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尔夫音乐世界里遨游,静待孩子创造花开

2017-02-23 11:53颜啸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关键词:节奏感创造创造力

颜啸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融音乐、动作、舞蹈、语言、游戏、创作为一体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本文以奥尔夫节奏教学课例为例,对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活动进行探究,旨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节奏 节奏感 创造 想象力 创造力

奥尔夫一再强调所有的音乐教学当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效。因此,要想训练孩子的节奏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就得给他们来些好玩的。

一、名字游戏延伸活动

1.对于刚上一年级组成一个新班集体的老师和孩子,最适合玩如下的游戏:

全体围成圆圈,老师用一个鼓来拍节拍,让学生在拍子内说出自己的名字,等学生节拍稳定后,可以有一些自由的小变化,如用不同音高的声音(高音、中音、低音)来介绍自己,或者改变鼓点的节拍等,这些活动好玩有趣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固定的节拍感。

2.用高、低不同的声音来介绍自己的名字,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出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做强、弱变化,鼓励学生尽量想到跟别人不同的,这样的活动让同伴会变出五花八门的新花样来介绍自己,大家在活动中又认识了同伴又玩得很开心。

3.老师带领孩子做身势活动,可以是拍腿、拍肩、拍手、捻指,并在不同的拍子如二拍子、四拍子里做活动,在拍手或拍腿时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待熟练后集体做拍手、拍腿、捻指的手势,在捻指处轮流把自己的名字说出来。

4.老师在钢琴上弹奏不同节拍的小段音乐,小朋友听到二拍子音乐走直线,听到三拍子音乐走斜线,音乐停止后迅速找到一个离自己最近的小朋友面对面站好,互相做自我介绍。如“我叫肖宇航”“我叫黎明”。

以上活动用孩子们自己的名字进行节奏游戏,会让孩子们惊喜连连,乐此不疲,大家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童谣游戏活动

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整理一些孩子熟悉的诗词、童谣作品,提炼当中的节奏进行游戏,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如:以古诗《静夜思》为例,全班熟悉古诗节奏,加上簡单的拍手、捻指伴奏,训练学生的稳定节拍感。

1.从每句古诗中提炼最后三个字作为固定节奏:

× × × × × × ┃

明 月 光 明 月 光

变成二声部。

2.把全班分成两个声部,一声部按节奏齐诵古诗,二声部作为固定节奏声部。

3.在以上基础上加入拍手、捻指等声势伴奏。

4.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奥尔夫伴奏小乐器。

又如:以童谣《上学》为例,可以进行这样的节奏教学:

清晨早,景色好,我背书包上学校。

路边小河哗啦啦啦响,枝头小鸟叽叽喳喳叫。

哗啦啦啦响,叽叽喳喳叫,都像对我在问好!

1.教会学生念童谣,加上声势节奏稳定学生节拍感。

2.在心里念童谣,手拍节奏师生做节奏问答游戏。

3.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做卡农练习。

4.改变童谣节拍,变成三拍子,让学生感受节拍韵律的变化。

5.请孩子们小组讨论自由想象,创造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加入休止节奏来练习,或念一句做一个不同的动作等等,鼓励孩子用多种形式来演绎古诗,你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惊人的。

以上的活动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中国诗词的韵味,又给古诗赋予了不同的风貌,从中体验节奏变化的美,在与人合作、游戏时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启发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的潜能。

此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启发孩子们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如:门铃的声音,叮咚,叮咚的节奏型是× ×. × ×.;闹钟正常工作的声音,嘀嗒、嘀嗒,节奏型是× × × ×;还有自行车铃声,叮铃铃、叮铃铃,节奏型是× × × × × ×。小羊叫咩—、咩—,节奏型是×— ×—。还有些有趣的节奏如:小兔子乖乖,× × × × × ;中国队,加油!× × × × × ;倒车!请注意!× × × × ×; 在课堂上,我们不但要引导孩子去发现节奏,还要鼓励他们去创造节奏,并在教学中采用拍手、拍腿、捻指、跺脚一类的手势,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多声部的声效。

