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7-02-27 16:19王红敏王燕曹建建
科教导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实践课调查研究实践教学

王红敏 王燕 曹建建

摘 要 大学生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对实践教学的探讨应该更多倾听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是如何参与实践教学的,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是当前实践课教学设计、开发和实施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西安工业大学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现状为例,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开放式问答的方法,选择参与实践课的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授课现状、学习行为、教学效果、参与感受等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的装配上;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查课制度;他们对实践课的参与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学习行为易受外界干扰;同时也对课程的内容及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案,希望能够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有一定的參考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实践教学 实践课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89

0 引言

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和社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实施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西安工业大学秉承教育部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近年来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环境需要不断改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投入也逐年增加。电子工艺实习作为工科学生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以便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要求。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实践教学的探讨应该更多地倾听学习者的声音。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划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各高校大学生是如何参与实践课学习的、对实践课教学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学习体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设计、开发和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探讨实践教学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的重要前提。因此,从真正的课程参与者那里获取第一手的调查数据非常必要。

1 研究设计与实施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以西安工业大学参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学习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开放式问答、观察等调查研究方法。深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对实践课的态度、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和影响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揭示高校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期待与建议,为更多的高校教师、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应的研究数据,进而能够改善高校实践课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

本调查始于2015至2016学年第1学期即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随机抽取西安工业大学各院系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87份,回收率为98.7%;剔除其中随意填答、空白填答等无效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76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9%。

抽样过程中,从性别、年级方面看,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平衡,其中男生526人、占53.9%,女生450人、占46.1%;大一学生434人、占44.5%,大二学生542人、占55.5%,由于我校大三、大四学生参加电子工艺实习的时间久远,故此次调研并未涉及。从学生所处的院系、专业背景来看,调查对象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主,光电工程学院次之,材料与化工学院最少,反映了调查对象与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即与电学相关的较多,反之较少。

综合来看,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比较均匀,契合预期,可以较好地反映在校大学生参与实践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1.2 研究内容

结合国内外高校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自主设计了《大学生电子工艺实习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共18题,其中17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实践课程的认识与了解、实践课程的授课现状、学习行为、教学效果、课程评价与建议六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关注学习者性别、年级等信息,为研究不同特征大学生学习体验差异提供支持;“实践课程的认识与了解”主要关注大学生参与实践类课程电子工艺实习的主要原因、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授课内容等;“实践课程的授课现状”主要关注大学生对实习项目、实践时间、实践能力的看法等;“学习行为”主要关注学习自觉性、学习途径、学习的难点等;“教学效果”主要关注课程内容、学习意愿、互动交流等方面的学习体验;“课程评价与建议”主要了解学习者对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评价及课程建议,设计为开放式问答题。

1.3 研究的信效度

为确保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及结论的可靠性,研究通过以下方式保证问卷的信效度:(1)调查问卷初步设计后邀请资深教师和同行专家进行咨询与修改;(2)自行设计并印制问卷初稿50份,对我校学生进行试调查,部分学生通过邮件、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反馈了填答问卷时遇到的问题。本研究根据这些反馈,在充分吸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的措辞、表达方式等进行了多次检查与修改,消除了有歧义和模糊的词语,避免了仅依靠一次数据收集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并形成了最终问卷。同时,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32,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能够用于实际调查。

2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1 大学生对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认识与了解

目前,我校工科实践类课程——电子工艺实习中设立如下实践项目:直插元器件练焊、贴片元器件练焊、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及测试、三端集成稳压电源、数字万用表、收音机、迷你小音响等。由图1所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主要是数字万用表、收音机、其次为迷你小音箱,比例分别为27.3%、25.7%和21.5%;最不感兴趣的项目是直插、贴片元器件的练焊,其次是三端集成稳压电源和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及测试,比例依次为7.8%、8.3%和9.4%。可见,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的组装上,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并极富成就感,而轻视了最基础、最基本的手工焊接工艺。

