夫的个人悲剧中窥见全俄罗斯的悲剧。因此,无论苏里科夫作品的情节如何生活化,但其塑造的形象都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苏里柯夫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为苏里柯夫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的是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一幕动人心魂的悲剧。这幅画的时代背景是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实现俄国由落后的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加剧了俄罗斯的内部矛盾,这所有的矛盾导致了近卫军的叛变。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近卫军兵变发生。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中是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

他们从容,大义凛然地面对死亡,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将被处死的近卫军共六人,其中有四个中心人物。首先是个红褐色头发的哥萨克中年人,他坐在车上,手持蜡烛,戴红帽,正与彼得大帝怒目对视,互不相让。画面左边那个红胡子的近卫军怒视彼得大帝,而转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对,在这猛烈的心理决斗中,表现了两个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决性。在这幅画中双方虽然是敌对的,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赞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卫军,为此他在人群中画了一些妻子、母亲与儿女来刑场绝别的悲惨场面,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令人伤心同情。为了表达画家的同情心,将自己的女儿,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这无疑增强了画面的悲怆艺术感染力。也许历史学家回答这一问题非常简单而明确,但作为艺术家的苏里柯夫无法这样简单地作出回答。他思考的问题要深刻得多,他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而是站在诘问历史的角度来思考。

彼得大帝作为俄国历史记载中的国家英雄,把俄国拉进了世界强国的位置,在这次事变中他毫不留情地镇压了历史中的倒退势力。因此,关注临刑的禁卫军士兵的命运就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情感上的错位。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对人间亲情的关注同历史中的冷冰冰的政治争斗之间的矛盾使作品产生出特有的情感张力。在人们对这次事件的政治性质的普遍认同中,作为画面中被刻画的最主要的人物,临刑的禁卫军士兵所显示出的宁死不屈和英雄气概就多少有了一些荒诞味。这里就会让观众产生两个疑问:首先站在历史政治的角度说,他的举动毫无意义,其次作为一个人,他们身上充满了精神和情感的力量,整个事件:历史进程和个人生命,对艺术家来说,哪个重要?

苏里柯夫在画中提出的两难问题使画面给人留下不尽的思索,它的审美空间的生成和扩展也产生于在这种对于两难的思索中。这种审视历史的特殊角度使历史在苏里柯夫的笔下显得既缠绵悱恻又残酷无情,他善于抓住历史上的尴尬时刻并把它铺陈在观众面前,这和西欧绘画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截然不同。西欧人没有在历史题材中填充进如此多的情感的欲望,他们几乎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歌颂历史的进步上,至少是歌颂他们所认为的历史进步上。在历史中缠绵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事。从苏里柯夫如何选材历史英雄人物题材,如何表现历史人物,以及绘画处理艺术表达效果上种种角度来看,俄罗斯民族都对这位杰出的画家表达了真诚的认可,并没有随当时及以后时代艺术思潮如何变化而改变对他杰出成就的认可。

俄国美术史和观众对苏里柯夫的认同明确地告诉世界,这就是他们同西方在审美趣味上的巨大差异。画家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再现。

同时《禁卫军》作品上还暗含一个文化问题,即俄罗斯的民族情感问题。历史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各方面,对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来说,外来文化的介入必然会带来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彼得大踏步的西方化首先出于国家和政治考虑,它不仅触动了一部分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更深的层次里,对俄罗斯的文化心理造成相当的冲击,这里面直接暴露出的就是民族情感问题,而这个问题体现的最突出的是在民族集体潜意识方面,它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遭到排斥,但在人们的心理深层却会遇到潜意识的强烈反抗。

苏里柯夫的历史画把俄罗斯人的思想感情和对历史的态度讲述得一清二楚: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急切地需要变革,不过,将精神从充满农奴气息的社会里解脱出来不像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那样简单,尽管废除农奴制本身也是跌跌绊绊,一波三折。从农奴制脱身出来的俄国人对自己将来的愿望并不明朗,特别是苏里柯夫创作的年代,乌托邦理想弥漫社会,俄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毫无顾忌地一脚踏进未来,在思想情感上,他们也需要特有的俄罗斯式的回旋,而苏里柯夫的作品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最理想的情感回旋空间。

