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报纸+”科技传播模式及其生态构建

2017-03-01 13:13曹俊卿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创新思维模式

摘 要 科技传播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社会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已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受到互联网冲击,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报纸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其科技传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仍然深受公众垂青。报纸媒体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创新科技传播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传播生态,才能够在当今的媒介传播格局中寻求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互联网+”;“报纸+”;科技传播;模式;创新思维;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99-06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实质上倡导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是一个跨界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报纸+”科技传播模式,就是报纸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传播内容,在通过资源整合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而打造的平台上,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或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这一模式具有用户需求至上、用户参与生产、供需平等互动、传播精准有效等特征。

构建“报纸+”科技传播模式生态环境,从国家制度层面而言,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风调雨顺”的传播环境,在报纸媒体内部,则需要创新理念融合发展,练就“十八般武艺”传播能力;而社会环境层面上,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传播生态意识,营造浓郁的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革命性作用与意义,已毋庸置疑。与此同时,科技传播的发展和演进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媒介的革新兴起,“科技传播在人们周围构筑了一个科学技术知识环境,以其巨大的渗透力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1 ]因此,人们对于科技知识的获取渠道及方式便给予了普遍关注,而科技传播者也因此更加倾注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从1992年起至今,我国开展的9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一再证明:大众传媒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数次调查一致显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与信息的主要渠道中,报纸仅次于电视一直居于第二位。虽然2015年9月公布的第9次调查显示,互联网超过报纸位居第二,但报纸作为公众接触频率较高的老牌传统媒体之一,其科技传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仍然深受人们垂青。当然,互联网超过报纸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第二大渠道,这一方面反映了新型媒介对科技传播产生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报纸这种公信力极强的老牌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创新科技传播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传播生态,才能够在当今新的媒介传播格局中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实质上倡导的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是一个跨界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媒体产业也如其他产业,其生存发展有着自身的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是以媒介产品生产、传播和营销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 2 ]本文即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报纸+”这种创新的科技传播模式,并试图构建这一模式的生态系统与机制。

1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科技传播

1.1 大众传媒与科技传播

伴随科学技术产生而出现的科技传播,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传播媒体凭借自身强大的采集、编辑和传播能力,开始在科技传播中纵横四海,直到21世纪,无论是在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进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了解,还是在发动对科技议题的社会讨论、引导公众对科技发展问题的思考等方面,大众媒体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3]

可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与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据中国科协调查,现今许多媒体中,没有专职的科技记者,没有固定的版面、栏目或时段,一些重大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报道是造成科技宣传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4]从2006年2月—2016年2月,国家先后出台几项政策措施,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引导主要新闻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通过10年的建设,无论是从国家政府层面,还是大众媒体自身上讲,这项工程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实施这项工程的10年,也是中国互联网长足发展的10年。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12月底,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人,超过PC网民;到2016年6月底,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①。2015年9月19日公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发现:“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长,不过,这一速度远不及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人群比例的增长速度。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了一倍多。而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5]这表明,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与信息的第一渠道,正逐步改变着以往大众传媒科技传媒主渠道的格局。

如前所述,我国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在:各类媒体不仅在新闻类节目或版面中加大了科技报道力度,在社会类报道和内容中也关注了对各种科学知识的宣传,而且也都相应地开设了科普频道、科技栏目等,同时,各类媒体也都積极优化栏目设置,提高编辑质量,打造精品栏目,强化科技传播内容[6]。尽管如此,为何互联网仍势如破竹地超过大众传媒,成为公众获取科技知识信息第一渠道呢?这其中当然有诸多因素,比如互联网本身方便快捷的特性、公众获取信息习惯、大众传媒的时代性、传播机制问题等等。笔者则认为,大众传媒一贯的线性传播模型,即上游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下游是普通公众,传媒只是从上游到下游作单向灌输式传播,而致使科技传播效能低下,这是这诸多因素中最致命的问题;而互联网则是依据自己特有的思维,用非线性传播模型赢得了公众。

1.2 异彩纷呈的互联网科技传播

在中国已发展20余年的互联网,如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更彻底颠覆了大众传播方式与格局,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平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所言:“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

入网络之中。”[7]

