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2-26 09:56李潇王洪涛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病微量反流

李潇 王洪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44)

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潇 王洪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44)

目的 探讨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济院区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入院诊治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经胃镜、食管24 h pH 阻抗监测、食管测压检查后行射频控温热凝术(改进型Stretta)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85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5例患者PPI药物维持量明显降低,5例患者无明显效果,电子内镜复查均未见明显贲门松弛,食管24 h pH 阻抗监测DeMeester评分<14.72分,总体有效率95.7%,GerdQ由治疗前平均9.43分降低至治疗后4.13分。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电子胃镜下微量射频技术是对GERD治疗措施的重要补充,治疗操作简捷、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射频;效果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其可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食管炎表现,也可引起咽、喉、气管等食管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目前GERD的治疗以抗酸、抑酸药物治疗和胃底折叠术为主[3],但是长期的药物维持、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微量射频方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济院区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住院患者信息,共行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8例,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0岁,其中以41~6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65.7%。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或不典型反酸、烧心症状,食管外症状均接受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入院前填写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入院后均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贲门松弛(<2 cm)、无食管裂孔疝、无Barrett食管;无进行性吞咽困难、呕血、腹痛、腹泻、黑便、短时间消瘦等改变。行食管24 h pH 阻抗监测DeMeester评分≥14.72分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行食管高分辨多通道压力检测排除贲门失弛缓症和硬皮病样食管,行消化道钡餐反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和食管蠕动情况[3],住院期间接受射频治疗的患者。

1.3 GerdQ评分标准 患者回忆过去7 d中的症状:①阳性症状(烧心、反流)发作频率,0、1、2~3、4~7 d分别记为0、1、2、3分,最高得分6分;②阴性症状(上腹痛、恶心)发作频率,0、1、2~3、4~7 d分别记为3、2、1、0分,最高得分 6分;③阳性影响:烧心和反流影响夜间睡眠的频率、额外服药频率0、1、2~3、4~7 d分别记为0、1、2、3分。上述3种症状发作频率积分之和即为该患者GerdQ积分[4]。

1.4 射频治疗技术 采用微量射频控温治疗仪,以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深度镇静法作为麻醉方式。经胃镜引导下置入stretta导丝至十二指肠,撤出胃镜,将stretta导管沿导丝置入食管,撤去导丝。治疗平面齿状线上1.0 cm、0.5 cm、齿状线、齿状线下0.5 cm,每个平面于0°、右旋45°治疗2次,胃内两个平面于0°、右旋30°、左旋30°治疗3次。全程共治疗14次,每次1 min。

1.5 随访 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再次填写GerdQ,复查电子胃镜,记录用药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GERD典型的食管内症状为主者33例。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以非典型及食管外症状为主者95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打鼾,需额外用药可控制症状如憋喘、咳嗽咳痰、流涕、声音嘶哑、口腔溃疡等。

2.2 Streetta射频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射频治疗,平均治疗时间57.3 min,无术中食管灼伤,术后无喉痉挛、吞咽困难、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3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85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5例患者PPI药物维持量明显降低,5例患者无明显效果,13例失访。电子内镜复查均未见明显贲门松弛,食管24 h pH 阻抗监测DeMeester评分<14.72分,总体有效率95.7%,GerdQ由治疗前平均9.43分降低至治疗后4.13分。

3 讨论

在西方国家GERD十分常见,总体发病率约7.0%~14.0%[5]。亚洲GERD发病率约为6%~10%[6],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均为GERD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越来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GERD的发病率在近几年也持续升高,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常引起误诊。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以反酸、烧心为主的食管内症状,但是很多GERD患者是以非典型的食管外症状前往医疗中心就诊,例如咳嗽、咳痰、憋气、胸闷、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2]。大多数以非典型食管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被误诊为气管及支气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冠心病等,致使患者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造成了GERD高发病、高误诊的局面[7]。