总之,该幅画作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在同样是大场面的作品中,苏里柯夫遵循他自己的创作思路所画的《女贵族莫罗卓娃》也是一幅优秀的历史画作。此画可以看作是《禁卫军临刑的早晨》的姊妹篇,也是苏里柯夫绘画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l7世纪下半期对于俄国来说是非同寻常的时期,在此期间,俄国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两件对俄国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事件。一是彼得大帝的改革,《禁卫军》表现的就是这件事,一是宗教改革,《女贵族莫罗佐娃》表现的则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宗教改革事件。这两项改革牵动了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它们的背后都埋藏着俄罗斯民族情感这同一个主题,而民族情感的后面则以民族性格作为支撑。改革首先是在观念层次上进行的,它首先遇到的是价值观念这一障碍,在外来文化介入改革时,就牵扯到民族情感。而文化传播最难突破的堡垒却是民族性格,这是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心理,是触摸不到但又无处不在的深层心理模式,人们的行为举止与之吻合则心安理得,反之就会产生深层无意识的紧张和不安,本能地表现出敌对姿态。民族情感是一种深层文化心态,有时和现实利益并无直接关系。《禁卫军临刑的早晨》通过人物身份的交代和人物关系的错位非常精妙地展现出这一事件的文化内涵,《女族莫罗佐娃》通过宗教题材重复了同一个主题。

莫罗佐娃是一个患了宗教狂的俄国贵族,苏里柯夫把她塑造成俄国贵族、宗教的狂热信徒、想用某种手段改变俄国现实的被压抑者的形象,是为了信仰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一个精神象征,这种形象对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状态来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她身上仍然体现了某种虚无飘渺的境界。她的忘神的眼睛让人想到她的灵魂似乎随着俄罗斯上空的上帝在飞翔,她的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停留在空中的某个地方正在和上帝对话,这双眼睛对世俗的一切都极其冷漠,对用两个手指划十字这种形式却看得无比神圣,她高举着两个手指以表达至高无上的信仰和不惜以死来捍卫它的决心。嘲笑者的形象尽管粗鄙、浮浅,却得意洋洋地印证着俄国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在大量的善良、优美、虔诚、感人的形象面前,历史的冷酷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力量,人性韵真、善、美再次和历史遭遇,这种遭遇使莫罗卓娃给人们留出了思索的空间。在用一切手段来表达思想时,这种思索和审美是无法分离的。

在回味俄罗斯伟大历史画家优秀作品的同时,仿佛进去了历史的时光隧道,对俄罗斯历史伟大人物和平凡民众都有了双重的情感体味,这种情感上的错位体会极大增强了对俄罗斯这个民族深深的了解,这同样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历史文化长廊流连忘返的同时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以写实的手法完成的艺术作品.在当代中国艺术思潮中仍有其动人之处。就这是艺术创作情感决定了一切的一切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民族绘画代表巡回展览画派及其杰出代表苏里柯夫的作品无疑都证明了这点,只有艺术情感真挚动人.艺术家才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构筑起感人的艺术形象。

结 语

因为历史原因,自上个世纪建国后50、6O年代。,我们国家各行各业派很多人材去前苏联老大哥哪里吸取经验,这里面就包括绘画,特别是共和国新一代油画家从俄罗斯油画艺术创作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那个年代。国内艺术专业院校都是以俄罗斯契斯加柯夫教学体系为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写实主义为绘画基础的表现宗旨.终于使中国油画特别是写实绘画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写实画家。从这点来说,我们要感谢俄罗斯人的写实主义油画.实实在在给中国写实主义绘画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没有这一切。我们的写实主义特别是反映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在油画、中国画、雕塑等艺术领域里的步伐还要缓慢许多。只有近距离了解俄罗斯民族油画.特别是巡回画派的艺术创作宗旨和作品,我们当代艺术家们才能更好的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苏)马士科乌柴夫 《苏里科夫的创作方法》 赵琦 钱景长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5年.

[2] (苏)冈姆别尔格-维尔日宾斯卡娅 《俄国巡回展览画派》 平野译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84年4月..

[3] 李思孝 编著 《巡回展览派画廊巡礼》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3月.

[4] 徐嫣 著 《苏里柯夫》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8年7月.

[5] 奚静之 著,《俄罗斯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6] 奚静之著,《俄罗斯苏联美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月.

[7] 奚静之著,《远方的白桦林-俄罗斯美术散论》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年4月.

[8] 奚静之著,《俄罗斯美术十六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9] 高莽著,《俄罗斯美术随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10] 王其均、谭平 著 《俄罗斯美术》 重庆出版社 2010年6月.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东欧)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4年1月.

作者简介:余友元(1980-3-12),性别 :男,学历:硕士,籍贯 :湖北武漢,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系。

猜你喜欢
俄国民族俄罗斯
七颗钻石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民族万花筒
欲盖弥彰
哥德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