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2017-02-27 13:05曾水英
医学信息 2016年31期

曾水英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体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7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对78例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诊疗。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体位护理)与对照组(不做体位护理)。对比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动脉血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组、对照组患儿胸骨凹陷发生率分别为2.6%(1/39)、20.5%(8/39),P<0.05。结论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体位护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儿动脉血气,且能减少胸骨凹陷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动脉血气;胸骨凹陷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的呼吸困难、青紫、呼吸衰竭等症状[1]。有研究认为,该病发病主要原因为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故对此类患儿临床多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2]。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体位护理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7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9例患儿中,男23例,女16例;出生时间1.5~2.0 h,平均(1.8±0.2)h。对照组39例患儿中,男24例,女15例;出生时间1.5~2.0 h,平均(1.8±0.1)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排除出生时存在胸廓发育畸形的患儿;排除心搏呼吸骤停,需立即抢救的患儿。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诊疗。以固尔苏作为肺表面活性物质代替药物。患儿取仰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将已经预热到与人体相仿温度(37℃)的固尔苏以5 ml注射器进行抽取,经气管插管分3次滴入,分别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滴入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治疗,确保固尔苏充分弥漫到肺泡表面。将气管插管拔出,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1.2.2干预方法 干预组患儿在吸氧状态下,确保其生命体征恢复到稳定状态后,引导患儿取俯臥位,协助其向上伸展双上肢,将其头部稍微偏向一侧。持续3 h后,协助其更换体位,改为仰卧位,并协助其向上伸展双上肢,将其头部稍微偏向一侧。两种体位每隔3 h进行1次更换。对照组患儿均采用仰卧体位,不做体位干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变化情况,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等。观察两组患儿胸骨凹陷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动脉血气分析 干预前,两组动脉血气各指标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动脉血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H值变化情况 治疗前,干预组、对照组患儿pH值分别为(7.2±0.1)、(7.2±0.2),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干预组、对照组患儿pH值分别为(7.3±0.1)、(7.4±0.2),差异不显著(P>0.05)。

2.3两组胸骨凹陷发生情况对比 干预组、对照组患儿胸骨凹陷发生率分别为2.6%(1/39)、20.5%(8/39),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急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病率较高,且多发于胎龄<35 w的早产儿。一般来说,该病主要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患儿体内缺乏足够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改变了肺泡张力,对患儿肺内气体交换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发的疾病。临床上多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但是,部分患儿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后,因早产儿有着较弱的肋间肌,起作用不完全,极易导致其出现吸气性胸廓凹陷,且能进一步对肺部扩张进行限制。这就导致患儿呼吸困难改善慢,使用氧气时间长,恢复期时间长[4]。

本研究所用体位护理,能通过俯卧位、仰卧位交替更换的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辅助治疗。其中,俯卧位能通过重力原理,对患儿胸廓凹陷现象进行改善,且向上伸展双上肢,能通过上拉肋骨,对胸腔容量进行改善,且能促使肺部通气量增加。此外,俯卧位还能促使功能残气量得到改善,便于引流分泌物,对肺依赖区通气血流灌注进行改善,从而对肺部压力进行缓解。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能避免长时间同一体位造成皮肤受压、红肿等。

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与文献结果相符[5]。结果表明,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体位护理,能减少胸骨凹陷的发生,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体位护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儿动脉血气,且能减少胸骨凹陷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景.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70-171.

[2]张智,李意良.体位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5):93-94.

[3]张迎春,鲁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92-292.

[4]吴雅秋,李海珍.体位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4B):1342-1343.

[5]高云霞.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82-184.

编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