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2017-02-27 00:18储节旺张静
现代情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创新保障措施

储节旺+张静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为企业从知识协同方向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对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研究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运行保障措施。[结果/结论]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通过分析内外部知识资源,根据创新目标构建知识协同群并使知识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最佳的交互、关联、碰撞、共享与整合,以便激发协同效力,从而提升协同个体与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受创新开放度、知识需求发现、知识供给时间、知识匹配度与知识共享程度等的影响。为了保障知识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知识协同需要先进的协同系统、科学合理的协同制度与人员作用支撑。

〔关键词〕企业;知识协同;开放式创新;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保障措施;知识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5

〔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25-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open innovation provided reference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aspect of knowledgecollaboration.[Method/process]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enterprise opening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operation insuranc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xisting literature.[Result/conclusion]In the open innovation,knowledge collaborationanalys was not only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resources but also the goal of innovation to build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groups which made knowledge resources in time and space to achieve the best interaction,relevance,collision,sharing,and integr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enhance the abilityof innovation for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Therefore,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innovation openness degree,the knowledge demand discovery,the knowledge supply time,the knowledge matching degree and the knowledge sharing degree and so on.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work,it required advanced,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llaboration systems and personnel.

〔Key words〕enterprise;knowledge collaboration;open innovation;mechanism of action;influence factor;safeguard measure;knowledge 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强盛之基,是民族的进步之魂,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是我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2015)报告显示,在报告涉及的141个国家中,我国内地以47.47分位列榜单第29名,虽然在中高收入国家中名列榜首,但是与瑞士、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还急需提高。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从创新”口号的提出以及我国R&D占GDP比例的逐年攀升(根据对科技统计资料整理发现,我国全社会研究投入(R&D)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9%一路飙升到2014年2.1%)都说明创新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政府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然而在现今时代,顾客、市场以及竞争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及服务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型竞争者的不断涌现以及客户需求的多变性等都使得以往过度依赖内部研发的封闭式创新不再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于是,一些勇于尝试的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创新模式,他们打开企业大门与外部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合作,开展“开放式创新”,借助“外脑”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获得竞争优势。“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OI)”最初是由Henry 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他在《开放式创新:从技术获取和创造价值的新规律》一书中,将其定义为“企业对流入或流出的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利用,以便加快在市场上的創新速度,并且应将企业的内部知识流入新市场”[1]。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收益以及更强的竞争力[2]。通过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根据创新阶段需求与用户、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和网络创新社群等进行合作,以获取更经济可行的新产品构思或产品技术[3]。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有密切的关系[4],无论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部知识流入)或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流出)均可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5]。

自2005年以来,开放式创新很快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与认可,各个企业也都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如华为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9个研究中心,以便获取来自全世界的智慧,又如美的、海尔等公司也都分别构建了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以便通过互联网快速地获取外部创意,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开放式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也还都处于尝试阶段,开放式创新绩效急需提高[6]。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知识协同作为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通过实现不同组织或个体间知识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激发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绩效。因此研究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为企业在开放式模式下从知识协同的角度去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1开放式创新与知识协同

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教授于1961年从希腊文中引入,认为协同是一个复杂系统中各个系统间在运行过程中的协同与合作,并在1979发表《协同学导论》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子系统间存着相互合作与影响的关系,标志着“协同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知识协同源于协同商务,学者们公认的最初提出知识协同概念的是《Knowledge Management》的杂志主编Kadenzing,他认为知识协同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为了商业绩效最大化,企业应突破公司围墙,与社区、客户、供应商等建立动态的知识联系。Anklam则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并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第三阶段[7]。Leijen认为知识协同是多主体间的知识需求能被及时的满足,并且通过整合主体间的知识途径,使单个主体的知识缺口得到满足,实现解决知识问题的目的[8]。我国较最对知识协同进行详细论述的是陈昆玉,他在2002年发表的《论企业知识协同》中将知识协同定义为企业通过对其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知识学习、知识利用和知识創新整体能力大于部分组合的能力[9]。倪颖杰等(2003)认为知识协同就是利用有利于知识协同的组织模式,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团队知识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10]。佟泽华作为国内研究知识协同概念的代表人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协同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资源,使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通过知识主体间或并行或串行地开展协同工作,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即空间,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对象并实现知识创新的“双向”或“多向”(也包含“单向”)的多维的动态过程[11]。

