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网络多模态及支架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探究

2017-02-28 09:48孔桂英
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多模态应用型高校

孔桂英

[摘要]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运用多模态、支架理论,结合网络技术对英语写作课进行教学研究,為学生搭建写作教学内容、课堂互动、实际应用写作能力、网络多模态自主写作学习、评价体系等支架。学生利用教师为其创建的学习环境对写作知识进行独立探索、共同讨论、团体协作、收获新知、完成“应用”写作训练的目的,最终成功攀越写作水平的“最邻近发展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英语写作;多模态;支架理论;网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88-03

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正式表明我国高校已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向应用技术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导向,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作为英语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在现实应用型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却不尽人意,存在课时少、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多模态理论、支架理论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 理论回顾

1.1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教学思想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间存有差异,儿童在教师的教学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为“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可以由教学决定,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建构主义教学论从维果斯基的理论出发,借用建筑中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本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因此,这种学习过程中的框架概念要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做铺垫,即框架要从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脚手架的支撑原理不断地把学生的认知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的水平,让教学走在学生认知发展之前。

1.2 多模态教学理论

多模态(multimodality)指人类利用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进行建构的符号资源。多模态教学论强调将语言、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地跟随着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现代人没有哪种交流是用单一某种符号的,其语言文字的意义建构和理解必然附和于视觉、听觉、表情、动作等其他社会符号的资源系统之上。多模态已经成为当今交流的主流。克雷斯(Kress)就曾经说过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类课程教学上得到充分广泛地运用,数字、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也与语言符号一起共建学习意义。但到目前为止,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多模态研究还不是很深人。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特点及网络多模态和支架理论的英语写作模式进行探究,旨在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2 应用型高校网络多模态及支架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搭建

应用型高校的英语写作教学课程要体现学生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现实写作应用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抓住多模态及支架核心理论的理解,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内搭建好写作学习攀升支架。通过创新编排的教学学习模式,学生越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新、更高的写作认知。下面就探讨具体的教学操作环节。

2.1 写作教学内容支架的搭建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写作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写作教学内容可搭建2个部分:一是写作知识和技巧;二是某一具体写作内容的训练。对于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搭建,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平台来开展。教师采用不同的符号资源(图表、动漫、声音等等)将写作知识和技巧做成多模态课件,如怎样构思提纲、主题句、结尾、各段落拓展、常用句型和词组、习语的运用等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归类总结。对于某一具体写作内容的搭建,教师先向学生表明本次写作课的教学任务、重难点,然后在写作交流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引和辅导,助其完成写作任务。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对文字、图表、图画、色彩、动漫、视频、声音、音乐等符号资源的有机编排,传递多维、立体的写作教学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多种体验与冲击,能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产生语用交际意识和写作欲望。这样的教学模式搭建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学生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处于刺激、思考、酝酿的写作热身前奏状态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写作教学课堂互动支架的搭建

互动学习在支架式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们被安排坐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协作完成当前所学写作内容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搭建1个学生写作语言应用互动的支架。教师先把写作水平层次不一的学生编排组成若干个小团队,每位学生轮流做本小团队的负责人。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写作教学内容的话题讨论,实现小团队共同交流、协作建构写作的目的。

写作互动讨论话题分为4个步骤,第一步,团队成员就题目要求独立写出自己的初稿提纲,然后本团队短暂相互讨论成员的提纲构思、立意、布局等是否合理。成员们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的提纲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初稿;第二步,小团队集中讨论本团成员的写作初稿,重点讨论初稿中的主题句、段落意、中心句、句意、语法、词汇等运用是否恰当、准确、合理。遇到团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小团队可以向其他团队或教师求助,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其他班级和教师求助。成员在小团队集体讨论互助下,发现自己初稿中的错误并认真修改,完成定稿;第三步,团队成员就大家定稿作文的框架、结构、语句、表达等应用方面进行互评。然后所有团队的优秀作文聚集一起,评出前三名,大家再共同分析这些作文之所以优秀的原因;第四步,教师根据本次实际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点评,在教学最后,教师给出相关作文题目的范文并和学生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互助讨论、协作学习模式,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在参与自己和他人的作文细节讨论和修改过程中,自身相关的写作知识和水平会得到提高。

教师通过多模态符号资源编排相应的写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某种预定情景,使他们的英语写作学习能力处于应激状态。多模态提供的情景迫使学生就某个特定环境的内容进行英语语言应用的思维活动并建构和表达出相应的词汇和语言。通过群体交流、协作等步骤,学生不仅完成写作内容的框架搭建,还对作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达到英语写作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情景语言环境和英语写作“应用”能力训练的契合。这种互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3 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支架的搭建

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正常的课堂写作训练外,教师还要多搭建一些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作文题目以及当前一些最热门话题的训练支架,如学生是文法类专业,则可以增加学生在诗文、法律方面的作文训练;如果是医学类专业,那么关于医疗、治病方面的话题就要增加:如果是英语经贸方面的学生,则要加大学生在经济与贸易方面相关表格及其商业函电信件的写作支架。这样,学生在讨论、协作、建构知识的环节上会因教师搭建支架的引导而加强他们专业的相关语言及其文字的应用,从而部分实现学生英语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外出实习,安排学生负责拍照、拍摄、录像,并根据这些音频、视频、图像做成相应的多模态教学课件,再设定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习,进行写作,这也是一种应用能力的培养。

2.4 网络多模态自主写作学习平台支架的搭建

单纯地利用课堂的写作教学时间来完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可能的。教师除了开展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必须结合课外实践,借助多模态手段,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应利用本校校园网的优势为学生搭建多模态自主写作学习平台,教师根据写作要求分门别类地将不同的音频、视频、动漫、图画等写作素材放到平台上,配上相应的作文评分标准、范文、机改模板系统等。教师还可以提供在线帮助,随时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多模态自主写作学习平台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学习。这样,教师把课堂与课后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能在更便捷、便利的网络多模态写作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5 多模態写作评价体系支架的搭建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多模态写作评价体系支架,对学生整个写作学习过程及习得效果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评价体系分学生自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自评包括自己的学习态度、写作成绩、习得效果等方面;成员互评由学生参与讨论、互助、协作的积极程度,作文完成的质量优良程度等组成;教师评价主要对学生最终上交的作文做出评价。在评价体系支架里,教师搭建多模态网络写作教学评价方式如列出具体的写作评价事项: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程度、修改建议被采纳程度等,其分值让学生填,或学生直接进行语音、视频留言,发表自己对写作课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本团队成员成绩的评判。教师将自己的每次作业评分输入系统,每次写作课中挑选出来的优秀作文,教师仔细批阅后,当成范文上传到评价系统里,便于学生查看、观摩学习。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一次考试就定学生作文水平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如平时30%+期末70%的评价模式),构建学生写作学习过程的多方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25%+成员互评25%+教师评价25%+期末成绩25%的评价方式)。这样的全程、多方位的评价结果更快捷、客观、直观、公正、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方式,彻底改变以往写作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局面。

3 结束语

在应用型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写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网络多模态、支架理论的指引下,为学生创新搭建好教学内容、课堂互动、实际应用写作能力、网络多模态自主写作学习、评价体系等支架,学生在各种支架的帮助下,对写作知识进行独立探索、共同讨论、团体协作、收获新知,完成教师“应用”写作训练的目的。学生一步步地攀登、成功越过写作水平的“最邻近发展区”,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多模态应用型高校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