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报》: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2017-03-01 17:48卜拙
共产党员·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陶铸社论胜利

卜拙

在解放东北的战争中诞生的中共辽西省委、辽吉省委、辽北省委机关报《胜利报》,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土地改革、参军支前和发展生产斗争一线,认真履行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成为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胜利的进军号角。

在沈阳市法库县老城内的西大街,有一座两层日式建筑,原为伪县公署后院。1946年1月1日,在时任辽西省委书记陶铸直接领导下,《胜利报》作为辽西省委机关报在此创刊。1946年6月,报纸改为辽吉省委机关报,1948年7月改为辽北省委机关报,1949年1月1日后改版为《辽北新报》。

陶铸同志亲创并指导办报

时任辽西省委书记和辽西军区政委的陶铸同志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直接领导创办了《胜利报》,并亲自题写刊名。有记载讲到,陶铸离开延安前受到毛泽东接见,毛泽东握着陶铸的手鼓励说:“祝你们胜利!”陶铸牢记毛泽东同志的鼓励,于是以“胜利”作为报名。

《胜利报》初创时期,报社人手少,制版印刷条件差,工作人员生活十分艰苦。在创刊当天晚上,陶铸兴致勃勃地来到报社,给大家带来两大瓶清酒,以示慰问和祝贺。此后,报社转战郑家屯、洮南、白城子等地时,陶铸总是把最好最大的房子分配给报社,并关心报社同志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陶铸就要来报社讲解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在重要时间节点上还会亲自撰写社论,如1946年7月1日发表了社论《纪念七一、七七,克服新的民族危机》,1948年7月1日发表了社论《今年纪念党的生日我们应该做什么?》。后来,原《胜利报》记者江涛曾写下怀念陶铸指导办报的诗句:“清酒岁除怀法库,良师秋晚念洮安。”

为了使报纸能够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紧密地配合战争和土地改革,省委决定,凡是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包括省委核心组会议,都要通知报社同志参加;《胜利报》发表的重要社论、通讯,都要报送省委领导审批。有一次,陶铸利用省委开会的间隙,在报社主持召开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会议,让这些同志专门听取《胜利报》的工作汇报。陶铸在讲话中强调,要全党办报,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关心支持党报,有写作条件的领导要亲自动手写稿。

1947年夏季攻势胜利后,针对部分报社同志不安心办报和报纸出现的“客里空”现象,陶铸利用“九一”记者节举办座谈会,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他批评了一些同志“党报有前途,个人无前途”的错误思想,批评了一些同志斤斤计较于个人名誉、地位、待遇,在工作中消极马虎的表现,强调要克服个人主义的种种打算,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挥办报人的积极性。随后,报社连续几天组织学习查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进行严肃整风,领导带头剖析检查,提高了对办好党报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了思想,改进了作风。

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典范

《胜利报》从创办起,就把宣传中央及省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神圣使命。报纸头版主要刊载省委、省政府和军区的决定、指示、布告和领导同志的报告、讲话和文章,刊载中共中央、东北局及其领导同志的文件、文章和讲话等,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尽快为群众所理解。当时,《胜利报》肩负三项使命:一是发动群众搞土改,二是动员参军参战,三是发展生产。《胜利报》紧紧扭住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关键环节,通过刊载文件、发表社论、通讯报道等形式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很多群众都说:“《胜利报》就是省委的声音,跟着报纸干,没个錯!”

面对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胜利报》紧跟战场步伐,采取一战一报和“一周战况”等通讯形式,接连报道战场大捷,有些更是采用特刊的形式整版报道,鼓舞了人民士气,提振了必胜信心。如1947年上半年,《胜利报》接连报道了我军取得的多次大捷:3月5日报道我军解放库伦,3月7日报道辽吉主力部队收复通辽县城,3月11日报道辽北省各界举行万人祝捷大会,4月10日报道康平光复,5月29日报道收复法库、三克康平,6月9日报道收复岫岩、普兰店,6月11日报道热河我军收复赤峰,6月17日报道辽东半岛完全解放,等等。配合战争形势,《胜利报》发表了许多有理有力有节的社论。如1948年10月25日的社论《热烈支援解放全东北的最后一战》指出:“为了支援即将到来的解放全东北最后一仗的大会战,我辽北全党应紧急热烈动员起来,用一切力量保证这一战役的胜利。要求大家做一个胜利干部,做到一人当几人用。必须克服胜利局势下的困难,使支前的人力物力赶上胜利要求。”

陶铸同志为《胜利报》第五期题写了“深入民间,实事求是”八个大字。报社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坚持深入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坚定相信和依靠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共同办好报纸。1946年1月5日出版的第2期《胜利报》上刊载的《给通讯员的第一封信》,指出报纸的性质“是为辽西老百姓服务的”“是为全体老百姓办事的”,在报道原则上鲜明提出“首先我们要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不歪曲也不夸张”“其次是深入群众,对于任何一件事情,绝大多数的群众的意见常常是正确的”,在写些什么中提出“请从切身体验到的写起”“清算运动、政权建设、新政设施、人民武装、拥政爱民、剿匪治安、生产情况、调解纠纷、教育、妇运等”“写稿可以在本报发表,酬给稿费:赠送本报,廉价购买本报出版物。义务则是每半月写稿一篇,字数和形式均不限制”。报社还提出以区作单位,部队以团作单位建立组织通讯网,经常进行写作和学习的集体活动。1946年5月,报社转战洮南,群众性办报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这一阶段,报社发展通讯员68名,重点报道群众运动和秋收,外来稿件达到210篇。同年11月,报社迁到洮安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通讯网上。1947年9月22日,以辽吉省委名义发出的《关于扩大胜利报通讯组织的决定》,规定每县组成25人至35人的通讯网,提出“为全辽吉每月组织1000篇通讯而努力”的目标。据统计,当年10月,各地新增通讯员百余人,收到稿件690篇,比9月增加3倍。

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

向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传播道理,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讲故事。《胜利报》坚持讲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战斗的故事,讲好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讲好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罪行。《胜利报》的《老百姓》《辽河》等副刊办得通俗易懂,如“一周天下大事”“老百姓课本”等栏目,都采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引导群众、教育群众,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胜利报》连载的原创小说《国事痛》,就是以精彩精练的故事为载体,把“八一五”以来的独裁、民主斗争史贯穿始终,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抗战胜利后,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东北的群众对蒋介石搞独裁专制的黑暗统治知之甚少,脑中固有国民党军才是中央军、正牌军的观念,对美蒋勾结搞内战的阴谋不甚清楚,对国共两党方面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国事痛》假借洮南乡下老头张昭,用与邻居闲谈的口气,讲清了日伪统治下东北人民亡国的苦难,讲清了蒋介石“不抵抗”的历史罪行,讲清了共产党八路军配合苏联红军收复东三省的历史事实,讲清了赶走国民党反动派分田分地给农民的现实。正如小说的楔子《西江月》所写:“东北何人断送?沦亡十四春秋。如今喜复旧神州,不料刀兵重构!卖国独裁内战,蒋家一贯阴谋。人民觉醒争自由,专制王朝难久。”小说以抗战以来的史实为依据,博采中外报刊发表的生动资料,参照《官场现形记》等小说的写作笔法,刻画人物、叙事论理都用群众口语,时而庄重,时而诙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说还被汇编成书,行销东北各地。有些进步民间艺人将其改编成评词、鼓词在街头传唱,影响广泛。东北局宣传部对《国事痛》给予高度评价,并给小说作者颁发了奖金。

猜你喜欢
陶铸社论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陶铸《悼亚楼同志》诗
陶铸在广西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