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德海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性

2017-02-27 22:25王欣洁
艺术评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宗教琵琶

王欣洁

摘要:在刘德海先生的宗教篇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刘德海先生的宗教思想,以及其对艺术的追求是一次文化的升华,也是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一个新篇章。本文以刘德海先生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性为写作对象,介绍了琵琶与佛教,刘德海先生的宗教思想,以及浅显的分析了部分刘中海先生的宗教篇作品。

关键词:刘德海 宗教 琵琶

一、琵琶与佛教

在琵琶的发展历史中,共经历了三个高峰时期。

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在唐代。在唐朝中后期,琵琶的演奏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出现了拔子演奏的技法,其取代了以往的指甲演奏方法;在抱琵琶的方式上出现了横抱琵琶的方式,取代了以往竖报琵琶的方式。

琵琶在中国流行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在佛教的众多佛音中,大多数佛音都是用琵琶进行演奏的。这一点,在我国当今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中都有非常具体的体现。

琵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这一时期使用琵琶进行演奏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竖抱指弹法。在这一时期,琵琶摆脱了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的演奏方式,更加独立的成为了演奏的主力乐器。在清末时期,琵琶的艺术主要活跃于江南地区,并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派别。在江南地区,由于文化底蕴深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琵琶人才,是琵琶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

在琵琶的发展历史上,由于出版了琵琶谱和十三套琵琶新谱,为琵琶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又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得琵琶发展出现了第三个高峰期。

二、刘德海的宗教思想

(一)关于琵琶的传说

在我国的古代传说中,四大天王其中之一就有琵琶手。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佛教诞生之初,佛教的主要法器是佛珠,而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的法器变成了琵琶。相传在封神榜中,周武王在伐商的时候,各路神仙进行帮忙,其中不乏有琵琶神仙。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的护法变成了四大金刚,而在我国的寺庙周围,都可以发现一座手持琵琶的守卫者守卫着寺庙。在佛教中,琵琶代表的是音乐的集大成者,可以用音乐去感化世间的所有罪恶,由此也奠定了琵琶在音乐中的宗教地位。

(二)创意性解读琵琶

在刘先生著作的琵琶世界中,刘先生曾指出,在世间的千万种乐曲中,只有琵琶被当作佛教的用具供奉于寺庙之中,这是佛祖给琵琶的最高荣誉。纵观我国的历史,有关乐器的神话只有琵琶被奉为神器。

学习琵琶与为人处事具有相同的道理,要做到张弛有道,恰到好处,才能使听者身如其境,发自内心感受琵琶的声音。只有拥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演奏美妙的音乐。同时,弹奏出让人喜悦,使人放松的音乐都离不开“中和”一念,这与佛法中讲求内心的修炼是同样的道理。刘先生在讲授学习琵琶的第一课时,就强调了学习琵琶需要达到身心的和谐,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在现在的汉字“琵琶”结构中,主要由一个“比”字,一个“巴”字和四个“王”字组成。四个王字体现了琵琶作为一种神器存在于人间,而琵琶的艺术也遵循着神奇的教化,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刘先生在解释“王”字的时候,认为“王”字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的特性,这也代表着琵琶的创作需要有创新的精神,需要标新立异,不断适应时代赋予琵琶的要求。在刘先生的琵琶解释中,刘先生将琵琶的艺术与宗教的审美观念相结合,提炼出了琵琶艺术中的“和”,也诠释了佛教中的“和”。

三、刘德海先生琵琶弹奏的技巧

(一)点

在弹拨的乐器演奏中,“点”是弹拨乐器的神来之笔,而琵琶的点音多达几十种类型,由此琵琶也成为了乐曲之中点韵最为丰富的乐曲。出现这样的状况,还是由于琵琶主要是使用手指进行弹奏。在琵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朝的贞观年间就出现了使用手指进行弹奏琵琶的现象,打开了琵琶大发展的开端。

在琵琶的发展历史上,经过了众多的创新与创造,然后经刘先生的再度创新,使得琵琶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弹奏手法,例如右手的技法、单弹单挑的手指使用法,同时还出现了正弹与反弹相结合的弹奏方式;在对音色的弹奏使用中,出现了侧锋弹、提拉弹、反弹等弹法。在其中可以使用除小指以外的所有手指弹奏的方法,每个手指都出现了正、反弹两种弹法技巧,使得琵琶的“点”音出现了跨时代的发展。在这八种弹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无数种的组合弹法,例如扫拂、分解和弦等方式。这些方法方式充分丰富了当代琵琶艺术,也是刘先生将琵琶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大胆创新之作。

(二)线

线也能创造出优美的旋律,在音乐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在琵琶的线语言中,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轮指、摇指、滚奏。轮指又可以从轮速和技术形态上进行区分,轮速包含有快、中、慢、极慢四个等次;摇指可以从技术形态和触弦角度上进行划分,从技术形态上看,可以分为单指摇,双指摇等,从触弦的角度上看,可以分为侧锋摇、正反摇。滚奏是指将点连成线,弹奏出具有丰富内涵的音乐语言。刘先生指出,轮指是琵琶弹奏中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是弹拨乐器中造诣最为深远的。

