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尼众音乐研究综述

2017-02-23 06:31陈恒进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音乐

陈恒进

中国四大佛山之首的五台山天下闻名,皆因为此地为中国最早历史的,规模最大的,声誉传播最广的佛教圣地。这里不仅有着以“青庙”为代表的众多汉传佛教寺庙群,亦有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不少以“黄庙”为标志的藏传佛教寺庙群。另外,还有一些鲜为世人所知的综合青庙与黄庙佛教的文化特质,并兼容着南传佛教艺术特点的女性寺庙。如尼姑庵、尼众寺庙、女子律学院、女子佛学院,其以五台山台怀镇中的普寿寺最为著名,这座堪称中国北方最大,人数最多的佛教女性坐禅习佛基地为代表。普寿寺不仅在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尼众佛学人才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还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宗教文化与传统佛教音乐艺术方面名声远播。对五台山普寿寺尼众音乐文化的历史、现代文化与佛教传统、现代艺术的探讨与研究,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作为一类流传久远且古老的佛事音乐,由于其独特的地缘关系,将地处周边的宗教音乐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以浓厚的佛教历史为背景,与当地活跃的民间信仰活动和多元的音乐艺术型态相互融合且杂糅并存,充分吸收自汉魏以来历朝历代的鼓吹乐、大曲小调、法曲、俗讲、元杂剧等多样的音乐元素,形成极富地域性特色的宗教音乐艺术风格。

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所涉及的佛教寺庙文化均有良好的完整性与高度的真实性。“无论是文化空间还是文化场所,都为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与人为所营造的环境。”[1]五台山佛教在文化层面上呈立体状三维或多维物象存在,是一种自由、流动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可以提供表演艺术展示才华的文化空间,恰似无形的二度创造所营造的博大宏阔的艺术平台,在巨大的物质与文化空间之中将世界各国各地区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民间艺人相互关联,以历时性即纵向历史性的而且以共时性即横向之现实性的思维观念与天才的技艺,创造表现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文化高度,并且以智慧与综合素质的物化形态的形象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暂行办法》中,为体现国际文化精神将原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范围,在不断扩大后特地在其后补述相关的“文化空间”;在第2条“表演艺术”加上“传统”二字,规定了其历史性、民族性与民间性。五台山作为世界佛教圣地之一,承载着背负千年的宗教传承之重任,是我国佛教研究、佛法兴盛、佛教艺术与佛教思想贯通融合的重要载体,备受全球佛法研究者、僧尼及信众共同瞩目的佛教圣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地位,原因无外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为悠久的历史传承、青黄庙堂同存一山、文化交流类型多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尤为显著而且直接。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研究一度非常匮乏与薄弱。特别是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较为分散,无论是局部性,还是整体性上的研究都非常必要。在对佛教音乐史料的分析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佛教重要历史文献有《梁高僧传·经师论》、《宋高僧传》、《经呗导师集》内容涉及佛教中音乐的功能、记载了佛教史有关的音乐人和音乐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保存状况以及佛教中有关音乐的制度;汉传赞呗的建立;佛教音乐以及佛教仪式的乐舞类型;佛教仪轨制度的完善;唐代佛教的发展以及俗讲的确立;唐宋佛教音乐日趋世俗化的变现形式;佛教音乐曲目的传承与变革等。

二、佛教音乐研究概况

佛教音乐研究作为中国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众多音乐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表的多部与之相关的研究论著显示出国内学者的持续性。20世纪中叶,以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音乐学者们就开始重视、挖掘和保护佛教音乐。从对于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及时抢救,到成功地发掘整理了智化寺佛教音乐,再到杨荫浏先生将寺院音乐与民间音乐列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都可以看出,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民族音乐理论学者,对相关佛教音乐的发掘和整理构建了我国佛教音乐研究的理论体系。他们的研究工作使这一古老濒临灭绝的音乐瑰宝重现天日,不仅受到世人的重新审视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三、五台山地区佛教音乐研究

五台山佛教音乐伴随五台山佛教历经两千年的历史传承,作为承载着千年的宗教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我国佛教研究、佛法兴盛、佛教艺术与佛教思想贯通融合提供必须的平台,是备受全球佛法研究者、僧尼及信众共同瞩目的佛教圣地。之所以会有这样超然的地位,常常被归纳为悠久的历史传承、青黄庙堂同存一山 、文化交流类型多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是显著而且直接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呈现体现在宗教界、文化界、艺术界对此音乐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与探索方面。

1990年组成的五台山佛乐团赴京参加首届“中国佛教道教音乐周”,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引起宗教界及学术界的关注,这种流传于佛教圣地的佛教音乐传统才逐渐步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1997年,韩军接任“中国五台山佛乐团”团长,并于2000年,韩军应邀带领“中国五台山佛乐团”赴台湾参演。此后,以五台山佛乐的面貌在学术界和公众视野中并引起了多方面广泛关注,2009年五台山被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审议当选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本文旨在通过五台山地区佛教音乐的整体梳理与考察,希望对隶属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一支清流——尼众音乐文化的音乐传统及其变迁提供整体认知,以期许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通过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的梳理,为笔者提供五台山佛教音乐现状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五台山佛教音乐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其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也很宽,本研究现状得益于老中青各代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以此为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五台山大规模寺庙的佛乐保护始终在逐步恢复,将青庙与黄庙传统的音乐恢复了起来的同时,为佛教音乐的传承不断的付出,同时众乐僧也为五台山佛乐的传承与发展探寻着适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黎蔷:《五台山佛教乐舞戏曲文化钩沉》[J].《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87-94頁。

猜你喜欢
五台山佛教音乐
佛教艺术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掠影
五台山佛光寺古松
五台山晓望
音乐
看中国·在浙江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