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的潜力

2017-03-01 17:28刘稚亚
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字文化

刘稚亚

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8%增长到15%。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重点培育的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猛然”进入《规划》,部分人产生疑问:未来5年,“数字创意产业”该如何撑起10万亿元规模的产业空间?

技术是基石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分析师张振翼认为,《规划》中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是“软硬兼施”,硬件设备上要“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软件内容上要“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可以预见,文化装备制造业会有新的发展方向和消费市场,加快虚拟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这意味着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产业生态。

技术的重要性也被刚刚落幕的CES大会(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再次强调。拉斯维加斯的独特风韵连同让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产品一度成为朋友圈中的刷屏话题。作为最重要的科技行业展会之一,历年各大电子消费巨擘都会在CES大会上展示最新的科技产品和概念,代表着未来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也都成为未来资本追逐的目标。

根据MarketWatch统计,虚拟现实(VR)、自动驾驶、穿戴装置、人工智能(AI)、5G是主导此次CES和2017年的科技主流。

然而,本届CES的最大看点不是最新潮的科技,而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参展企业都来自中国。其中既有联想、华为、海尔、海信、华硕等CES常客,也有像大疆、蚁视、HTC VIVE、Insta360等新锐,仅深圳就有近652家企业参展。而这1300多家中国企业和组织也让CES组织方不得不加大对中国企业的重视,甚至不惜在上海特意针对中国企业举办了一届CES Asia,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规划》提出后中国在电子领域和创意产业取得的成绩和日益增强的行业影响力。

“在当前文化消费形态日益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使中华文化的表达和弘扬有了更强大的技术装备优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强调,依托先进数字技术,能推动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形成产业链。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这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去”。

内容是血肉

10年前,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恐怕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几部中国电影以及中国文化团体有限的海外演出来实现。如今,随着中国游戏产业在全球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借助电子游戏了解中国文化。外国人对于中国游戏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有媒体撰文称“孔子与游戏成中国文化出口先锋”。

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网游海外出口就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近10年来,中国网络游戏出口规模已经涨了30倍之多。

游戏是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内容分支。除此之外,VR、直播、网剧、弹幕等新业态都在2016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着文化消费市场,改变内容呈现形态:电视业,通过研究消费者观看行为的变化,运用联网联机,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完美联动,找到保持“开机率”的新理由;演出和电影,搭上了互联网众筹的快车,营销新产品,积累粉丝,开发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传统出版业在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着力改造运营模式,嫁接互联网的运营理念,盘活资产,实现增值。这些文化新业态,都是创造力的源泉和变革的力量,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规划》特别提出,要从“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两方面着手,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创作、生产出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时尚文化的需求。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張振翼说,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下,对优质内容的传播能很快形成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实现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资本是助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在第七届中国3D技术与创意博览会上指出“产业和金融的结合,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命门”,只有让金融和实业、产业,特别是和创新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是经济发展最可靠的持久新动力。

“数字创意产业是个很宽泛的领域,而且行业内的企业参差不齐,很多具有优秀成长性和技术优势的企业体量又很小,独立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价值欠佳。但如果通过产融联盟内产业协作平台的打造和股权孵化联合体等创新化设置,创造出一些具有投资价值的优秀标的,就会更方便各方资源的集成注入和联合共创。我们更愿意以这种方式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推动产业发展,共享发展回报。”非比资本合伙人、放大空间执行董事董玥如是说。

产融联盟即数字创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盟。产融联盟发起方之一、中国青年艺术国际交流中心下属基金负责人张焘针对资本助力数字创意产业的意义说道:“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领域,我们针对数字创意产业要做的更多是价值投资和战略投资,将具有优势技术、服务但单体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型企业聚合起来,通过资本设置、技术结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搭建战略布局性产业聚合平台的投资孵化。一方面,这个平台上的企业在集群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另一方面,通过平台资源的注入和市场的联合共拓,也能获得比单体发展大得多的发展空间和和快得多的成长速度。”

可以看出,数字创意产业进入《规划》,只是绘出了蓝图,未来在实施中并不轻松。

面对“黄金时代”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其实答案很显然,“融合”才是关键。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和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在技术的支撑、内容的传播和资本的助力下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出10万亿元产业空间的巨大潜力。

猜你喜欢
数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数字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