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情行为疗法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2017-02-28 23:13陈婵娟游琪华
医学信息 2017年1期

陈婵娟+游琪华

摘要:目的 观察理情行为疗法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为护士提高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方法 将社区73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6),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理情行为疗法,考察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在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总体上差异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在提高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作用上,理情行为疗法优于对照组,理情行为疗法可应用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提高上。

关键词:理情行为疗法;永久性结肠造口;心理安全感

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从20世纪60年底的10.0/10万,发展到目前的36.1/10万,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必须手段。据统计,我国现累计超过100万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并且以约10万例/年的速度递增[2]。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可能出现在其躯体、心理上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测和感知,以及个体应对处理时的确定控制感[3],安全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出现让患者身体形象、排泄生理及个人卫生等发生改变,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4]。

理情行为疗法(REBT)在国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5],能提高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等[6],但在国内尚未见到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影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理情行为疗法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响,现報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6月某社区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行永久性结肠造口≥3个月者;②年龄≥18岁者;③小学及以上学历程度;④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排除标准:①肿瘤复发或转移者;②有其他严重疾病者(直肠癌引起的除外);③有神经精神疾病史者。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74例,按照患者进入社区门诊的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1例患者因为特殊原因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37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年龄37~63岁,平均(49.85±9.37)岁;性别:男24例,女1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学及以上2例;家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者19例,5~10万10例,10万及以上者8例;造口分期:Ⅱ期19例,Ⅲ期18例;付费方式:医保16例,农合17例,其它4例。观察组年龄38~65岁,平均(50.27±9.89)岁;性别:男22例,女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学及以上3例;家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者18例,5~10万9例,10万及以上者9例;造口分期:Ⅱ期18例,Ⅲ期18例;付费方式:医保17例,农合16例,其它3例。两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造口分期和付费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社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理情行为疗法。干预人员由研究者和经统一培训后的护理人员组成,理情行为疗法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的第2 d开始进行,共进行5次训练,40~90 min/次,时间为下午,训练完毕后患者晚上再温习、巩固一次,干预人员及时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干预人员以中性的态度帮助填写量表有困难的患者。发放量表前向患者阐明调查的目的、意义、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理情行为疗法的主要、核心理论是ABC理论(见图1),是Ellis关于非理性信念导致个体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理论。

研究者依托Ellis的ABC理论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身心特点编写训练材料,干预过程中应用多种方法(例如情感交流法、讲授法、临床同类案例法、认知和行为矫正法和测验法)来提高观察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参与率和卷入率。见表1。

1.2.2研究指标 应用丛中[7]等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来评估患者的心理安全感。该量表包括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2个因子16个条目。每个条目答案选项设置为"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量表总分越高,显示被测人群主体心理安全感程度越好。本次研究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827-0.856。

1.3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并进行检查与分析。对计量资料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统计描述应用(x±s),计量资料(资料呈正态性)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干预前心理安全感程度比较 见表2。

2.2两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干预后心理安全感程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干预前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安全感程度较低(均未超过34/16≈2.13<中间值3),可能与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及相关因素忧虑有关。术后,患者的排便方式由肛门转移到腹部,肛门被切除、腹部造口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负担,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和悲观等消极情绪;身体形象的改变,永久性携带造口袋,使患者容易丧失自尊,使患者产生担忧社会、家人是否接受和理解等心理反应[8]。这些均能导致患者心理安全感程度较低。

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总体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理情行为疗法对改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心理安全感有着积极的作用。Jackson等[9]认为REBT治疗心理疾病疗效较好,Szentagotai等[10]研究认为,REBT治疗严重抑郁障碍疗效显著,和药物治疗抑郁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存在自我毁损、低挫折耐受力、认为排便方式改变对自我糟糕至极[11]等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是产生消极情绪的根源。患者存在消极情绪,认为"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感"、"担心造口会散发异味或造口袋可能会随时发生渗漏"等,担心家人和社会上部分人群的异样目光等,这些消极观念持续存在,从而引起患者较低的心理安全感。

本研究通过确认患者的非理想信念,通过驳斥非理想信念,使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步发展理性信念,使非理性信念弱化或消退,从思想根源上治疗其心理障碍,从而使其心理安全感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松雪,刘国杰,刘虹泽,等.永久性結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3):24-26.

[2]罗宝嘉,覃惠英,郑美春.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138-142.

[3]张燕,解蕴慧,王泸.组织公平感与员工工作行为: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1):180-186.

[4]李可,杨艳.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焦虑状况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1):67-72.

[5]何俊利,屈云,杜晓霞,等.理情行为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76-378.

[6]朱屹,陶洪娣,赵莉敏,等.理情行为疗法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1):2883-2884.

[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99-200.

[8]董晓玲.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D].济南:山东大学,2015:7-9.

[9]Jackson C J,lzadikah Z,Oei T P. Mechanisms underlying REBT inmood disordered patients: predicting depression from the hybrid model of learning[J].J Affect Disord,2012,139(1):30-39.

[10]Szentagotai A, David D, Lupu V,et al.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 therapy versus pharmac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echanisms of change analysis[J].Psychotherapy(Chic),2008,45(4):523-538.

[11]江云琴,陈伟红,楼瑞英.述情障碍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残障接受度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146-149.

编辑/周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