互联网以其自身特有的科学技术,使科技传播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异彩纷呈”的改观,比如:大数据能够瞬间满足公众潜在或急需的、有效可靠的科技知识与信息需求,可以实现突发性科学事件中科技舆论引导的“結果引导”转向“过程引导”;再如:云平台的开发可以让公众依据自我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地满足自己的科技信息消费需求;另外还如多媒体技术,能够即时满足公众直观、通俗、主动接受文字、图表、照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科技信息的需求。

由此可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做支撑的互联网科技传播,与传统大众媒体科技传播有着根本的不同。互联网使科技传播信息量剧增,覆盖面扩大,传播速度迅即,持续性关注增加,实现了互动性交流,增强了传播效果,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这些优势是传统大众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互联网传播目前也有其缺陷和问题,但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1.3 报纸媒体科技传播的影响力

在大众传媒中,报纸是最早的传统媒体,是印刷媒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广泛影响的媒介。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现代新闻产生后,报纸就以其信息密度大、内容深度强、辐射范围广,且阅读灵活、储存方便、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成为公众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尽管如前所述,互联网科技传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报纸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源自公信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使其在网络时代仍具有较强的科技传播影响能力,有着网络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8]现在的问题是,报纸媒体必须研究如何创新科技传播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自身传播能力,因为“公众对科技知识和信息渠道的利用程度与其信任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公众的‘传媒依赖客观上要求大众媒介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传播

能力。”[9]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报纸科技传播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包括科技版面不固定、科技报道内容分散、传播内容说教成分多、科技记者编辑缺少、采编人员科学素养低、科技传播培训缺位等等。报纸媒体要正视这些问题,下大力气改进与加强,但更要正视互联网背景下报纸科技传播的创新方式问题。上海两位学者赵谊伶、曾铁说:“报纸是公信力、号召力颇强的传媒,权威、高端和高文化品质是其符号,也是其本色、特征;提高各类劳动者科学素养、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大报是渠道与抓手。文化建设、发展之大业,需有大报辅佐、呐喊,需要大报输入动力;科技传播是大报的使命、义务,大报是当然的科技传播者和科技传播领军者。”[10]所以,报纸媒体必须振作精神、创新思维、提高能力,切实担当起科技传播领军者的社会责任。

2 对“互联网+”思维的认知

2.1 互联网思维的价值所在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普及与应用,最先由李彦宏提出的“互联网思维”②,在很短时间内爆红,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思维共识,并影响到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互联网思维目前尚无具体、权威的定义,但业界与学界对其讨论研究既热烈又深刻,并达成了不少共识,这里不再赘述。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应用互联网思维来讲,本文认为当前最具价值的是对传播对象(用户)、传播内容(产品)等传播生态重新审视,创新性地构建起以传播对象为中心,围绕公众需求提供有效科技传播服务的绿色生态系统。

央视《新闻联播》2013年11月3日晚播出的头条《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以小米手机根据用户建议、围绕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的变革,和海尔空调新款产品技术研发依靠其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为例,说明了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采集与分析用户体验与个性需求,注重资源整合的平台应用,而能够极大地颠覆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满意度,这与传统产业思维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说,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用互联网自身特性产生的创新模式来思考解决生产、生活的各类问题。

2.2 “互联网+”是一种生态战略

“互联网+”是由腾讯主要创始人马化腾提出来的,他呼吁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互联网+”中的“+”,指的是转型,是融合,是构建一种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代表了一种发展能力。马化腾说:“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话‘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 1 1 ]

“互联网+”这种新生态,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充分运用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集成优化各生产要素,构建成连接一切的全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的生态特征在于无边界的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通过线下场景和线上互动的匹配,形成黏性消费,最终完成从单一产品功能到综合生态服务的转变提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数据读取设备是大数据的来源;互联网及其延伸的物联网和社交平台撑起强大的互动空间;云计算的运用汇聚为巨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 1 2 ]

“互联网+”这种生态战略,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处于数字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也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积极实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传播模式,才能够进一步真正提升科技传播能力。

2.3 具有创新骨髓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进一步实践后,诞生了“互联网+”思维,这是经济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从互联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升华与跨越。

学者胡世良概括和总结出“互联网+”转型的十大思维,包括危机思维、速度思维、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免费思维、柔性思维[13],对了解与把握“互联网+”转型思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分析来说,这十大思维的精髓与灵魂就是创新。“互联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需要毫不眷恋地、勇敢地摒弃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以全新的姿态勇于创新、大胆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模式、创新机制,特别是要创新观念。通过不断的多方面的创新,构建起一种开放的、跨界融合的发展新生态,从而寻找到一条使产业走出局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突破之路。

