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信心与人际关系的调查分析

2017-02-27 17:48何艺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大学生

何艺蒙

摘 要 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特质,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23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因素与自信心的关系以及自信心与人际关系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得出结论:自信心不受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影响;但自信心与人际关系之间呈现密切相关的关系。建议各个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信程度 人际关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随着智力的发展,各种个性品质也趋于稳定和成熟,其中也包括自信这一特质。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心理特质,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在心理学中,与自信最接近的是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这个概念。人际关系这个词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通过彼此的交往过程达到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自信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考察各因素对自信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目的以及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提出假设:大学生的自信程度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并且自信在性别、年龄、专业等方面存在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随机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6份,回收率90.67%。剔除无效问卷13份,得到有效问卷123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59人;大一3人,大二20人,大三17人,大四83人;文史类学生24人,理工类学生79人;管理类学生20人。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信心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问卷》。下面是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系数报告

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有保障。

1.3施测程序

测试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以团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成问卷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自信的性别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p>0.05,说明男女生的自信程度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根据以往的研究,女生容易比男生出现更低的自信水平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差异,可能原因是现如今男女平等现象已经比较普及,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相似,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

2.2自信的年龄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F=2.752,F

2.3自信的专业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F=13.464,F

2.4自信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表6)大学生的自信程度与他的人际关系之间是呈显著正相关的。根据本次的研究,性格外向者更愿意与他人交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因此他们的朋友较多,人际交往面更宽。性格内向者通常注重内省,较少主动与他人接触。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对自己外貌的评价。对自己外貌认可度高的人,自我认知更加完善。对自己外貌评价较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时担心自己的外貌会让别人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与异性的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信水平。与异性关系较好的人,相处模式更为多元化,人际交往更为完善,并且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更强。而与异性关系不好的人,交往模式比较单一,交往面比较狭窄。

3结论与建议

根据此次研究,男女生之间的自信程度不存在差异。自信也不会受年龄因素或专业的影响。但人际关系与自信程度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性格的内外向程度、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与异性的关系对个体自信的影响尤为显著。

据此我们建议大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自信: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克服自卑,以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勇敢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自信心的两个方面。除了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任何学科的老师及班主任老师也应该关注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和了解学生,这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信,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在充分关爱子女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看到子女做出成绩时要多鼓励和表扬,当子女遇到挫折时少一些指责,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再来。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增加自信。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自信的认识及团体成员的状况,设计有效的团体心理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信水平,如:心理剧技术、团体讨论和角色扮演等。

参考文献

[1] 耿爱英.自尊与自信异质性的理论与探析[J].理论学刊,2008(3):63-67.

[2] 毕重增,黄希庭.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24-229.

[3] 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4] 淑兰,周详.女大学生群体自卑型问题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3).

[5] 梁筱梅.大学生自信心现状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2):139-141.

[6] 王丽馨,赵叶珠.女大学生自信水平:中日女校的差异比较阴[J].集美大學学报,2007,3(1):76.

[7] 涂敏霞,刘钧演,陈冀京.港穗青少年自信比较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33+39.

[8] 何源.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比较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56.

[9] 李宁宁.人际关系的两种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的对比分析[J].社会学研究,1987(02).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