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2017-03-01 13:47梁正军周惠新
武术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文化特征

梁正军+周惠新

摘 要:文章采用田野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方面进行研究。从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渊源入手,探究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得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这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依存又各具特点,梅山村落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梅山村落武术 文化特征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16—04

1 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渊源

1.1 梅山村落武术是梅山峒蛮主要的谋生手段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生产工具的运用技能无不依赖合适的动作和方法,据宋吴致尧《开远桥记》载:梅山,春秋战国时为“梅山蛮之地”。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民居十洞之中;食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迷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求生和与猛兽搏斗,则必须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并不断改造和创新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炼身器械和工具,学会和掌握符合实际需要的格技动作和方法。这段记载,是梅山人们原始生活的真是写照,也是他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发展武功的渊源。

1.2 战争是梅山村落武术产生的直接动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这些都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之生死的。无论是为了进行防御性抵抗,还是为了发动进攻性战争,加强军备训练都是一个国家首要任务之一。由于战争的需要使得武器和战斗技能得到迅速发展。氏族公社后期,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扩充自己的财富和人口,便掠夺其他部落,由此引起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古代传说中的皇帝、炎帝和蚩尤之战,据《世本》记载:“挥作弓”“夷牟作矢也,皆皇帝臣”。又如《洞冥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为铸刀”,古代传说中“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其北宋时,梅山洞主符天锡、李天华、赵天梓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猎。他们雄踞一方,聚民练拳护洞,外御强敌,内务狩猎,通过长年累月的锻炼,人人体魄健壮,个个好武善斗,勇猛异常。公元977年,宋太宗派客使瞿首素进攻梅山,斩“梅山二万”,仍未征服。在对付统治者残酷征讨的斗争中,梅山峒蛮增强了搏斗的能力,为了生存,各峒主带领男女老幼拿起武器,严格操练,从而使梅山村落武术技击性套路与器械格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3 宗教活动对梅山村落武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梅山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的巫教文化,是梅山原始先祖征服、解释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记录。梅山巫教是梅山文化传承、蕴含及表现的主体,在梅山巫教中有系统的神、坛、符、演、会和相关教本,在祭神施教活动中的男神名叫张五郎,女神名叫白氏仙娘。梅山教徒按职业分成三类,所谓“上路梅山,张弓挽弩;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虾。”教徒习惯在腰带上悬一木雕或骨雕的梅山祖师形象,求得福佑,遇难呈祥。他们崇拜自然、图腾、祖灵,重祭祀,小至上山打猎、下水捞鱼,大至造屋架桥、婚丧喜庆都要先举行祭祀仪式,而在祭祀和传教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融演唱、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搬开山”,至今仍在湘中一带流传。唐以后,发展成为祭祀人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节奏自由,同时揉入“乌云盖顶”“枯树盘根”等大量武术动作,章淳在《开梅山歌》中就以“川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的诗句,记录了这种“群众文化”的盛况,梅山村落武术正是在这种祭祀活动中得以发展流传。

1.4 梅山村落武术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

梅山峒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生存,同时又要抵抗当时统治者的残酷征伐,忙时或追山赶猎、或捐棚放鸭、或捞鱼摸虾,闲时操练武功,不可能产生像其他民族一样娱乐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比如风筝、秋千。因此,梅山村落武术便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

梅山地区地势险恶,峰峦起伏,山高林密,因此梅山村落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重桩功,少腾挪跳跃,具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又因梅山蛮不服王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梅山地区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因此梅山村落武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封闭性。直至宋代章淳开梅,梅山纳入宋朝版图,统治者有意向梅山地区移民,梅山村落武术才融入其他民族的技击特征。从文化学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生产性、封闭性,也正是这种特性,梅山村落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深刻的融入到梅山峒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行使着生产、斗争、娱乐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封闭文化形态下的梅山村落武术其主要目的便是生产实用,当遭遇外来侵犯时便表現为敏感和冲动的对抗。从梅山文化、梅山地域的视角看,这种敏感和冲动的对抗(或称之为反抗)是梅山峒蛮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体现。

因此,梅山村落武术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是一种地方拳种,也是一种影响梅山地区社会走向和梅山峒蛮政治态度的传统文化。

