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象

2017-03-02 18:33王想胜�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

王想胜�オ�

意象,可以说是高中诗词教学中的一把钥匙,可以快速、高效地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把握鉴赏核心。因此,在中学生可认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对诗词鉴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学的范畴中,“意象”是最有诗意的重要命题之一。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抽象的卦象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在诗学的范畴内阐释这一概念,当以刘勰为先,《文心雕龙·神思》篇有“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决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记载。刘勰第一次在审美范畴中应用“意象”这个词,足见他对意中之象和胸中之情的关系已有相当的理解。

后人对“意象”这一概念也多有运用。陆时雍:“意象独出”(《诗镜总论》),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沈德潜:“忘象孤峻”。这些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必须呈示为“象”,而认为那种直来直去的抒情和抽象的说教都构不成意象。这里的意象之“意”,指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指出:“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

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或“人心营构之象”。它源于物,是审美主客体意向性结合的一个产物。对于诗歌来说,意象是以词语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就一首诗而言,它既可以指作品中单个的景和物,人和事,也可以指由多個独立意象所构成的整体意象。意象由主观的“意”(情)和客观的“象”(景)两个因素的有机融合而成。所谓“意与象合”、“情与景偕”等因素都取此意。所以王夫之认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清代诗人李重华也认为“夫诗以运意为先,意定而征声征色相附成章”。正是由于意象之间的主从关系,就催生了意象的鲜明的主观性、寻象观意、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以及象征性、暗示性等特征。

二、意象的作用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意象手法在诗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是一个化抽象为具象的过程。

2、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3、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4、主题朦胧,意绪无穷。意象手法在诗中的运用,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5、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三、常见意象举例

1、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3、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5、哀鸿: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6、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7、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8、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9、怀橘: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指孝顺双亲。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10、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当然,作为诗人精心遴选的蕴含诗人主观情志的意象具有唯一性,我们只能从宽泛的、一般的概念上对普遍意象做一归纳整合,用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情感,我们万不能胶柱鼓瑟,以这些普遍意象的普遍含义去理解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之诗。我们要明白,作为诗歌意象,它具有鲜明的个性,是饱含诗人主观情志的“特产”,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马营中学,甘肃 通渭 743300)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