(三)余音

在使用左手弹奏音乐时,常常会使用推拉带打的技巧,这些都为弹奏出优美的音乐增添了不少有效的因素,是音乐的润色剂,也使得余音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在琵琶的弹奏过程中,通过点与线的完美结合,使得琵琶产生区别于其他乐器的意境和音乐,能够体现多元化的音乐思想,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刘先生创作琵琶音乐的过程中,刘先生充分利用了琵琶抒情的特点,创作出了《宗教篇》等众多优秀的曲目。

四、刘德海宗教篇部分作品分析

在刘先生五十岁的时候,在学习《普庵咒》的过程中突发灵感,巧妙地将琵琶与宗教相结合,由此開始了刘先生的宗教琵琶音乐创作。刘先生的宗教音乐创作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作品,而是运用宗教的题材散发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并将其用琵琶的语言进行表达,创造一种庄严的神韵。

(一)《陈隋》曲目

从技术上看琵琶的宗教性,刘先生对于琵琶的余音造化很深,并重新定位了余音的审美观。在对余音的构想中,余音给人带来了微妙的想象,使人产生奇妙的遐想。例如在曲目《陈隋》中,在对于点的把握上就体现了宗教性。

在弹奏《陈隋》第28节到32节的时候,为了打造出炫丽的主音乐,通常使用左手在一弦三把上进行弹奏,而右手的大拇指抵住四弦,并且使用无名指弹奏仿木鱼音,这样就使得不同的节奏重叠在一起,出现了余音绕梁,动静结合的美感。

(二)《昭君出塞》曲目

在演奏《昭君出塞》的曲目中,追求的音乐效果是遥远且无限的效果。在弹奏此曲中,连与线的结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二弦上要求手指的力度适中,弹奏出的音色柔和,并且左手必须进行有韵律的弹奏,使得整个曲目得到升华。

(三)琵琶新谱

在琵琶新曲中,前人已经对《普庵咒》使用了佛语表达,其给人一種舒爽的感觉,在常态的演奏状态下,伴随着优美的声音人们很容易产生舒畅的心情,并由此带领人们进行丰富的遐想。这是先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这又使我们看到了在琵琶的创作中,完全可以添加宗教的因素,弹奏出更优美的琵琶之音。

(四)《滴水观音》

刘先生曾指出,他将使用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去诠释人文关怀。在琵琶的演奏中,强调的是以动制静,修养身心。在刘先生的眼中,中国的观音菩萨相当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是一个典型的母亲的形象,代表了温柔庄重的女性美。在《滴水观音》的演奏中,体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美感。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观音的形象豁然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在听了这首琵琶曲之后,犹如新生的婴儿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蕴育留长,意为深远。

在《滴水观音》的曲目演奏中,使用的是琵琶演奏的基本方法慢弹挑,同时也使用了新型的弹奏技巧轮里弦挑外弦。在这两种弹奏技巧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琵琶的艺术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第一,在曲目开头的时候,右手使用慢速弹挑的方式,使得琵琶可以发出诗意般的声音。刘先生如此创作,主要是为了使用最美的慢弹挑来演奏此曲,其对于弹奏的要求非常高。在这种弹奏模式下,营造出一种清心寡欲的氛围,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理念的极乐画面。

第二,在词曲的演奏中,刘先生创造性的使用了轮里挑外弦的弹奏方法。在弹奏的时候尽量控制弦音,以平稳的旋律作为整个弹奏的基础,同时保持大指挑外弦的余音,使弹奏中体现出滴水般的音乐,弹奏的效果孕育着生命往复,自强不息。而在大指的使用上,给人一种蜻蜓点水渐渐入镜湖的感觉。

第三,刘先生使用佛珠滚动式的音响效果。在使用无名指进行弹奏的过程中,产生使用其他手指反弹的类似效果。例如,在弹奏《琵琶行》的过程中,使用这种弹奏的方法可以展现诗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五)《白马驮经》

1.白马驮经的故事

白马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相传在汉明帝时期,我国著名学者蔡谙就前往西域取经,在回国的途中路遇此地,由此而建寺庙并取名白马寺。

2.乐曲分析

《白马驮经》取材于佛教的音乐,在本群的演奏中使用的是1=E的方式,在演奏的时候加入二元台的因素。在听觉的效果上,表达出博爱的感觉,为听众营造出四大皆空的感受。同时,在音乐的表达中添加二元台的因素,增加了严肃的氛围,同样也表达了人生多艰,呼吁人们寻找真正的自我价值。此举的成功之处在于刘先生在持续的弹奏中成功地引入了二元台的因素,是对佛音的创造性发展。

在全曲的开头之处,以慢速柔和的音调演奏,表现出一种平静的意境。在旋律的调配中,使用了中高音区的陈述方法,使得乐曲的表达更加丰富,同时也模仿了马儿身上的铃声,使得音乐带有丰富的人文气息。在乐曲的第20-25节出现了一连串的泛音,这种泛音可以使人们形象地感受到马儿在往前奔跑的马蹄音,从中可以使人们听到从容不迫的音乐,孕育着人们可以战胜困难并且稳步走向人生的光辉。

在《滴水观音》和《白马驮经》的运用之中,充分体现了余音的美妙,两首作品都在追求中和的意境,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可以触及到人们的内心,营造出让人叹为观止的音乐意境,令人赞叹不已。

参考文献:

[1]史仲文,胡晓林,张岱年,季羡林等编.中国全史宗教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编.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刘德海.每日必弹琵琶练习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宗教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