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中的“后现代”景观

2017-02-27 22:52韩天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后现代儿童文学

韩天炜

摘 要 后现代之风吹拂了将近半个世纪,“颠覆传统、消解中心、要求平等、倡导宽容、呼唤和谐”,已经成为社会诸领域的共同行为准则。而在将后现代与儿童文学进行拼套之时,总是觉得后现代文学理论晦涩复杂的术语似乎与被传统意识界定为简单的、缺乏挑战性的儿童文学没有关系。而无论是读者反应理论,还是接受美学理论都指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作品文本本身其实并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含义,还没有学会成人固有的美学接受方式的儿童,反而是最“合格的读者”。本文结合韩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权正生的代表性作品,在后现代领域加以全新解读。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后现代 权正生

1对后现代的理解

依众家之言,所谓的“后现代”,通常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指归,以强调内在关系、崇尚内在和谐,倡导创造性和差异性为重心;以“多元、理解、包容、平等、消解正统、差异性、无中心”为基本特征。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上,后现代并非要否定理性和人的存在,而是想要努力破除掉人们对所谓理念的绝对性信仰。此种绝对性信仰,就是对差异性,对边缘性的一种排斥,就是一元否定多元,就是权威压制平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从哲学层面上,完全打破了传统价值观——“一元论和理性至上论”。“后现代”争取到了差异性与多元性的合法地位,还为人类重塑了全新的价值观,崭新的生存理念。从此,人类个体获得了完全的主体性尊重和人性化体现,人们也可以普遍认同那些非理性的存在。我们这些独立的主体,可以真正开始摆脱权威的压制,摆脱正统的束缚,可以真正开始平等对话、和谐共在。颠覆传统、消解中心、要求平等、倡导宽容、呼唤和谐,已经成为社会诸领域的共同行为准则。

2后现代与儿童文学

在将后现代与儿童文学进行拼套之时,常规的声音是:后现代文学理论晦涩复杂的术语似乎表明这一理论跟被传统意识界定为简单的、缺乏挑战性的儿童文学没有关系。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应该具备起码的实用性或者教育性,这种大众化期盼让儿童文学这种样式的实验性与审美性边缘化了,儿童文学自然而然地被归入进流行文化。由此看来,我们并不能妄言儿童文学与后现代扯不上半点关系,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偏见与假设,将儿童文学文本后现代性的可能性直接抹杀在了摇篮里。

E.M.Foster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读者在文本中应该有很大的潜力,读者会对作者说这样的话:“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改头换面,但是我们非进去不可。”而韦恩·布斯在他的《小说的修辞》一书中也指出,有效的阅读,就是对读者要求“把自己交给书本”。

读者反应理论和接受理论方面,则更是发起了挑战作者,做一名“不屈服读者”的阅读方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虽然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一个已完成的含意结构,但其中所谓的含意,其实是读者个人的“产品”或“创造”,作品文本本身其实并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含义,因此也就没有所谓唯一的、正确的阅读。之所以对作品会产生某种一致性意见,那是因为特定条件的某些读者们聚在了一起罢了。

接受美学中也阐述到,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學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通过作品,作者与读者建立起的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会产生读者对其的期待水平。读者的期待会逐渐建立起一个个的参照条,依此,读者的经验与作者的经验相互交融在一起。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1)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2)修正自己的成见。

这些理论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便解放了以往大众眼中儿童是“不合格” 读者的偏见。英国儿童作家兼评论家艾登·钱博斯认为,已经被“社会化”了的成人读者,你们已经接受了一套既定的阅读准则,已经懂得怎样放下己见,大众化地接受文本。然而,作为前社会化的人之儿童,还没有学会,或者说,至少还没有完全学会这种接受方式,作为“成人之父”的儿童,他们还不明晰文本发出的邀请,因此也就不会轻易调整自己的观点。所以艾登·钱博斯认为,儿童是更加合格的后现代读者,他(她)们是不屈服的读者。对于文本,儿童更期待它们来积极地适应自己,期望作者来发现自己,甚至同自己商量作品的意义。

因此,乘着后现代风潮,儿童文学开始打破传统的文学叙事模式,逐渐承认儿童是合格的解构主义读者,儿童文学文本变成了无数种可能性的表达形式,它连接高雅与低俗,它挑战一切的绝对性与权威性。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世故的成人作者”与“纯洁的、被动的儿童”之间,一直所存在的不平等权利关系,以及故事是“传播真理的智库”的这种令人沉重的假设和期望,都慢慢变成后现代时代的突破口。

3作品辨析

本文选取韩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权正生的处女作——《小狗便便》,配合后现代理论予以新鲜解读。

