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64例隆鼻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2017-02-25 09:26陈紫煜
黑龙江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鼻背隆鼻术隆鼻

龚 宇,陈紫煜

(解放军第211医院整形美容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中国古代,“美”的造字是帝王面对江山和人民发出的观感。现如今伴随社会的进步,造型化妆等手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的需求,人们已由简单的生活美容向更高层的医学美容进展,整形美容手术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之一。在整形美容领域,鼻部素有面中之王的美称,而鼻部美是艺术美与现实美的结合。由于东方人种的鼻部具有鼻根塌陷,缺乏凸起;鼻梁低平,鼻背较宽以及鼻尖低矮,缺乏高度与上翘等特有缺陷,因此隆鼻术逐步成为东方整形美容主流术式[1]。笔者从事隆鼻手术多年,在隆鼻手术设计中逐渐得到诸多深刻体会,深刻感悟到隆鼻手术美学标准与局部的个体差异结合的重要。本文以解放军第211医院整形美容中心多年来进行隆鼻术的受术者为研究对象,结合隆鼻术美学标准对受术者术后满意度进行追踪调查,希望为探讨鼻部手术设计尺度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3—2017-03间于解放军第211医院整形美容中心进行隆鼻术的2 964例受术者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由临床医师结合美学标准评价设计效果,对受术者满意度进行术后调查。

1.3 临床鼻部美学设计标准

我院已开展隆鼻术多年,在受术者中好评如潮,满意度较高。经众多医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并结合受术者术后满意情况,总结出一套专业的临床鼻部美学设计标准,希望为探讨鼻部手术设计尺度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具体标准如下:

鼻的长度为颜面长度的1/3,一般6~7.5 cm;鼻的宽度为两鼻孔外侧缘的距离,相当于鼻长度的70%,鼻根部宽度大约为l cm左右,鼻尖部约1.2 cm;鼻根部鼻梁的高度一般不能低于9 mm,女性约11 mm,男性约12 mm左右;鼻尖高度相当于鼻长度的一半,男性26 mm,女性23 mm左右;鼻背线一般与耳轮至下颌体连线平行;鼻面角为前额至切牙线,与前额至鼻背线间的夹角,理想的角度为30~33度;鼻唇角为鼻小柱前端至鼻底,与鼻底至上唇红唇间交角,一般为90~120度;额鼻角为鼻背与眉间所形成的角,正常情况为120度左右;理想的鼻尖曲率半径为8~12 mm;鼻孔呈卵圆形,直径不超过鼻翼内侧脚;鼻翼宽度为鼻小柱上部,两鼻翼缘连线之和,于在内眦的垂线上。

此外,我院也总结出一套隆鼻术的术后标准,具体为鼻体呈锥体形,最高点位于鼻尖;鼻体正中,形态自然、美观、真实;鼻型与脸型及其它五官协调和谐;支架位于鼻背筋膜下,固定较牢固;专业医师参考人体美学标准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综合判断达到满意;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2 结果

2013-03—2017-03间于我院整形科行隆鼻术受术者共2 964例,术后2 021例受术者获得理想性隆鼻效果,922例受术者获得改善性隆鼻效果,19例受术者因术后并发症行修复手术后达到理想效果,2例受术者由于个人心理排斥原因最终取出隆鼻假体,受术者总体满意率高达70%以上。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隆鼻手术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鞍鼻,主要包括:(1)先天性鼻发育畸形;(2)由于外伤、中隔软骨损伤歪曲所致鼻塌陷畸形;(3)由于鼻中隔软骨损伤后血肿形成等原因所致的鼻部感染;(4)特殊感染。

3.2 手术常用材料

3.2.1 硅橡胶:硅胶分为固态和液态两种。液体硅橡胶隆鼻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其优点是取材容易,手术操作简单方便,对医生技术要求较低。但据术后观察,术后鼻的形态不甚理想,较多受术者都有过敏反应以及排异反应,且合并感染几率较高。更有受术者发生鼻背或鼻翼溃烂甚至穿孔,对受术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经过多家机构的联合探讨,一致认为液体硅橡胶隆鼻术风险较高,成功率较低,应被淘汰。

固体硅橡胶隆鼻术始创于1992年[3],经历众多医生讨论与受术者术后观察,目前被医疗美容领域公认为是隆鼻手术的首选材料与手术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固体硅橡胶隆鼻术对主刀医生的专业技术要求极高,一旦手术技巧掌握不好或者雕刻形态不符合受术者意愿,将有很大可能引起手术失败甚至并发症。

3.2.2 自体骨:自体骨的范畴较广,包括胫骨、尺骨鹰嘴等。此外,随着整形美容科技的发展,自体骨的范畴现已包括自体软骨,软骨一般多采取肋软骨。采用自体骨或者软骨的优点是取材较容易,术后塑性效果较好。由于材料取材于自身,所以过敏反应和排异反应较小,也容易成活。但自体骨隆鼻术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弹性较差、且存在部分骨吸收等问题,现阶段此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3.3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3.4.1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复发性红肿,发作时有明显诱因,往往是在食虾蟹之类食物后发生。处理办法是发生过敏反应时,适当应用抗过敏药及抗生素。