2.2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授课现状

(1)对实习项目授课次序的看法。分析可知,学生经过一周或两周的实习后,7.4%的学生认为授课次序混乱、无层次,10.4%的学生认为授课次序一般、有待调整,而认为授课次序合理、训练项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生则占82.2%。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可目前的授课现状,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授课现状不满意,课程内容还需不断调整、改革、创新。

(2)授课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我校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学时不同,电类相关专业实习时长为两周,非电类专业实习时长为一周。对于两周的实习来说,9.7%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短、内容信息量大、身体疲劳;8.3%的学生认為实习时间长、内容少、安排过于松散;而82%的学生则认为实习时间长短与内容信息量的大小符合期望,授课时间安排很合理。

(3)实践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调查发现,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学生究竟应该获取什么能力?有3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拓展理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分别占26.3%和24.7%,培养创新能力的占15%,如图2所示。因此,实践课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自学能力,对知识不断积累、升华,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创新能力。

(4)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评估。分析显示,大学生对实践课授课教师的讲解感受如何?有89.8%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很好、授课经验丰富,认为教师讲解一般的学生占9%,而仅有1.2%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得不好。

2.3 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1)在电子工艺实习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调查发现,学生在上课期间能够认真听讲的占81.8%,选择性听课的占15.1%,上课时人在心不在的占2.3%,完全无心学习选择睡觉的占0.6%,还有个别学生(占0.2%)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各种干扰因素导致学习缺乏持久性。

(2)记录课堂笔记的自觉性。图3显示,在老师授课过程中,大学生对待需不需要记笔记的态度各不相同。大部分学生(占41%)会根据老师要求记笔记,其次37.1%的学生有时记笔记,还有19.6%的学生不论老师要求与否,都会主动必须记笔记,但是仍有2.3%的学生根本不记。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或按老师要求去学习,少数学生对待学习态度较被动甚至消极。

(3)实习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方式。调查显示,在电子产品装配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因此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法也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查阅资料并自己解决问题(占31.5%),求助于授课老师(占37.8%),向学习较好的同学请教(占24.9%),对困难置之不理、不予解决(占5.8%)。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在实践课中遇到困难会想方设法、综合利用各种途径解决。

(4)实习项目的个人完成情况。由图4分析,在实践课的每个实习项目中,能独立并按时完成项目内容的学生占56.5%,能够独立但由于自身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内容的占34.8%,遇到不会的参考别人或查询资料解决的学生占8.7%,而完全抄袭别人的则为0%。由此可知,在实践课中,大家都通过不同实习项目激发并提升了自己,而平时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则完全不会发生。

2.4 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1)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分析可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通常包括: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占14.6%);认为老师讲课枯燥、缺乏吸引力(占27.3%);对学习迷茫、缺乏动力(占15.6%);高校普遍存在的查课制度(占22.4%);来自课程的压力(占13.5%);个别同学兼职时会遇到工作冲突(占3.6%);还有较少同学认为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占3%)。

(2)提高自身、改变学习现状的意愿。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是检验一个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有效说明。如果成绩不尽如人意,改变现状的方式有:较多学生会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占65.3%);其次是循序渐进、慢慢调整(占16.5%);再次会努力一段时间,但遗憾没有坚持到底(占13.1%);自我很满意,不需要改变(占4.3%);压根没想过此事的学生则极少(占0.8%)。

(3)学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后的感受。调查发现,经过实践课程学习后,学生对学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是件什么样的事?分为:纯粹学习书本知识,是件无趣的事(占0.1%);为了应付考试,是件不得不做的事(占0.1%);没什么学习兴趣,是件讨厌的事(占0%);可以动手实践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是件快乐的、有成就感的事(占99.8%)。可见,几乎所有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都很满足,认为这是件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事!

