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热闹”现象 还原课堂本质

2017-02-25 15:51浙江省金华市汤溪小学吴媛媛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活动

浙江省金华市汤溪小学 吴媛媛

透过“热闹”现象 还原课堂本质

浙江省金华市汤溪小学 吴媛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方法、提高能力,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新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却值得我们深思,一些“热闹”的课,我们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发现它有这些共同之处:教师不时的鼓励、赞赏,教师提议下的掌声,师生对答,学生的自由活动(包括自学、小组讨论等)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动作及由此引发的哄堂大笑,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可学生在这堂课中学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数学能力、素质、思维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致丢失了数学课具有的数学味,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有价值?所以我们似乎应从开始的热闹中渐渐冷静下来,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现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对“热闹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热闹≠思维活跃

1.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使课堂迷失了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要重视学生对学法的获得与掌握,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往往难以把握这个统一度,容易走向极端,对教师究竟该讲什么显得无所适从,担心学生不会学,讲多了是“填鸭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放开让学生去学,不敢引导是“放羊式”,忽视了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放手探究,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缺失,失去了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成了放任自由,使教学失去了方向。

2.创设弱效的情境,使课堂缺少了“数学味”

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情景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学生沉浸在活动的热闹中,使课堂缺少了数学味。

如一节二年级《9的乘法》的数学课,教师教完9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火车”,教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答对了,学生就可以拉着教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游戏情境,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热情参与,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但仔细一想便可发现,这样的热闹只是形式上的,有哗众取宠的因素,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尽管学生们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而这一活动与教学内容并无关联,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数学知识本身带给学生的内心喜悦和思维波动就明显地缺乏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不高,“数学味”淡薄,缺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内化,更没有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

3.形式主义的合作,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老师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但如今合作学习似乎变了味:每节课都用,过一会用一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然而只要教师深入其中,便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只是表面热闹,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一部分学生说的做的都与教师的要求无关,汇报时成绩好的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并无扎扎实实的功效,久而久之,可能养成学生浮躁的学习心境,形成低效率的学习习惯,根本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无法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我认为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内容要富有挑战性,单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的,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记得深、记得牢,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表现欲,又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使独立与合作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过分热闹的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学生兴奋不已,课堂“有声有色”,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实际上,让学生兴奋的不是探究知识,而是游戏活动本身,从而忽略了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数学味”淡薄,缺少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内化,更没有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效率。

二、热闹≠全员参与

1.强调表达忽略了倾听,使课堂语言没有发挥其价值

众所周知,课堂的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生生的心智融为一体,充分沟通。倾听能使我们博览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举一反三,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但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展示自己对老师所提问题的理解,急于表达说的欲望,却忽略了倾听他人的发言,更不懂得从他人的发言中分析对比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是否正确。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让学生学会倾听,做到耐心、虚心、细心和用心。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多思”。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灵动。

2.只追求练习设计的独特,没有起到课堂巩固的作用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时,课尾部分的一道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小黑板(粘贴了12块口香糖),如果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应的块数,那么拿对的口香糖就归你了。拿出这些口香糖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此时的教室里热闹非凡:高兴的、失落的、羡慕的,本以为这节课到此结束了,没想到老师又拿出了另外一块小黑板,粘贴了小橡皮,让学生继续根据老师给出的分数拿走这些橡皮。

显然,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个设计,教师力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也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收尾的精彩一笔。但如果我们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便会发现,尽管此时的课堂热闹非凡,得到奖品的孩子兴高采烈,可这毕竟只是部分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另有一部分学生要么是羡慕不已却又因没有机会被老师指名回答而无可奈何,要么是期待着能侥幸“猜”出数据得到奖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而该教师却将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当作“独特设计”隆重推出,这让人感觉“重心不稳”。由此可见,本课应多花时间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而不应该一位追求表面的“热闹”,除了追求形式的创新,更要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现在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我们要让课堂少一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喧嚣,多一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想象、探索的空间,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