在知识协同流程方面,李丹(2009)从知识生命周期认为知识协同一般经过协同酝酿、协同形成、协同运行、协同终止4个阶段[12]。曾德明等(2010)认为知识协同的过程是由知识获取、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新3个部分组成[13]。冯博等(2012)则认为知识协同可分为知识分析、发掘、重构、整合与创新5个过程[14]。王馨(2014)认为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跨学科团队通过知识表述、知识解释、知识涌现和知识建构4个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协同创造[15]。李全喜等(2015)从企业供应链的角度,认为企业知识协同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6个阶段[16]。在知识协同的方式方面,R.Swarnkar等(2012)认为在社会化网络时代的今天,各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便利地对知识进行交互、共享与应用等,实现知识协同[17]。张钊(2011)则认为提高企业的知识协同绩效,企业应构建知识协同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知识协同系统来提高组织沟通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碰撞激发能力、消除冲突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知识协同效力[18]。董媛媛等(2014)通过研究R&D联盟知识协同,认为知识协同系统应由知识协同主体系统、知识协同特征系统和知识协同环境系统3个部分组成[19]。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观点发现:①知识协同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协同效力来提高知识创新能力。②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然。③知识协同具有一定的流程。④知识协同需要借助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因此,笔者以开放式创新为背景,认为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是指企业为了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去提升创新绩效,根据一定的流程,借助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建设合适的知识协同系统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协同,以便激发协同效力,实现通过知识协同效力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目标。

2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

知识协同的目标是通过协同效力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根据创新流程进展的不同需求,不断地吸收外部知识资源与内部知识进行碰撞、共享、关联、整合与交互等流程,实现内外部知识流的高效运转,激发协同效力,使,知识在隐性与显性之间不断的转换与螺旋上升,并且不断促进企业的知识吸收、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而加速知识创新的速度,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如图1所示:

2.1获取外部知识资源

企业所拥有知识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20]。知识协同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上,获取知识资源是知识协同的前提,知识资源的匹配程度影响着协同效力的发挥。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更强调外部创意的重要性,企业通过不断的获得外部创意来填补内部创意的不足[21]。创新具有一定的流程,不同创新阶段对知识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创新流程不断与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协同,在开放式环境下,企业一般更趋向于与用户、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和网络创新社群等进行知识协同[3]。用户作为产品的使用者,与其进行协同将使产品开发更贴合实际,更符合市场需求,与供应商进行协同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内部专有创新资源,而与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知识协同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前沿技术[22]。

发现知识需求是获取知识资源与实现知识协同的前提。知识需求可分为隐性知识需求与显性知识需求。显性知识需求主要指需求主体可以较明确表达自己所需知识的所属学科、获取途径与方式等;隐性知识需求是指需求主体虽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知识需求,但其知识点已达到突破临界值,若给予相关知识,其知识创新速度会立马提升,或虽然意识到自身的知识需要突破,但对于从何方向突破以及所需知识的所属学科、获取途径等无法清楚表达。外部知识资源获取的方式一般有购买专利、参与或投资研究项目、建设研究联盟、成立合资公司等[23]。

2.2实现内外知识协同

当外部知识流入并与内部知识需求相互吻合时,即开始了知识协同,在知识协同的过程中,知识通过交互、关联、转移、整合、共享、碰撞等活动,使知识流在企业内外部高效运转,知识在隐性与显性之间不断的转换与螺旋上升,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实现整体效应是知识协同的目标,开放模式下的知识协同是一个根据创新阶段而不断变化动态协同,在协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创新目标、创新流程及创新进展等将知识创新需求分解成为一个个阶段需求,并且需求根据企业内外部各主体或团体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特长等进行知识创新能力评估,然后根据阶段需求及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将知识互补的各主体组合成一个知识协同群,以便协同群内各主体间的知识进行转移、共享、更新等活动,通过协同群内各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来激发整体效应,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完成知识协同目标。

2.3提升知识创新绩效

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是知识协同的最终目标,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通过将内外部的知识主体进行组合,以使具有互补性的各个知识主体可以便利的进行知识的交流、互动、关联、碰撞、整合、共享等,当知识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时,知识在显性与隐性之间不断的螺旋上升,各主体间知识吸收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供,从而激发整体间的协同效应,实现知识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或个体对于输入知识的阐释和理解能力,企业或个体对于外部输入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加速度其知识流的运转,从而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在知识协同时,由于协同群内具有相同的创新目标而致使主体间的知识活跃度增加,当知识活跃度上升时,更有利于主体间知识的吸收能力。

而知识应用能力,一是指将新吸收的知识与自身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二是指企业或个体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将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使企业或个体拥有较强的联想能力,使得在创新中更容易发现潜在的知识需求,激发更多的创意发现。并且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中,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使企业或个体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从而增加企业知识资本。在知识协同的过程中,异质性知识的循环互动使得各知识主体的知识层面由易至难逐渐扩展,在知识扩展的过程中,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知识也在逐渐地融入,避免了知识断层的出现。由于知识协同根据知识需求主体的不同而传递知识,使得知识主体的专业知识更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占优势。

