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科研新模式,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02-28 09:21铁瑞
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铁瑞

[摘要]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河北省高校发展现状,分析京津可利用资源,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河北省高校的科研新模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承接北京高校外迁资源;二是建立产学研联盟;三是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四是区域共享国家级平台资源;五是打造多层次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六是纳入共建,争取政策支持。

[关键词]科研模式;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22-05

0 引言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临渤海、依太行、靠燕山。但是从版图上看,河北省“缺心、缺肺”,心为北京、肺为天津。长期以来河北省以肉体之躯为北京和天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资源和人力的支持,当北京腹地长得肥硕之后,呼吸困难、体重超标,严重制约其发展,于是就有了减肥健身之举,也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个重大战略和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目的是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同时促进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协同发展,减少两极分化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从而打造新的增长极,可谓是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

“一带一路”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具体化了三区的功能定位。从整个发展环节和定位来看,河北省作为轴向辐射区和节点涵盖区,无疑是接受核心区带动和提升的绝佳机会。河北省将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为了疏解北京人口压力过大的现状,北京从最初的采取以业控人的方法,疏解“低端就业者”,将批发业等产业转移,到现在的疏解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加快人员的疏解,促进人口的大批量转移。可见转移人口是疏解北京压力的首要出发点,那么造成人口高度聚集的核心原因,除了产业聚集外,教育资源聚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疏解一部分教育、医疗和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可以有效减少北京的人口压力,而承接这部分功能,充分利用区域协同优势则成了河北省全面提升内涵建设的重大机遇。

1 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

河北省素有“高教弱省”的教育贫困地的帽子,与北京和天津比,教育资源非常落后,从而导致了同为华北之地、一线之隔,高考分数线却有天壤之别。没有好的高等学校,河北省留不住考生、留不住毕业生更留不住高级人才资源,从而制约了全省的科技发展,科技不创新又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和轉型升级,导致了恶性循环。而由于北京和天津拥有好的教育环境、名牌的高等院校和就业基础,从而导致了人员的过度聚集、造成城市发展压力巨大。所以说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人才的流动和聚集。

截至2015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本科院校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中数据可见,河北可谓是地广人稀,本科院校41所,其中985、211和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几乎为零,目前河北省仅有1所211大学,位于天津市的河北工业大学,其余包括省属院校31所,公安部、司法部、中国地震局、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和中国人行总行所属院校各1所,河北省教育厅厅属院校4所。按照类别分类,语言类、体育类、农林类各1所,政法类、艺术类各2所,财经类、医科类各3所,综合类6所,师范类10所,理工类12所。教育资源没有国家队的站位和话语权,仅限定在地方环境中成长,终究是低起点、低站位地艰难发展。

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协调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科技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以院士为首的前沿型科研智囊团队的牵引、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融智、国家级科研平台、创新基地和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的支撑等。“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最大优势便是“融合”,融合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成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3~2014年,共有38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成为“2011计划”建设体。其中,北京市高校牵头组建的有8家,天津市高校牵头组建的有2家,而河北省高校牵头组建的和参与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无一进入国家级队列,这对河北省高校乃至河北省的科技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缺憾。从国家级科研平台看,目前我国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93个,其中北京市近100个、天津市5个,河北省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359个,其中北京市67个、天津市10个、河北省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基地,聚集和培养着优秀的科学家;另一个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的科研开发实体,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北京和天津拥有如此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庞大的科研队伍,其创新能力不可小觑。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都是河北省高效发展欠缺的平台资源。

2 改革科研模式,实现协同发展

2.1 承接北京高校外迁资源

北京定位中涵盖“科技创新中心”,而创新的源泉多半来源于经过多年沉淀的名牌高校和资深的科研院所,所以其主体和根基是不可动摇的。河北省的承接功能在于承接北京部分可转移的资源和利用河北自身独特资源与北京优势资源结合,以达到合作共赢。那么如何进行承接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承接实体外迁资源。校办企业和产业研发基地与高校的根本职能相比,受到学校体质和机制制约较小、相对独立,其设置和组建相对灵活。校办企业或产业研发基地迁出北京会带出一批就业岗位,同时也将高校的一部分智力资源转移到河北。对于北京来讲实现了批量人员的转移,对于企业和基地来讲河北省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地方高校来讲搭建了一个与北京一流高校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对于河北省来讲可以利用企业和基地的研发能力为地方的发展服务。共建大学新区,在河北省地方高校密集区,根据学科特点,建立高度相关或相同学科的新区或研发中心,在低投入、高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达成北京高校部分科研资源的转移和对接。建立健全信息和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对于合作的校校和校企成立联盟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对接的效率。

2)建立学生联合培养模式。根据京津冀高校特点和分区定位特点,建立校校联合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校间或校企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在校校或校企间设定流动教师岗位或流动学生培养名额。校校联合培养可以采取“x+x”培养模式,合作双方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可以采取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方式,实行“x+y”培养模式,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实行“责任导师制”、校企“双导师制”和“项目导师制”等灵活多样的导师负责制度。

