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语言密码 着力语言运用

2017-02-28 22:46王华英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王华英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发点。在教学中如何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呢?以《蒙娜丽莎之约》教学为例,谈谈“破解语言密码,着力语言运用”。

关键词:鉴赏篇章;构建段式;品读感悟;学习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由此,语文教学必须由注重“语言理解”向注重“语言运用”转变。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如何借助《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然后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的实践?笔者设计了以下板块:

板块一:鉴赏篇章,寻谋篇之法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思考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同桌先交流交流。

2.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作者是分哪几个方面写这幅世界名画魅力的?

再读书,汇报:场面盛大;参观的人数之多、队伍之长;机会难得;心情急切;印象深刻,永不磨灭。(侧面描写)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微笑神秘,引发无穷想象;富有活力,画技精湛。(正面描写)

3.这两方面,作者又是侧重哪方面呢?(正面描写)

这一板块的学习,“破解语言密码”从“识记”走向“体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形象的体验,从中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积累有益的言语经验,促进言语技能的提高。

板块二:构建段式,悟写作之策

1.对于这幅名画,作者不光从侧面进行描写,还直接细致入微地介绍了这幅画作。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正面描写?(5~7自然段)

2.同学们对照画作,自由读读5~7自然段,破解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幅世界名画的?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先写了画面的整体,然后依次写了“脸颊、眼神、嘴唇、颈项”,这是画面的局部。在写局部的时候,作者又是从上到下写的。(悟出“按顺序表达”)

预设二:《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最让世人称道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微笑)

蒙娜丽莎微笑神秘体现在什么地方?(舒畅温柔,略含哀伤,十分亲切,有几分矜持)达·芬奇用他精湛的画技展示了她神秘的微笑,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这是这幅画作的点睛之笔。(悟出“重点突出”)

这个版块赏画赏文并举,赏文为重,把目光聚焦到语言的运用上,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且知道它是怎么写的。学生找出正面描写的部分后,牵出可以成为抓手的关键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去思考、去发现、去领悟、去归纳,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正面肖像画描写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主读悟中发现的。

板块三:品读感悟,探文笔之妙

预设:作者从观察到联想和想象,更显出达芬·奇高超的画技。(悟出“从观察到联想”)

通过品读感悟,学生不仅有语言的习得——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热爱艺术的情操,得意又得言。

板块四:学习表达,夯写作之基

1.同学们,达·芬奇仅仅创作了《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吗?还有哪些?

2.今天我们还有幸与他的另一幅名画相约——《母与子》。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欣赏这幅名画。(从整体到局部,从观察到想象,重点观察点睛之笔)

3.这幅画中,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用上从“观察到联想”的方法,按顺序写一段。写后交流,师生评议。

方法的感知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此。方法来源于实践,同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要靠实践来巩固。如果不趁热打铁,这些对学生来说还是抽象、表面化的方法很可能转瞬即逝。因此,我出示达·芬奇的另一幅画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从欣赏的角度把它当堂描写下来。只有这样,肖像画描写的方法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从实践中产生方法,再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运用,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以上《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经历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长期实践,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同时也会受到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熏陶。

参考文献:

[1]潘君莲.练笔与文本的契合[J].小学语文教学,2012(9).

[2]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7).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