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2017-02-27 22:40王如平林轶虹
成才之路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王如平++林轶虹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端重要性。为此,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组织、师资、制度、资金“四到位”,才能形成教育工作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G711;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8-03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将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不仅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为新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厚实的精神根基。习近平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在新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2.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只有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身必须确立的成才目标。

3.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

当前,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充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以各种载体和有效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有机融入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领域,并渗透到各环节,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使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能真正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历史发展证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广大青少年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梦”的实现者,也是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因此,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广大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事业中去,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二、当前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开展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有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途径狭窄。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还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课堂,而课外、校外的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教育视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课堂学习,而缺乏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此外,多数学校也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载体,例如教育读本、专题网站、特色景观宣传标语等。

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受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往往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模式,照本宣科。重知识讲授、轻精神熏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以让学生真心喜欢传统文化,并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三是激励机制缺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传统文化在学生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太少。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践行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往往也是应付了事,缺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干劲。这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四是保障机制薄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师资、教材、设施、经费等条件。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有时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没有规范和优秀的教材,配套的教学设施缺失严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步维艰。

三、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和基本要求。根据当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必须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 坚持多措并举,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传统文化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校园网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平台,实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和形象化。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各课程的育人作用,引导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认真提炼发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有机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建设之中,并以不同形式、途径和载体表现出来。要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净化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也应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如举办书法展、国画展、茶艺表演、传统武术表演等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发挥社会实践的熏陶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一种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劳动体验和志愿服务等,使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认识自我、锻炼品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学校必须把实践环节统一纳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建立校内外相互融合、有机衔接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4)发挥校园网络的传播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为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樣化和便利化的特征,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在学生可触及的网络平台上,用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 坚持与时俱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要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成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电影、诵读经典、参观实践、角色表演、演讲、讨论会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志愿服务等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课成为青少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必修课。

3. 坚持引导示范,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要把各级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延伸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并建立和健全相关激励引导机制。一是要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榜样引领作用,对在传播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少年与教育工作者给予赞扬和奖赏,以此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积极传播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4. 坚持统筹协作,建立可靠有力的保障机制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就是要从组织、制度、师资和物质等方面入手,努力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1)组织保障到位。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往往势单力薄。特别是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明确形势任务,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联动机制的作用,密切沟通与配合,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形成教育工作合力。

(2)制度保障到位。制度建设管全局、管长期、管根本,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序开展并长效推进,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各项制度体系。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立足实际,瞄准长远,建立健全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完善各种运行机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真正深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心坎,落实到他们的具体行动中,并转化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3)师资保障到位。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富、善于育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要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也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收一些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4)物质保障到位。要积极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一是要建立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保证传统文化各项教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二是要注意结合自然与历史,建立具有人文含量和地方特色的各类活动场所或教育基地,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和阵地。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措并举,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组织、制度、师资、资金“四到位”,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才能提高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2014-04-01.

[3]邱伟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少年心灵[J].现代教学,2014(1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