GERD的治疗包括改善生活习惯,抗酸药物及抑酸药物,腹腔镜胃底折叠,内镜下治疗[8]。药物治疗仍然是GERD的最主要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药物治疗仅仅缓解临床症状,并不能根治GERD,停用药物复发率高,长期服用药物不仅会产生高昂的费用,也存在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损害、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等风险。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的经典术式,手术效果有效。胃底折叠术能从根本上改善食管括约肌功能,降低食管酸暴露。但是手术创伤大、手术并发症以及高昂的手术费用往往使患者更加倾向单纯的药物治疗。

微量射频温控治疗仪由1根带有探针的导管和射频发生器组成,导管末端的球篮为带有4根镍-钛合金电极的球囊组成。电极呈放射状分布在球囊表面,球囊位于球篮中与导管相连,导管与体外带有温度和电阻监测的射频发生器相连。治疗时针状电极可通过内镜活检孔道进入操作腔,球囊充气定位后使针状电极置入齿状线附近肌层,在冷凝水冲洗下通过低温灼烧使组织挛缩,从而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食管伴行部分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灭活,迷走神经受体失活,胶原组织收缩。2009年以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微量射频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发现,通过对家犬的食管下括约肌进行微量射频治疗,可以使狗的LES厚度和压力增加,并造成局部组织内神经递质发生表达变化[9]。

目前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药物停用比例高,效果认可度高[10]。微量射频技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的运用很普遍,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医院逐步普及,各个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也开始普及,对GERD患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微量射频技术是以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深度镇静法作为麻醉方式,通过丙泊酚、微量射频技术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快速、可重复治疗等特点,由微量射频控温治疗仪完成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式,于2000年得到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此种治疗方式后可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对于不能耐受长期药物治疗、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惧怕手术治疗及胃食管反流手术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微量射频治疗可重复操作,对于治疗后效果欠佳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多次治疗,这是胃底折叠术难以实现的,且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可接受度较高。微量射频技术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及药物治疗互相补充,极大丰富了GERD的治疗手段。

胃食管反流病虽为一种常见病,但其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不仅为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危急生命[11]。这就要求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全面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食管外临床表现,避免误诊误治,严格评价治疗指征,根据指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以最大程度地解决患者的痛苦。临床工作中常常有患者以不同症状,如上文所述消化道症状、心血管症状、呼吸道症状等不典型表现就诊。需要与GERD相鉴别时,要求临床工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行胃镜、食管24 h测酸检测、全消化道钡餐及倾倒试验等检查,配合相关症状评分可明确诊断GERD,大幅降低误诊误治率。

Stretta微量射频技术的推广运用使大多数GERD患者治愈成为可能,减少长期服药、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患者长期忍受的生理心理压力。

[1] Vakil N,van ZantenS 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global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5,20(3):155,168.

[3] 胡志伟,汪忠镐,吴继敏,等.胃食管反流相关呼吸疾病及其外科治疗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7):62-66.

[4] 周丽雅,郝建宇,李兆申,等.胃食管反流病量表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41-245.

[5] l-Scrag H B,Sweet S,Winchester C C,et al.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Gut,2014,63(6):871-880.

[6] Goh K 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sia: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esent challenge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Suppl 1):2-10.

[7] 吴杞纳,刘丽,崔允宝,等.2004—2013年国内胃食管反流病误诊相关文献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300-302,306.

[8] 胡志伟,吴继敏,汪忠镐.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再认识和胃镜下射频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6):558-562.

[9] 周晓丹,王洪涛,汪忠镐.狗食管下括约肌处射频控温热凝术后病理学及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4,(7):664-666.

[10]Hummel K,Richards W.Endoscopic treaImen of gastroesophageal renux disease[J].Surg clin North Am,2015,95(3):653-667.

[11]汪忠镐,刘建军,吴继敏,等.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0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404-406.

王洪涛,E-mail:504964292@qq.com。

R 5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7.013

2016-12-25)

猜你喜欢
流病微量反流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雌激素水平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Stretta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