2.5 大学生对实践课的课程评价与建议

(1)对实践课学习结果的满意度。图5显示,73.7%的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果表示很满意且获益匪浅,20.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还有约5.6%的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到一般,且有0.2%的学生对学习结果并不满意。这项调研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结果持肯定及赞赏态度,为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普及实践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实践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及深化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高校多元化发展趋势。

(2)学习者对课程的感受。调研可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学习者切身体会了实践课的全程。有人感慨“对于上课,内心总有种不想来的冲动,特别是自己没做好的时候,不过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人觉得“感觉实践课比理论课更有意思,对自己的耐心有很大的帮助,做成一个产品的过程是快乐的,做成功了很有成就感”;但也有学生提出“实践项目内容过少,时间太短,希望学校多安排实践课,磨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这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3 结论与建议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体验,为实践课的设计、实施以及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我校大学生实践课参与者:性别和专业分布比较均衡,该实践课程的受众面比较广泛,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大学生对电子工艺实习课程内容的喜爱度,最偏爱电子产品的组装,但却轻视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对实习项目的授课次序、时间安排、教师的讲解等表示满意,一致认为通过实习课可以拓展理论知识体系、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但由于实习人数过多、实习场地有限,极少数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大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制力差,仅有41%的学生是根据老师要求记课堂笔记,能独立且按时完成实习项目的学生只有56.5%;教学效果方面,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主要是教师讲课枯燥、缺乏吸引力,其次是查课制度。对于目前自身的学习现状,65.3%的学生会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习实践课是件快乐的、有成就感的事;近七成的学生对实践课评价为很满意,而且获益匪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满意学习效果并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基于本次对我校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当前高校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1)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增强实践教学观念。实践课不同于理论课,实践课更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实践课程均抱以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行为上并没有大的技术障碍。但是,部分学生基础理论薄弱、意志力不强,学习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意志力和持之以恒,是当前大学生实践课学习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2)扩大实践课程的宣传推广。国外知名高校的实践课影响力较大,在于注重品牌效应。如必要的经费、技术支持,明确的宣传推广目标、强调实践课程的价值以及产学研相结合机制。而我校的实践课教学整体较落后,主要以传统的电子工艺装配和机械加工为基础,由于上课的学生多为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对各专业知识接触不多,尚未引起学生、教师、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实践课程的建设应秉承“创新实践”的理念,借助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等新媒体资源扩大课程的宣传推广,形成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树立课程品牌,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及影响力。

(3)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质量。创建优秀的实践课,要有好的课程内容,有助于知识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能代表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师生交流互动,增加实践教学的操作演示等;加强视频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克服实践动手的操作困难,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以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强调互动、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如“翻转课堂”、“MOOC学习”颠覆了大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实践课应区别于传统理论教学,加强创新理念、突出实践特色、打造精品。

(4)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打造个性化、可定制的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以个性培养、自主选择、多样发展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为自主定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教学生按部就班,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应该在于交互、研讨、实践和探究,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在设计实践教学时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

(5)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多元化的培训和支持服务,是确保大学实践课教学可持续深入发展的有效举措。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可知,约27.3%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是教师讲课枯燥、缺乏吸引力,目前国内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对教师进行的专业培训甚少。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实践课教学的质量,应该结合课程案例、录像观摩、现场参观调研、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参与式培训方法,而不是围绕平台的技术、功能介绍、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根据实践课教学的特点,通过教师去海外学习、进修或去公司参观交流等方式,也可以开阔实践课程教学的视野,使教师亲身体验和感受实践课教学的优势,对转变实践课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创作优秀的实践教学课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89.

[2] 藍慕云,肖君,廖中熙等.电子工艺实习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63-365.

[3] 范晓志.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63-165.

[4] 王来印.高校微课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4:23-32.

[5] 金枝.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4-17.

[6] 刘红.提高学生在电子实习课中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2):22-24.

[7] 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8]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9] 于歆杰,周杨.一次融合与创新的MOOC实践——访MOOC电路原理(一)主讲教师[J].中国大学教学,2014(3):41-45.

[10] 钱静珠,管国锋,程本松.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83-186.

猜你喜欢
实践课调查研究实践教学
中专园艺专业实践课创新教学的思考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