2 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特征

梅山村落武术的历史形成于远古的生产劳动,其发展于古代军事斗争和原始宗教祭祀。当年梅山峒蛮面对的都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如今梅山村落武术的实践舞台在现代社会中已大大缩小、梅山村落武术封闭的传播模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网络传播所击败,现代梅山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闲来练武,忙时追山赶猎,而是融入到现代忙碌的生活中。

根据梅山村落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价值,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系统的将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依次划分为原生态形态文化、次生态形态文化及艺术形态文化。

2.1 原生態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文化

所谓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并不是指梅山村落武术的原始形态,原始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是指在梅山村落武术形成期的原始社会背景下,梅山村落武术主要的社会功用是战斗手段和生产手段,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形态。而梅山村落武术的原生态形态是梅山村落武术形成体系之后,自身延续了原始形态中的若干社会功能,同时又形成了独立的功法练习及套路以期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祭祀宗教结合,以达到自娱之目的。这种原生形态自觉有序地、有意识地传承与发展、构筑了梅山村落武术的雏形体系。

在现实社会中,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文化主要以“打”的表现形式活跃于民间“武把式”的身上。在梅山地区, 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实际上仍从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生活、生产乃至宗教仪式等活动中而存在,是梅山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梅山地区,民间“武把式”严格固守着先祖前辈口传面授的某些套路功法及流传下来的武功典籍,其中有些套路功法在流传过程中被练习者不断撰改,但严格来说这些“武把式”手中的典籍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梅山村落武术的原生形态,我们称之为梅山村落武术的原生形态。

2.2 梅山村落武术的次生态文化

所谓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次生形态是相对于梅山村落武术的原生形态而言的,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梅山村落武术其娱乐、审美特征相对较弱,而其封闭性、生产实用性更强。

在历史文化变迁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使人们强烈意识到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应与社会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相符,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自身价值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使自身被束缚的个性和受羁绊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梅山村落武术试图以单纯的原始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却很难处理好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互背离的矛盾和自身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的体育部门加强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1979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挖掘的过程中,湖南的梅山村落武术也被作为稀有拳种和武术遗产进行抢救,众多民间拳师受邀请纷纷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招,梅山村落武术的发展曾一度受到省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梅山村落武术的发源地新化县连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但梅山村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所碰到的尴尬境界是,梅山村落武术是一种强调在狭隘山区的实际运用并注重桩功的运动,而其现代价值取向却是向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远靠拢,梅山村落武术的现代传承代表晏西征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武术之乡”传统武术比赛后表述了自己的观念:“场上武术裁判员由于没有认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只注重现代武术表演中的速度、力量和高难动作,对传统套路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动作评分很低”。

因此,梅山地区相关武术学校在传承和发展梅山村落武术的态度上,相关学者和教练主要是运用现代竞技武术规则对梅山村落武术的内容加以改造,同时在保留少数梅山村落武术典型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现代武术中的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这种形式的梅山村落武术迎合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观,适用了现代竞技体育规则,但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武术“拳打卧牛之地”“重桩功”的传统思路。梅山村落武术这种试图融入现代竞技体育圈子又试图保留自身特色的状态我们戏称为次生形态,这也是大部分传统体育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的一种尴尬境界。

2.3 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艺术形态

艺术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梅山地区,梅山民众重祈福祭祀,咏歌之时手之舞之,且足之蹈之也,民众在祭祀活动中跳大仙,同时揉入大量的模拟猎狩时常用的攻防动作,并随着梅山后代的繁衍与生存而流传至今。这种以武舞为主体的表演随着如今梅山地区以梅山村落武术为主题的旅游热潮的升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甚至以武舞剧的形式多次被搬上表演的舞台,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海内外观众传播梅山文化。艺术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对于推广梅山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由原始宗教祭祀嬗变而来的梅山地区民俗节日表演承载了梅山村落武术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下表演的梅山村落武术不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延续了梅山地区原始宗教神秘而纯粹的心灵信仰。这些具体可以在梅山地区至今流传的“打泥巴”“顿屁股”等民俗节日中找到梅山村落武术艺术形态的影子。

3 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

3.1 梅山村落武术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

梅山地处湖南省雪峰山中段,山高林密,峰峦起伏,人们长期过着原始山地生活,为了与猛兽搏斗和求生存,梅山民众必须具有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和强健的体魄,“梅山峒蛮闲来练武习艺,忙时追山赶猎”,是其生动反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征伐,另一方面是梅山民众谋求食物的需要。虽然如今的梅山民众已很少再追山赶猎,但是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特征,梅山村落武术的健身价值依然存在。这是因为梅山村落武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养生学、医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大大丰富了其健身价值价值,这种价值随着梅山村落武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在今天的湖南省梅山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练梅山村落武术。同时,由于梅山地区广大农村缺乏基础的体育设施,人们也很少接触现代西方体育健身运动,于是土生土长的梅山村落武术便成为了梅山民众最佳的健身方式。