权正生(1937-2007),韩国人,1937年出生于日本,1946年回到韩国。1969年以童话《小狗便便》荣获月刊杂志《基督教教育》第一届儿童文学奖,从此开始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活动。此后,他用率真的文字描写了世间渺小者温暖的爱情和坎坷历史中的生活。他的作品不仅孩子们爱读,也得到了父母们的喜爱。 他创作的童话作品集有《小狗便便》、《苹果园的月亮》、《老天爷的眼泪》,少年小说《粉团儿姐姐》、《斑点儿脸》等,诗集《母亲生活的国家》,散文集《如泥球般打滚儿》。

在《小狗便便》这部中篇童话故事中讲述的主人公,是任谁也不会多看一眼的一坨小狗便便,它过着处处遭受鄙夷的生活,虽然有泥土和枯叶的短暂相伴,但是依然没有发挥自身价值的希望,天空中闪烁的繁星是小狗便便向往的榜样。最后,在与蒲公英嫩芽的相遇中,小狗便便终于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完成了自我的实现,化身肥料融化在泥土里,帮助嫩芽开出了宛如繁星般闪烁的花朵。

3.1生存的荒谬

面对动荡不安的现代社会,文人学者都开始了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加缪指出了人生之荒谬,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主题之一。他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写到,“ 一个哪怕可以用既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就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称为无所依托的流浪者,而丧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

荒谬是人类绝望的生存状态,源自于人类渴望在一个无理性的世界寻找意义和秩序的矛盾,表现为人在生活中的疏离、陌化、无能为力和幻灭,感到周遭一切都空虚、冷漠、无法理解。然而,揭示出荒谬并非其最终目的,在荒谬的世界中,“死亡是唯一的现实”,认识到生存之荒谬,是人从麻木生活中觉醒的开端,认识到荒谬,也就意味着认识到自身在這个无序无理性世界中的生存状态,认识到到荒谬的人,才能收获荒谬产出的果实——反叛、自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样人类才会脱离无序的世界,建立新的秩序,找到生存的意义。

在这篇童话里,小狗便便分别被小鸟、泥土和母鸡妈妈嫌弃。在它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它最先被树上的小鸟发现、啄食,结果被小鸟定义为——“是小狗便便,真恶心。”而后,小狗便便又遭到了泥土的嘲笑——“你可不是随便一种大便,你是小狗便便,我敢说,是大便里最糟糕的一种”。当母鸡妈妈仔细审视过小狗便便后,也得出一样的结论——“怎么看都是一坨粪渣啦!我们不需要你,你还不够格让我的孩子们吃。”恶心的、最糟糕的粪渣是小狗便便获得的对自己的第一种认知,伴随而来的是遭人嫌弃和嘲笑,它似乎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小狗便便不禁慨叹到“我真怀疑上帝为什么要造我!”这种荒谬的感觉让世界的意义和秩序不复存在,人生显得空虚和混乱。然而,“荒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荒谬让我们展开自己的生命之旅,让我们真正觉醒,去努力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找到生活的热情。

3.2对乌托邦的追求

现代人所面对的荒谬又是缘何而来呢? 对现代人而言,随着“上帝之死”,源自“逻各斯”的真理秩序似乎消失不见,面对这样的荒谬无序,现代人要寻求慰藉,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这里的“乌托邦”不是完美的理想国,而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内心的精神家园,极富个人特征,往往是一个偏远的国家或者只是遥远的山村,其目的是在空虚荒谬的世界中寻找精神价值。

在受到各种打击后,一个晴朗的夜晚,小狗便便仰望星空,慨叹到——“好漂亮的小星星,我要如何才能像你一样……无论刮风下雨,到了第二天它们依旧会在高悬的天空上继续闪烁……你们是永不会消亡的星火”。在此时此刻,在小狗便便的心里,一颗星星的种子生根发芽。漫天繁星,就是小狗便便所寻求的乌托邦。星光代表永恒,是永生的象征;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指引着大地生灵方向,在黑夜中给予光明的希望。在这片乌托邦里,小狗便便希求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寻求到真正的救赎之路。

4结论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世故的成人作者”与“纯洁的、被动的儿童”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真正将小读者视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以涵养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自由精神、完整人格为终极目标,突破“故事是传播真理的智库”这种沉重的假设和期望,将一切的可能性还原给儿童,让这些“合格的读者们”充分发挥自我的“不屈服”!

参考文献

[1] Aidan Chambers.Book talk:Occasional Writing on Literature and Children[M].London:The Bodley Head,1985:38.

[2] Peter Brooker.Modernism/Postmodernism[M].London:Longman,1992:2.

[3]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46.

[4] Aidan Chambers.“The reader in the book”,Book talk:Occasional Writing on Literature and Children[M].London:The Bodley Head,1985:43.

[5] Roland Barthes.The Pleasure of the Text[M].London:Jonathan Cape,1975:27.

[6] Peter Hunt.Criticism Theory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M].Blackwell: Oxford,1996:83.

[7] Peter Brooker.Modernism/Postmodernism[M].London:Longman,1992:5.

猜你喜欢
后现代儿童文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