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7-03-03 11:19湖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王林松
湖北农机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种养体系

湖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王林松

夯实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 王林松

为加快推进湖北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按照“鼓励产业融合,支持综合种养,加快发展安全生态高效农业”的要求,2016年湖北省启动了第二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有关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重点围绕稻田综合种养、再生稻技术集成、蔬菜减肥减药技术集成、茶叶减肥减药技术集成、晚熟柑橘栽培及贮运技术、高效冬春饲用作物种植与转化、油莎豆品种改良及栽培技术等7个产业体系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着力解决制约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年来,各创新团队结合产业实际,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探索技术模式,制定技术标准,提高产品品质,创立产业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1 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打造了产学研推企社的良好互动平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较好地搭建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推企社结合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通过公开公正的遴选机制,保证了每个创新团队都涵盖了省内本行业本领域内高水平研究人员、推广专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主产区示范推广基地,建立了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于实践、效益让经营主体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傅廷栋院士担任高效冬春饲用团队的技术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担任再生稻团队技术研发首席专家,欧博美公司组建油莎豆团队,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或合作社“土专家”担任综合试验站站长和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7个产业技术体系共设立研发首席专家7名,推广首席专家6名,技术顾问2名,岗位专家31名,综合试验站站长30名,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37名。通过搭建对接、交流、合作的开放互动平台,加速了农业技术、信息、人才等科技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了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技推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1.2 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各团队紧紧围绕本产业目前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模式研究,取得了一批能转化、有效益的实用技术成果。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快实验示范步伐,筛选出了两优76(早稻)、丰两优香1号(中稻)、天优华占(晚稻)、“金水椪柑2号”、“金水橘”、“金峡桃叶橙”、“红肉蜜柚”等一批适合区域特点推广的新品种,推广应用了稻田综合种养、蔬菜“两减”提质增效集成、茶园减肥减药集成、饲料作物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再生稻-饲用油菜高产高效等一批技术新模式,现已在全省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再生稻团队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专用收割机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应用全程机械化“一种两收”技术模式,实现比单季稻增产20%以上,亩增收节支500元以上,全省推广示范面积达230万亩(1hm2=15亩);蔬菜和茶叶减肥减药技术团队在全省广泛建立两减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两减三增”技术模式。在城郊蔬菜、设施蔬菜、冷凉露地蔬菜、高山蔬菜主产区建立7个千亩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2 225亩,辐射带动65.2万亩。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茶叶绿色生产模式配套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全年累计示范推广昆虫病毒制剂、数字化色板等减肥减药技术(产品)33 720亩,亩平均提质增收500元左右;稻田综合种养团队致力于种、养技术的匹配和衔接,开展生态种养,建设试验基地1 000亩,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土壤质量主要指标提升5%,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5%,显著降低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水稻单产不降低,虾鳖鳅鱼产量也很可观,与普通水稻田相比平均每亩节本增效3 000元以上,目前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到400万亩;高效冬春饲用作物种植与转化团队在油菜、玉米青贮技术、专用收割机研制等领域进展迅速,青贮玉米、油菜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

1.3 破解了部分技术瓶颈,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各创新团队通过研发成果迅速转化,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标准化生产规程,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水稻团队通过筛选品种和研发机械,初步解决了再生稻的低产难题,使水稻一种两收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选择,2016年机收示范片再生季平均单产达402.1 kg,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柑橘团队选育出4个特色品种,丰富了品种类型,优化了品种结构,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种植效益提高30%左右,提升了农户种植柑橘的积极性;稻田综合种养团队建立的大规格小龙虾苗种春季稻田提早繁育和秋季池塘繁育方法技术,实现了苗种的大规模培育,2项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蔬菜团队开展了蔬菜减肥、减药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熟化,集成示范减肥减药提质增效技术;茶叶团队成功选型了适宜茶园使用的施肥和植保机械,筛选、优化出一批茶园适用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和产品;二是深入一线开展抗灾救灾和精准扶贫工作,实行点对点对接,通过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到位率。2016年6~7月份,湖北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农业受灾严重。茶叶团队先后有18批次37人次赴英山、浠水、咸安、通城等茶叶重灾区,实地调研灾情,对接技术需求,指导科技抗灾救灾。及时组织专家编制《茶叶抗灾恢复生产技术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抗灾恢复生产技术措施,并通过巡回指导和现场授课,帮助受灾农户和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抗灾生产自救。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1期、现场技术观摩会3场次,累计培训茶农和基层技术骨干1 132人次。通过电话、微信等解答各类技术咨询500多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等科普资料1 400多份;柑橘团队借助三峡库区移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项目平台以及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县科技局及科协科技下乡培训的方式,累计培训人数25 00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30 000份,举办讲座100余场次;蔬菜团队先后到蔡甸、黄陂参加科技救灾和田间指导工作,并赠送3万元蔬菜应急种子、100 t有机肥,后期又向黄陂捐赠10万元种子种苗、10万元叶面肥、10 t抗病育苗基质、有机肥等生产物资,用于灾后恢复生产。举办技术培训57场次,累积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4 056人次。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不够”:

(1)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够。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技术研发的水平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部分团队的研发技术水平不高,实用性不强,花架子多;二是技术研发的方向有偏差,不适应绿色安全农业的发展趋势,走不出传统农业的技术模式。

(2)团队的协同创新不够。一是部分团队的工作布局不太合理,分工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存在重复研究、打乱仗的现象,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情况,没有实现资源、信息、成果的共享共用,创新效率不高。

(3)农产品品牌开发意识不够。7个体系虽然发挥各自创新团队的优势,为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每个创新团队对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产品品牌开发服务并不多。优质农产品品牌尤其是名优品牌偏少,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下步工作打算

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技引领、服务产业的宗旨,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加强措施,深入实施双首席制度,全面推进省级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3.1 理顺经费拨转渠道

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金由线下转移支付资金调整为线上预算资金,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财政支持资金划拨到相应的体系创新团队牵头单位,方便各体系开展工作。鼓励各体系的首席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在基层建设试验站和示范基地,把实验室真正建设在农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3.2 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组建由专家牵头、多方参与的第三方督导评价组,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日常工作及其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细致地督导评价,将第三方督导评价组的意见及建议作为重要依据,适度增减和平衡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财政支持经费,奖优惩劣。

3.3 建立创新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体系内部评价、第三方督导评价组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的综合结果,对创新团队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团队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培育有能力、能干事、干大事的农业科技人才。

2017-03-16)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种养体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