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2017-02-26 08:55冯宗亮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生期病毒感染黄疸

冯宗亮

(延津县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河南 新乡 453200)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冯宗亮

(延津县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河南 新乡 453200)

目的探讨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延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儿中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例,占61.22%;白细胞下降16例,占32.65%;血小板数量减少20例,占40.82%;白蛋白水平下降18例,占36.73%;总胆红素水平升高35例,占71.43%;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21例,占42.86%;碱性磷酸酶下降27例,占55.10%;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38例,占77.55%;双肺纹理增粗17例,占34.69%。结论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原因不明的肝脏肿大、贫血、血小板下降等现象,应高度警惕其是否为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并予以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诊断

巨细胞病毒作为脱氧核糖核酸类型病毒之一,属于疱疹类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先天性、围生期以及生后晚期3种,其中先天性感染率为3.7%,孕妇妊娠期感染率为4.3~7.0%[1]。巨细胞病毒感染后无明显临床表现,发作隐匿,诊断难度较高,因此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易因治疗不及时而出现死亡现象[2]。本研究为确定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对49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延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其中男25例,女24例。分娩方式:剖宫产19例,自然分娩30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37例;临床表现:肝脏肿大者11例,黄疸消退延迟者14例,便白者16例,尿黄者18例,便白伴发尿黄者16例,体质量不增者11例,伴发高热者18例,伴发呼吸急促者13例,伴发咳嗽者1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①抗巨细胞病毒治疗:采取无环鸟苷用于抗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无环鸟苷属于核苷类药物,也是普遍应用的抗DNA病毒感染药物,可用于各种类型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中,其通过穿越患者血脑屏障,提升其在脑内浓度至70%。患者每次可应用5~10 mg/kg,每隔8 h用药1次,疗程为7~14 d,疗程超出14 d,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②免疫治疗方法。取免疫球蛋白400 mg/d进行静脉滴注治疗,3~5 d为1个疗程,并联合更昔洛韦治疗。

2 结果

49例患儿中血红蛋白水平下降30例,占61.22%;白细胞下降16例,占32.65%;血小板数量减少20例,占40.82%;白蛋白水平下降18例,占36.73%;总胆红素水平升高35例,占71.43%;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21例,占42.86%;碱性磷酸酶下降27例,占55.10%;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38例,占77.55%;双肺纹理增粗17例,占34.69%。

3 讨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临床最常见先天性感染病之一,是因人体巨细胞病毒所引发的病毒感染,是一种双链线状DNA病毒,具有活化生物学特征[2],且在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其体内潜伏巨细胞病毒可引起严重病变[3]。根据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时间,可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①先天性感染,是指发生了巨细胞感染的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出生后14 d内发病;②围生期感染,指的是感染巨细胞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出生后3~12周发病;③生后晚期感染,指的是新生儿在出生12周后发病[4]。据报道,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在出生过程中或吸吮母乳所致[5],而本研究病例也均经上述途径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多个器官病变,其中以肝脏损伤最为常见,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肝脏肿大、尿黄、便白、发热、咳嗽以及呼吸急促等。巨细胞还可破坏患者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等表现,因此,临床医师应对存在黄疸消退延迟、肝脏肿大、尿黄等表现的新生儿高度重视,早期予以病原学抗原检测,从而确定患儿健康状态。对于确诊为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临床医师应将抗巨细胞病毒、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其中无环鸟苷作为临床上用于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常规药物,可在患儿脑部保持70%左右的药物浓度,从而发挥其抗病毒效果,但应保证其治疗时间不超过14 d,以免患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治疗后有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白细胞下降、血小板数量减少、白蛋白水平下降、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下降、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以及双肺纹理增粗的表现,证明了抗巨细胞病毒、免疫治疗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效果良好。

[1] 李倩倩,王军,刘芳,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幼儿体质量影响及与病毒拷贝数相关性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0):1012-1014.

[2] 胡洪波,陈坤,彭巧英,等.US3基因检测在新生儿晚期黄疸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1):1380-1382.

[3] 陈鲲,胡洪波,彭巧英,等.UL37x3检测在新生儿晚期黄疸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2):204-206,218.

[4] 林海龙,林开春,刘学军,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2):75-78,54.

[5] 林海龙,刘学军,林开春,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连接蛋白Connexin26基因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23(4):221-224.

R 722.1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7.042

2017-01-12)

猜你喜欢
生期病毒感染黄疸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高龄初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