3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协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异质性知识经过共享、关联、碰撞、转移、整合等环节,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知识管理是知识协同的基础,知识协同通过知识管理,将具有互补性的各个知识主体进行组合,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知识在协同群内进行有序的转移、共享与传递等,以便最大限度的激发知识创新量。知识协同强调协同效应,开放式环境下的知识协同主要受企业开放度、知识主体组合、知识需求发现、知识供给时间、知识匹配度、知识传播程度等因素影响。

3.1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影响

企业创新开放度是指为了提高创新绩效,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就是企业融入与依赖外部资源的程度[24]。企业的开放程度与外部资源的流入及内部资源的流出呈正相关,即开放程度越高,外部资源的流入量与内部资源的流出量越高。虽然外部的异质资源对于开阔内部创新思维具有强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开放也会致使内部创新人员的思维或漂浮不定,或偏离目标,从而导致创新绩效低下,并且过度开放会使内部资源大量外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技术泄露的隐患。如陈钰芬等[2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开放程度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的曲线相关关系,即企业的开放程度上升,创新绩效上升,但当开放程度超过某一点持续上升时,创新绩效却开始下降。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外部知识资源受到重视,当内部知识无法满足创新需求时,企业需要打开知识大门,与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协同,在协同的过程中,外部知识资源的流入量决定了知識协同的速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创新绩效,当外部知识流入量过低时,由于异质性知识过少,致使创新人员思维受限,无法激发协同效应。但是当外部知识流入量过高时,由于异质性知识过多,会使创新人员犹豫不决,也会导致创新质量与速度下降。因此,企业创新开放度决定知识协同的质量与速度,从而决定知识创新的质量与速度。

3.2知识需求发现的影响

知识需求发现是知识协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知识需求发现的深度、宽度及速度决定知识协同的质量与速度,从而决定着知识创新的绩效。通过发现知识需求,才能明确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向,通过知识需求发现,才能及时地将合适的知识传递给合适的人,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绩效。与显性知识需求发现相比,隐性知识需求发现更为困难,企业应对内部创新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掌握,并找出创新人员与创新目标的知识距离,根据知识距离,借助知识协同系统,渐进式的对创新人员提供知识需求。

3.3知识匹配度的影响

实现1+1>2的整体效应是企业开展知识协同的目的,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需要根据知识创新目标对内外部知识主体进行组合,各主体间知识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知识协同的质量。协同群内各主体间知识的相互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知识在各主体间流动,从而激发创新人员的知识创新热情与绩效。为了提高各主体间知识的匹配度,知识协同群的建立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与企业创新目标相匹配。实现创新目标是企业开展知识协同的目的,创新目标引领着创新人员前进的方向,偏离总目标的创新即使再出色,对于企业来讲也是无用功。②与知识创新者的知识结构相匹配。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存量、知识体系、知识创新能力等。只有对知识主体的知识结构进行系统的了解,才能对知识主体进行组合,才使各主体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激发协同效应。③与创新人员的创新进度相匹配。知识创新是渐进积累式的创新,不同阶段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同,根据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进行知识传递,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吸收力。

3.4知识共享程度的影响

在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通过将内外部知识进行交互、关联、碰撞、共享等实现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协同的保证,通过相互的知识共享,异质性知识才能流动起来,才能使创新者的知识在显性与隐性间螺旋上升,实现创新突破。知识共享程度高时,知识才能被创新人员相互吸收与更新,才能带动整个知识流运转,产生协同效力。当知识共享程度低时,创新者由于视野受限而无法对知识进行快速更新,致使知识流运转越来越缓慢,协同效力低下。因此知识共享程度的高低决定者知识协同效力的大小,从而决定着创新绩效的质量与速度。

4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运行保障措施

知识协同的最大意义在于“协同”。协同不是各种知识的拼凑,而是众多异质性知识围绕同一目标的深度融合。在开放创新中,知识协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它根据各阶段各环节等的不同需求,动态地选择的与内外部不同的组织、部门与个体进行知识协同。由于创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使得对于外部知识需求越来越大,知识协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保障开放式创新中知识协同的“协同效力”,知识协同需要先进的协同系统作为桥梁、需要科学合理的协同制度与人员作用运行保障,如图2所示。