三、节奏多声游戏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固定节奏型的教学方法,把每个声部设计成有趣、好玩且比较短的两小节,或是两拍子或一个小句子的词组,让学生做循环反复,先是一个声部进来,循环反复,再加第二声部,等两个声部稳定又相对独立后,再加进第三声部,如此形成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对每个孩子来讲,只需唱好自己的声部,并在拍率上与大家保持一致,多声部效果就呈现了,在这种合作中,随着一首儿歌或歌曲的节奏的变化,音乐性更丰富了。如:学习歌曲《颠倒歌》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节奏教学:

1.学唱歌曲,按节奏读歌词。

2.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第一组为第一声部,第二组为第二声部,然后分配任务,请第一声部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声部小朋友比第一声部迟一个乐句,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声部说到“又怕砖头咬我手”时再反复一遍“咬我手”,最后说“手”时两个声部对齐。

3.加入声势练习,为了使声部效果更加丰富,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声部,每声部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如第一组拍膝,节奏型为× × × ×;第二组拍弹指,节奏型为× 0 × 0;第三组拍手,节奏型为× × × × × × × ×,然后将三声部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多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4.加入乐器练习,将拍膝、弹指、拍手三声部的声势加入相关的奥尔夫乐器为歌曲伴奏。还可以出示每种乐器敲奏的节奏型,让学生按不同声部,不同乐器练习熟练,再进行多声部的合作。

又如:《两只老虎》,这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童谣,可以有趣的多声节奏游戏:

1.全班同学学会童谣,把全班分成四个声部,将歌谣分小节编成序号,分别学会四组节奏,老虎叫节奏和说白节奏。

2.运用不同的节奏,配上一些有趣的声势:

老虎的叫声“× -- 0 × × ┃ ”,

Hou yoyo

说白:“× × × × 0 × ┃ × × × × 0 0 ┃

快跑 快跑 哇 , 奇怪 奇怪!

3.第一、二声部按节奏诵读童谣。

4.在以上基础上加入第三声部老虎叫的节奏。

5.在以上基础上加入第四声部说白节奏,多声部节奏效果呈现。

这些活动不仅能加强孩子们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感性认识。 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在这种合作中,随着一首歌曲节奏的变化,音乐性更丰富了,学生在多声部的活动中感受到节奏游戏的声响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互相协作、协调的能力。

四、节奏创作游戏活动

在教学的歌唱环节贯穿节奏游戏活动,会让儿童觉得好玩并让歌曲充满童趣,如:《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学会唱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后,把全班孩子分成五个声部,一个声部唱主旋律,一个声部唱襯词:咿 呀 咿 呀 哦 ,其他三个声部变身不同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声音:小绵羊:咩--咩--;小鸭:嘎嘎 0 嘎嘎 0;小鸡:叽叽叽 叽叽叽 。由于有五个声部,可以让一个声部先进入,然后做不断循环重复,其他声部依次进入,完成步骤:1.小绵羊先进入,稳定拍子;2.小鸭随后;3.小鸡;4.衬词;5.主旋律。最后的效果是,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各自独立,唐老伯的小农场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大家面前,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大家在活动中尽情地扮演了动物角色,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除了用声势来表现,笔者还把奥尔夫的打击乐器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探索各种乐器可能会发出哪些声音,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乐器的声音,了解它们的特点:是柔和的?清脆?浑厚的?能表现什么情感?那些是长音的?是短音的?可以表现什么音乐形象?研究怎样敲才会特别好听,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演奏,如:《童年》,学会唱歌曲《童年》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结构,分段落清楚各个乐句起止,然后给全班孩子发一个纸杯,教会几种伴奏节奏,分别是:1.固定伴奏音型节奏;2.乐句长音节奏;3.花样节奏;4.前奏、间奏伴奏。

由于本课设计有几种不同的伴奏节奏,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熟悉歌曲,能背唱歌曲的情况下再加入伴奏,可以先从简单的伴奏进入,然后根据歌曲的发展不断加以变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小组创作,当作音乐游戏来玩,这种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和创造能力。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将孩子带入一种自然学习的状态,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奥尔夫认为,每一个人都有音乐性,参与音乐活动不但能引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能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的回应或探索,甚至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即兴创作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孩子接受挑战,获得成就与满足。正如奥尔夫说的:“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散发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愿每个孩子的每一天都有音乐陪伴,和音乐做一辈子的朋友,让我们陪伴孩子们在奥尔夫音乐世界里遨游,静待孩子们创造花开。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68.

[2]小学音乐教案(三年级上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73.

猜你喜欢
节奏感创造创造力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