3 “报纸+”科技传播模式的架构

3.1 “报纸+”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报纸以其自身特色成为公众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即使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仍然不是新媒体可以比拟的。但是,就传播方式而言,报纸必须向新媒体看齐,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做到“用户至上、简约极致、开放共享、迭代创新、跨界协作”[14]。因此,本文提出了“报纸+”科技传播模式。

“报纸+”模式,就是报纸媒体凭借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传播内容,在通过资源整合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而打造的平台上,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或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在这一科技传播创新模式中,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传播内容是报纸媒体的根本,互联网技术是这一模式实施的强大支撑,构建起的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提供信息服务的绿色生态系统。

3.2 “报纸+”模式的特征

1)用户需求至上。“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需求产生的核心,一切的传播活动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来组织。”[15]“报纸+”模式生产的产品,都是在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验和立场基础上产生的,这使报纸科技传播内容更具有了针对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

2)用户参与生产。在这一传播模式的内容生产中,通过及时与用户联系沟通,使其介入了生产流程,用户由“由过去的传播受众变为这一流程中的产品策划师和工艺设计师,甚至是产品质量监督师。”[16]就像小米手机,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吸收采纳用户建议了。

3)供需平等互动。这种传播模式中,作为科技信息服务提供方的报纸媒体,和信息服务需求方的用户,因为都是“报纸+”模式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地位,都能够进行科技信息采编、传播的互动交流。

4)传播精准有效。这种模式采取有针对性或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向用戶提供科技知识与信息服务,报纸媒体目标传播对象精确,受众的信息需求性极强,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科技传播效果。

4 “报纸+”科技传播模式的生态构建

4.1 国家制度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风调雨顺”的传播环境

在全民鼎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进一步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和科技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媒体生态环境的首要力量是国家的相关制度。所以,紧密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有利于传媒提高科技传播能力与效果的“风调雨顺”的传播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科普法》颁布实施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加大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支持政策,比如2006年2月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列入4个基础工程之一;同年11月,又出台《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6年2月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央及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等等,这些支持政策的实施,对扶持与促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是科技传播机制问题,使我国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做得很不够。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念指出:“对于科技类媒介来说,科技传播是其职责范围;对于一般大众媒介来说,是否传播科技内容,受政策、社会需求、利益等多方面的影响。媒介方面,供需推动型科技传播机制表现得更加明显。”[17]这就是说,媒体作为传媒产业实体,必须为自身生存发展而进行经济利益的追逐,在科技传播上只要符合其利益要求才更有积极性。因此,作为构建媒体生态环境首要力量的国家制度,要考虑在坚持公益性基础上,必须能够满足大众媒体的实际“供需”问题,这样的政策支持才更有力度。具体来说,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要出台政策规定和法律强制措施,积极鼓励与要求大众传媒进行科技传播活动,并严格规定媒体科技传播活动的具体问题,比如报纸媒体的科技传播版面数量、刊出频率、报道质量,科技舆论引导的广度、深度,以及专业科技采编人员的配备等等。

2)要运用宏观调控和利益补偿的手段,大力引导媒体在担当科技传播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大以科技传播为核心的经济利益活动。比如,可以实施项目制计划。国家制定具体的科技传播规划(包括长期、短期和近期具体规划),媒体依据自身优势与采编传播计划,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多种形式的科技传播项目,然后政府用购买项目的形式进行利益补偿,这是一种形式;另一种是政府按照规划设计科技传播项目,然后用项目招标形式让媒体实施进行利益补偿。这种项目制计划,既能保证国家科技传播规划的实施,也能满足媒体的利益需求,增强媒体科技传播积极性。

3)要制定严格细致的任务考核、监管与评估机制。这个机制建立在两层意义上,首先,政策法律规定媒体必须进行科技传播活动的考核、监管;其次,宏观调控和利益补偿下的科技传播项目实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监管与评估。这种考核、监管与评估指标,要与科技传播效果有直接关联,兼顾舆论导向,并对国家后续财政支持起到决策权的作用。

4)要高度重视媒体科技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再培养,建立一套包括人才培养、就业、晋升、举荐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国家应设立可观的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特别是要注重选拔培养高级媒体科技传播人才。