4.1知识协同系统的构建

在开放式创新中,参与协同的知识来源于不同的组织与个体,这些组织与个体一般归属于不同的地域与国家,知识协同系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参与协同的知识收纳于知识协同系统中,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及时地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等,当有知识创新需求出现时,系统可以根据协同目标自动建设协同群,并及时地将知识传递或共享于所需的群体与个体,因此知识协同系统是知识协同工作开展的桥梁。为了实现协同效力,知识协同系统应:①知识协同系统应集多种协同方式于一体,如视频工作室、语音工作室、数字聊天工作室等,以便满足各类知识协同工作的开展。②知识协同系统应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知识协同过程中的各种痕迹及知识存储将被挖掘、关联、分析与推送等,以便及时地发现并满足各种显性或隐性知识需求,如在语音工作室进行知识协同时,当参与者提出带有疑问或询问的问题或概念等时(如:什么是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系统应可以及时的给予捕捉,并通过搜索系统存储或网络,实时的对知识进行推送,以便保证知识协同参与者的每个知识需求都被及时的满足。③知识协同系统应具有语音或视频转换功能。通过语音或视频转换功能及时将协同工作中以语音或视频出现的知识转换为文字存储,以便知识的积累、关联、分析与预测等。④知识协同系统应具有多语言支持与转换功能、与其它系统相兼容等功能。

4.2知识协同制度的制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寸步难行。制度作为一个企业有序运转的保障,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一般由两个或以上的组织或个体组成,不同组织或个体所具有的组织文化、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不同,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知识协同制度是保障知识协同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知识协同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参与知识协同的途径、方式、流程等。制定知识协同制度,首先应对参与知识协同的组织或个体的工作习惯、方式等进行调查。其次,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制定认同程度较高且有助于推进协同效力的政策制度。然后,根据知识协同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对制度进行调整合,以便制度更加完善。

4.3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的设立

管理人员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引领者、监督者与维护者,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防止或降低偏差的产生。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工作中,外部知识的选择与联系、协同工作开展计划的制定、协同过程的监督、协同系统的维护、协同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协同管理人员。因此设立知识协同管理人员是保障知识协同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的设立应依据知识协同的规模而定,协同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灵活的问题处理能力等。为了保证协同效力,应对协同管理人员的管理结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

5结语

作为知识管理高级阶段的知识协同,要求知识资源在运转的過程中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效协同,通过激发协同效力来提升知识创新的质量与速度。在开放式环境中,知识协同通过构建协同群将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源进行组合,使知识在协同群内通过碰撞、整合、关联、共享等环节,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以便激发知识协同效力,当协同效力提升时,知识协同参与者的知识吸收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绩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内外部知识资源的流动特性,使得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受到企业的开放度、知识需求发现程度、知识供给时间、知识匹配度、知识共享程度等因素影响。为了确保知识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应构建相宜的知识协同系统、制定合理的知识协同制度与设立恰当的知识协同管理人员。然而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协同是一个复杂过程,探索创新各阶段知识协同的作用力度、研究知识协同方式对知识协同效力的影响等问题是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明星.中国开放式创新的路径突围[J].中关村,2011,(11):60-63.

[3]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71-82.

[4]陈衍泰,何流,司春林.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来自江浙沪闽四地的数据实证[J].科学学研究,2007,(3):567-572.

[5]张振刚,陈志明,李云健.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2015,(3):49-56.

[6]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7]ANKLAM P.Knowledge management:The collaboration thread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6):8-11.

[8]Leijen H V,Baets W R J.A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reengineering knowledge-intensive processes[C].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3),Hawaii,USA,2002.

[9]陳昆玉,陈昆琼.论企业知识协同[J].情报科学,2002,(9):986-989.

[10]倪颖杰,许建新,桓永兴,等.敏捷制造企业工艺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协同[J].航空制造技术,2003,(1):56-58.

[11]佟泽华.知识协同的内涵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1-15.

[12]李丹.企业群知识协同要素及过程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4:76-79.

[13]曾德明,文小科,陈强.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77-81.

[14]冯博,樊治平.基于协同效应的知识创新团队伙伴选择方法[J].管理学报,2012,(2):258-261.

[15]王馨.跨学科团队协同知识创造中的知识类型和互动过程研究——来自重大科技工程创新团队的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3):20-26.

[16]李全喜,张鹏,王楠.供应链企业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15,(7):150-154.

[17]R.Swarnkar,A K.Choudhary,J A.Harding:A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on moderator services to support knowledge based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2,(23):2003-2023.

[18]张钊.虚拟团队知识协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9]董媛媛,刘那,王丽丽.基于协同观构建R&;D联盟知识协同系统及系统动态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4):52-58.

[20]彭伟,符正平,李铭.网络位置、知识获取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2):98-103.

[21]Alberto Di Minin,Federico Frattini,Andrea Piccaluga.Fiat:Open Innovation in a Downturn(1993-2003)[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3):132-159.

[22]李随成,姜银浩.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53-58.

[23]杨武,申长江.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企业实践[J].管理现代化,2005,(5):4-6.

[24]游达明,孙洁.企业开放式集成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22):179-181.

[25]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419-426.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知识创新保障措施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