3.4.2 排异反应:由于手术适应证掌握不当;假体来源及质量不过关;术中操作不严等原因,发生植入材料与身体的排异反应。由于个体排异反应不尽相同,一旦发生排异反应,应在第一时间针对发生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4.3 血肿或感染化脓:由于手术中操作粗暴;止血不彻底;剥离腔过大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血肿。若血肿未自行消失甚至越来越大,则应排出瘀血,打开止血;若术后3~4 h发生血肿,则应先穿刺吸引,鉴别是血肿还是感染化脓,若为化脓,则应立即打开伤口,取出假体,伤口引流换药。

3.4.4 穿孔:多由于感染引起或由于剥离过大,操作粗暴或皮肤黏膜有伤口或假体过大过长,剥离不到等。处理方法是取出假体缝合伤口,等3~6个月后视情况可行二次手术。

3.4.5 偏位:由于剥离不合乎受术者或专业要求,一侧多一侧少;术前定位不正确及放置层次不对;或由于术后受术者私自摇动了假体从而导致假体偏离。处理方法是对偏位不超过5~7 mm 者,可尽量将假体复位,并用纱布卷在鼻侧固定复位,对偏位严重影响美观且难复位者则考虑取出假体3~6个月后行二次手术。

3.4.6 鼻尖部皮肤较薄假体顶破脱出:此症状为隆鼻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假体过长或鼻尖部过高或L形假体长臂和短臂过长等原因所致。若数日不见好转,应及早取出,避免感染,至少观察半年再考虑二次手术。

3.4.7 受术者心理不接受:表现为受术者术后对鼻形不接受(某些程度上受亲属和亲友同事的影响),主要预防措施是应在术前筛选出这类受术者。不可否认,部分受术者进行隆鼻术之前尚未经过全面的考虑,甚至是“冲动之举”。这不仅是对主刀医生的不尊重,也使得受术者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在进行每一例隆鼻术之前,都要对受术者进行深入交流,确保受术者进行隆鼻术的决心。但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首先做受术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无效者,在受术者及家属同意后,则应手术取出假体。

毫厘间即影响隆鼻术的效果,因此术前必须仔细研究受术者鼻畸形的解剖特点,结合美学标准针对关键点的手术设计和手术目的。一般第一次隆鼻是手术效果最佳的最大机会[4],因此必须重视受术者鼻部基础条件与美学标准中鼻背线正中点,鼻部高度、宽度、长度,鼻额角、鼻面角鼻唇角度数,以及鼻尖、鼻孔、鼻翼宽度的术前设计。依据受术者外鼻皮肤软组织的厚度不同,采用材料通过不同截面的梯度进行调整。

中国女性的鼻外形相对塌陷,鼻尖纤细微翘,且挺拔,曲线主要是柔和,符合女性柔美的特征[5]。男性鼻部整体形态则都是高挑挺拔,体现男性阳刚大气[6]。所以需熟悉美学标准范围结合个体差异,整体把握,能够与周围器官相协调,圆形脸鼻部不适宜过高,长脸则细长俊俏些,力求真实自然。兼顾不应矫枉过正。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产生,过于苛求反而影响最终效果。

4 结论

隆鼻术的术式及经验不可谓不多,但真正在细节方面的把握仍需要每一位医生在实践中逐渐领悟。隆鼻手术在美容整形手术中占据比例较大,受术者要求标准较高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对医生和受术者而言,每一例手术都是一个挑战,而每一位满意的受术者都是对医生最好的肯定。每一位受术者的面部情况尤其是鼻部情况不尽相同,若仅仅将隆鼻术按照某一种方式去断定,都存在未顾及到个体差异的问题。作为一名真正的美容整形医生,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各种准备工作,雕刻与受术者鼻形相似且经本人同意的假体,搞好术后管理工作,方可减少隆鼻术后的并发症,为广大受术人员增添鼻部美感,提高生活乐趣。

[1] 封兴华.口腔颌面颈部整形—鼻部软组织整形[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6):477-479.

[2] 廖尚贵,涂晓文,陈绍东.液体硅橡胶隆鼻术并发症处理的体会[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0,(4):252-253.

[3] 汪涛,胡德馨.固体硅胶假体隆鼻术的体会[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1,15(5):226-227.

[4] 章宏伟.注射隆鼻术的安全性探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10):580-582.

[5] 李风浩,庞建华,安可忍,等.鼻尖整形联合硅胶假体置入在鼻部整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0,19(1):36-37.

[6] 黄予婷,濮哲铭.鼻部形态学测量分析及其在鼻整形中的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16,12(5):325-327.

猜你喜欢
鼻背隆鼻术隆鼻
线雕隆鼻:一场关于美丽的赌局
隆鼻术失败原因分析与再手术时机选择
自体肋软骨复合体移植矫治医源性鼻中隔塌陷
线雕技术,你了解吗?
透明质酸注射隆鼻致鼻背皮肤坏死一例
透明质酸注射鼻整形的临床应用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同期假体隆鼻术血肿并发症的分析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耳甲软骨与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隆鼻术
鼻外侧神经的临床解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