5)就是要制定强有力的奖励制度,国家应设立“科技传播奖”。目前,我国已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星火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奖,这些奖励分别涵盖了人类科技活动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而唯独科技知识的传播这个环节未设国家奖项(地方及行业“科技传播奖”已出现③)。设立国家科技传播奖,能够强有力地推进我国科技传播活动,进一步激励大众传媒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增强科技传播效能,同时也能够完善我国科技奖励体系。

4.2 报纸媒体内部:创新理念融合发展,练就“十八般武艺”传播能力

大众传媒对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已成社会共识。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大众传媒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创新理念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提高科技传播能力。“报纸+”模式的生态位调整策略有3个基本部分。

1)在传播理念上,应该确立用户价值是运营核心的理念。数字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所面对的传播受众,使其变身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的用户,用户的需求和意志成为媒体传播营销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不断创新发展,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远离传统媒体。如果传统媒体还坚持原有传播理念,还不确立“用户价值思维”,无论其权威性、公信力多强,也终究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实施“报纸+”模式首先要求彻底更新观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确立起用户价值才是运营核心的理念,按照“互联网+”思维重新组合采编部门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坚持在第一时间给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并不断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服务沟通。只有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报纸媒体才能有针对性地生产出与用户工作、生活及喜好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与信息,满足他们的信息价值需求,提高用户对媒体的黏度。

2)在生产环节上,特别要强调连接,注重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用户价值理念体现在科技传播生产环节上,首先是要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区别于过去封闭的经济模式,平台经济的核心就是开放,平台的逻辑是一个自我演化的生态系统。所谓平台的框架,就是可以快速配置资源的生态圈。企业由原来做大做强变成做平台,谁的平台做得最大谁就最强。”[18]“报纸+”模式要求改变现在以报纸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方式,实施在报纸主导下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平等、互动传播方式,就必须通过打造报纸自身互聯网传播平台,实现与用户进行深切的互动交流,听取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意见、建议与需求,及时调整与确立科技传播的内容构成。这就需要报纸媒体将原有的平台资源、采编资源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资源有效整合,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符合网络媒介传播规律、适合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互联网+”平台,扩大报纸在网络传播终端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建设内容充盈的数据库,包括精确的用户数据库、全面的科学家(包括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家)资源数据库、丰富的科技知识与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的科技传播资源数据库。其中,用户数据库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报纸+”模式需要分析挖掘用户的科技信息获取行为,然后依据其信息消费属性,精准定位用户,有的放矢地为用户提供需求性或定制化科技信息服务,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正如马化腾所言:“过去,企业自上而下地进行市场推广,现在则需要基于传感、数据去感知每个用户瞬间的位置、需求、行为,快速理解和相应每一个细胞的需求和行为,甚至和每一个不同的人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个体用户的‘细胞级连接,就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神经末端麻木,肢体脱节,必将面临生存挑战。”[19]

“报纸+”模式生产环节还需“+”新技术开发与新设备应用,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以及云计算、智能感应等信息技术体系,是“报纸+”科技传播模式实现的技术支撑。同时,在新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报纸媒体要专注于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开发,和采用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只有这些专业而有深度的内容才更具有吸引力与持久性,才更能够培育用户对特定媒体的忠实度与粘性。要明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媒体形态如何演化,科技也只是一种手段,媒体的核心与灵魂永远都是内容。

3)在组织管理上,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倾力打造服务型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对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纸+”模式的实施,不仅要求报社管理和采编人员具有互联网思维,更要重视具备专业的数字信息技术,重视具备专业的科技传播素养。这就必须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使“互联网+”背景下的报纸融媒体科技传播工作顺利开展,这需要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更要大批引进在互联网思维中成长起来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当然,具备了专业的人才条件,还需要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思维主导下的相关管理、考核制度,以及各种激励机制。只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组织管理,才能够成功实施“报纸+”模式,最大程度地促进报纸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报纸科技传播能力与效果。

在互联网思维组织管理下实施“报纸+”模式,要有倾力打造服务型媒体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用户做好全方面的科技传播服务。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体打造独家的内容平台,几乎没有这种可能了。但是,打造具有独家风格的服务平台,却是传统媒体制胜的一张王牌。“报纸+”这种非线性科技传播模式,营销的核心就是“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与个性定制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要及时与用户联系沟通,分析整理用户反馈意见,对传播内容进行改进等等。只有坚持优质服务的理念,才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赢得用户信赖。