在调查访问中,有67.85%的学者和专家认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梅山村落武术开发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健身运动方式,有多达96.45%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认可梅山村落武术在梅山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梅山村落武术不仅仅是梅山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代表之一,更是梅山地区优秀的民众传统体育项目,有积极的健身价值。

3.2 梅山村落武術的教育价值

近代以来,在梅山地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梅山村落武术的教育功能也开始被世人所关注,1938年新化县城西正街正式成立中国国术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由县教育科长兼任,同时有7名研究员,第二年改名为中国国术馆,馆长由县长兼任,所有研究员改称为教员,同年招收广大青年农民50人入馆学习国技。国术馆自开馆以来共举办5期培训班,学员培训达370人之多。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梅山地区,地方各类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据相关资料显示,有县办武术馆一家、私办武校多达24家之多,在县城外开场授徒的武师多达300余人。据新化县教育局李志成介绍,如今在新化县内各中小学,每个学生业余时间都必须学习新编梅山村落武术套路,要求新化县各级中小学保证至少每周一个课时用于学生学习梅山村落武术,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小学梅山村落武术比赛。作为地方典型传统文化代表,梅山村落武术得以在梅山地区各中小学传承;作为一种传统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无疑也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梅山村落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3 梅山村落武术的经济价值

经济功能在武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武术特有的表演观赏、竞技、组织宣传及开展相关的经贸活动;二是武术健身修身的效果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功能。习练武术能增进人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梅山文化旅游的升温及国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热潮,梅山村落武术因为其独具特色及神秘的源流和作为一种武舞类节目开始走向现代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村落武术文化在现代流变中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注重表演性,梅山村落武术从地域经济学角度来说是梅山地区极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对于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 结论

梅山文化形成于梅山峒蛮历代的生产生活中,其中包含着梅山先蛮的实践经验与智慧,更显示了梅山峒蛮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梅山地区山高林密,长期与外界隔绝,造就了封闭的梅山文化,章淳开梅后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形成了梅山地区文化融合、习俗交叉的社会现状,封闭的梅山文化决定了梅山村落武术特殊属性,它与宗教祭祀、娱乐教育的结合形成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与生产实践和战争格斗的直接联系决定了梅山村落武术的实用性。梅山村落武术在流传中发展、变化,从重生产实用到重技战格斗,再与宗教祭祀联姻,并汲取了其他地方拳种的特点,最终自成体系。梅山村落武术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原生态、次生态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梅山村落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梅山村落武术的研究在微观的角度与梅山地区的历史因素和地域条件相结合,体现出其个性,在宏观上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角度为立足点,表现出其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共性。梳理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脉络把握梅山村落武术的演变过程是其现代社会价值重构的重要参照系统,梅山村落武术的健身、经济、教育等功能的发掘必须结合当地社会现状,兼顾其本身特点。梅山村落武术,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由众多的先辈完善、浸润已然形成完备的体系,成为梅山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梅山村落武术的功能也由一开始的技击功能、军事功能等慢慢的更倾向于健身功能、经济功能与教育功能,作为梅山村落武术的学习者,我们有义务去继承和光大梅山村落武术,让更多人意识到其价值,从而加入到推广梅山村落武术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周惠新.梅山武术的生存形态与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8.

[2] 杨俊军.梅山武术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26 .

[3]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3):46.

[6]陈文卿,王洪元.梅山武功的文化渊源[J].娄底师专学报,2003(3):45.

[7]陈立群.梅山文化考略[A].梅山文萃(第一卷).新化县文化局,2010.

[8]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韩 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Value of Meishan Wushu

Liang Zhengjun Zhou Huixin(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field observ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value of Meishan Wushu. From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village Wushu, the paper anan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eishan village Wushu, finds out the three cultural patterns in Meishan village Wushu culture: the original pattern, the ecological pattern and the modern pattern. These patterns relied each other and have their own unique features. The modern value of Meishan village Wushu shows in the aspects of keeping fitnes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al functions.

Keywords:Meishan village Wush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dern value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