2.2 建立产学研联盟

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组建和加入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加入和扩大现有的京津冀联盟,如北京高科联盟、中关村环都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联盟、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联系和沟通的纽带功能,定期组织区域联席会、技术对接会和成果展示会,拓展科技合作模式,形成长效对接和激励保障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成果转化和技术对接平台,定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问题,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组建针对重大企业问题的专项重大科研团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组织,机动组合。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建立对淘汰落后和高耗的产能,整合现有的大盘子资源,实现河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合作联盟有利于实现从京津研发到河北转化、从各自为营的小产能到产业集群化、从区域竞争到合作共赢等协同创新型模式的推广,解决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领域的资源融合。实现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可以建立健全校企联盟创新链和企企协作产业链有机衔接,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用以至上、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3 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为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与高等教育质量,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已认定2批共38个(第一批14个、第二批24个),包涵8个科学前沿类、15个行业产业类、8个区域发展类和7个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其中,获批的牵头高校仅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4个地方高校,其余均为211或985院校。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中心分布极不平衡,北京市高校牵头组建的有北京大学牵头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牵头的“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牵头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等8家,天津市高校牵头组建的有天津大学牵头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和南开大学牵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2家,而河北省高校牵头和联合建设的为0家。协同创新中心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引擎,能纳入其管理序列是河北省发展的必须条件。目前河北省为争取纳入国家协同中心序列,主要采取成立“2011计划”工作办公室,逐步构建“校级-省级-准国家级”三级联动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框架的方式。河北省围绕河北省高校特点和我省经济需求,批准建设了18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各2个,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和河北金融学院各1个。从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情况看,分布较均衡、辐射的行业和领域较全面。

河北省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组建有两条优选之路,一是立足河北省发展要求、依靠河北高校的行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牵头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二是依托行业优势或地域优势参与建设协同中心,尤其是加入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中心的建设单位需要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或影响力、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倾力深化人才、学科与科研三位一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围绕环京津地区加快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攻坚项目,服务国家和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2.4 区域共享国家级平台资源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国家级平台集聚了人才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从开放运行、选题研究和设备更新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累计投入200多億,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以2014年为例,仅一年的时间就吸纳投资177.18亿元,包括来源于政府、社会和银行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拥有以191名院士、16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和153名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国家级平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科研平台和设备、拥有顶级的中试车间。2009年北京就开展首都地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建设首都科技平台研发基地,实现北京的平台资源共享。

河北省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科技工作的开展是极有利的提升机遇。北京地区拥有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75个,仪器设备原值达192亿元之多。建立京津冀平台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发挥政府的推手作用,引入市场评价导向机制、建立京津冀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行“事后资助”绩效补贴政策、引入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供需对接平台。

2.5 打造多层次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河北省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缺少高端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迫切需要打造一些集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高层人才引进集聚功能于一体的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是通过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推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推进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研发机构。

河北省地处东部沿海,环绕京津,借助京津的研发力量,使创新成果在河北形成产业优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抢占河北省优势产业高地的有效举措。依托河北省高校牵头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要充分发挥其行业背景优势,依托区域内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聚集高端要素,主动参与首都经济圈中产业分工,在重点承接首都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产业转移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以河北省高校牵头、联合区域内领域骨干企业、协同京津冀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类创新要素,针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需求,通过开展技术集成、协同创新、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技术服务,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装备改进、工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承建北京和天津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分院,将北京和天津的优势资源引入到河北,促进河北的产业化建设,同时把河北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扩大化,与优势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合作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分院,设立种子基金项目,引入社会资金的支持,扩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模。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行业企业共性技术需求的研发中心、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引导高端产业技术发展的协调平台和河北省产品走向世界的国际化通道。

2.6 纳入共建,争取政策支持

河北省41所本科高校中仅有1所211高校,在各种升迁之路关门收口的情况下,没有教育部直属头衔也没有985和211的重点支持,河北省高校如何抓住重生的稻草?共建之路为这些非985和非211高校提供了一条争取政策支持的纽带。目前,有河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与天津市政府、教育部共建的河北工业大学,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与工信部、教育部共建的燕山大学,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河北农业大学。共建高校在河北与有关部委建设下,可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获得政策支持。

时逢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共建高校拥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应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职能,加大河北省與各部委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共建工作的实质性开展。国家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争取对共建院校的政策倾斜,在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上给与鼓励和扶植性的倾斜,不断提升共建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承接京津协同服务的能力。

3 结束语

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是为了优化布局,优化的实现在于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河北的发展决定和支撑着京津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京津的发展决定着河北的发展模式和高度。政策的支撑、得力的措施和顺畅的实现途径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京津冀高校的加入,为其柔性实现提供了很好的纽带。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