4.3 社会环境层面:树立正确的传播生态意识,营造浓郁的崇尚科学氛围

20时间90年代以来,媒介生态环境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学者指出,“伴随社会转型,传媒开始走向市场化,部分媒体抛却社会责任,疯狂逐利,一切运作均以经济利益为最高追求”[20],这让媒体间相互竞争日益惨烈,并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致使媒介生态失衡。比如,一些媒体借科技传播之名,行商业宣传之实,传播伪科学的内容,败坏了科技传播的良好声誉。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传播生态意识,形成良性竞争态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使科技传播行为失范。否则,就损坏了大众传媒的科学形象,也会削弱公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

“报纸+”科技传播模式,还需要在社会上不断营造浓郁的崇尚科学的氛围,引导公众对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权威性、公信力的信仰。同时,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实施《全民阅读法》,在阅读载体上倡导公众回归印刷媒体阅读。

5 结论

从互联网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媒体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习惯,拓宽了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公众带来了全新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消费享受。在这样的潮流中,大众传媒何去何从?传统媒体科技传播路在何方?本文认为,无论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如何让新型媒体迭代更新,大众传媒都不应该哀声四起,要勇于更新观念,积极确立“互联网+”思维,寻求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模式。

随着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兴起,特别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公众对于科技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科技传播媒体也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言科技类媒体将会一枝独秀、异军突起,成为传媒业的下一个热点和潮流,这点也是国外传媒业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2 1 ]

因此,大众传媒必须振作精神,运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媒业态。作为老牌传统媒体的报纸,更要看重自身的优势,看到科技传播的社会需求。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陈鹏说:“科学传播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活动,虽然道路依然曲折坎坷,但也预示着科技媒体未来的存在价值和生长空间。科技进步,需要转化为创新驱动力。科技媒体如何把这种国家、民族的诉求内化为集体意识和共同行动,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2 2 ]当前,报纸媒体实施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报纸+”科技传播模式,构建起良好的传播生态,在未来“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也为时不远。

注释

①这三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分别于2008年7月24日、2013年1月15日、2016年8月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2次、第31次、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据有关资料记录,2011年4月举办的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在演讲中谈到传统产业对互联网的认知时说,在任何传统领域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的思维”,后来被简化成“互联网思维”。这是我国企业家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一词。

③2012年起,山西省科协及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共同设立了山西省科技传播奖,是山西省科技傳播领域的重大奖项,包括集体奖和人物奖;2015年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设立了科技传播奖,是我国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奖项,包括人物奖和作品奖,每年评选一次。

参考文献

[1]于海燕.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路径、特征及挑战[C]//何苏六,张国平.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

[3]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8.

[4]谭汪洋,钟丹.我国科技传播媒介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3):59.

[5]潘希.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公布[N].中国科学报,2015-9-21(1).

[6]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22-224.

[7]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01(2):47.

[8]李彬,赵瑞琦.网络时代报纸科技传播的优势与缺陷[J].中国出版,2011(3):44.

[9]蒋晶丽.媒介科技传播能力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J].科学新闻,2007(5):9.

[10]赵谊伶,曾铁.报纸科技传播质量思考[J].新闻前哨,2016(2):58.

[11]马化腾,于扬,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

[12]李光斗.什么是“互联网+”生态[EB/OL].[2015-6-15]. http://www.chinavalue.net

[13]胡世良.“互联网+”转型的十大思维[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6(1):36-39.

[14]汪霏霏.以用户思维推进传统媒体转型[J].青年记者,2014(17):17-18.

[15]徐玢,管晶晶,佟贺.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科技传播模型的启示[J].科技传播,2014,6(20):125.

[16]曹俊卿.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创新科技传播方式实施“科学定制”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4,6(20):73.

[17]郑念.科技传播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25.

[18]屈丽丽.张瑞敏.海尔生态圈再造法则[N].中国经营报,2014-3-17(A8).

[19]马化腾,于扬,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

[20]姜昕.传媒科技传播活动的研究需要转换思路[J].新闻界,2006(6):43.

[21]王章豹,正兴伍.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35.

[22]陈鹏.在寒冬中寻找春天的足迹[N].中国科学报,2016-1-1(1).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创新思维模式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