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时代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7-03-03 11:36易连云王春华谭畅
中小学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认同

易连云+王春华+谭畅

摘要:尽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关注与重视,却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与学校德育一样备受质疑。疏理当前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结合当前少年儿童组织的群众性与普及性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为基础和主线,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统领小学德育,实现整体性学校德育的构想。

关键词:少年儿童组织;认同;时代困境;整体德育

长期以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一直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全国各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产生了不少的经验,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轰轰烈烈的活动与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是学校管理者的迷茫与少年儿童的困惑。通过对这些年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的总结与回顾,我们发现,当前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作出进一步探索。

一、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

当前,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任何时候,使得每一个群体及个人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情境。这些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乃至社会行为的影响都极为深刻,甚至是颠覆性的。通过观察与调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部分少年儿童对少年儿童组织缺乏认同感,对学校德育有抵触情绪。

组织认同包含对组织的意义认知、情感归依、组织评价与组织行为四个方面,这是一个源于管理理论的概念。少年儿童的组织认同主要包括少年儿童对少年儿童组织的意义认知、组织归属、活动的参与激情与积极地组织活动四个方面,集中起来即表现为少先队员的角色意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缺乏明显的组织认同,没有强烈的归属感。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常常是,每一个适龄小学生都带着具有象征意义的红领巾,但在他们内心深处,却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相当多的人基本上不理解少先队工作的意义和少先队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以及应具有的主人翁意识。

与此相关,这些年来,学校德育同样倍受重视,各学校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近几年对学校的调查与访问看,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不重视德育,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儿童道德发展、教师专业伦理与道德、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同样,这些努力也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抵触心理,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第二,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德育重复交叉。

这一问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我们发现,各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者并不清楚少先队活动与学校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往往把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与学校德育混为一体。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少年儿童组织活动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尽管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一个是团委,一个是教委,却做着同一件事情,这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是,活动时间安排的冲突;另一个问题是活动内容的重复:由于都在从事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都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一旦不能达成一致,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如共青团要求的每周一课时的活动,往往会与班会活动及其他主题活动相冲突。

第三,少年儿童组织缺乏退出机制,导致激励感减弱与荣誉感降低。

现今的少年儿童组织与过去稍有不同,其性质由当初的少年儿童先锋队转变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其参与形式是适龄儿童全员入队,以充分体现少年儿童组织的普及性与群众性。不能说这样的改变没有道理,这或许是时代的需要,是出于对少年儿童情感的尊重,不歧视每一个儿童。可是,从理论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改变可能带来的负面或者说消极影响,是少年儿童组织神圣感的弱化!由于没有退出机制,少年儿童入队时并没有初步的道德甚至政治上的预期,这就使得少年儿童入队时难以产生内在成就感与荣誉感,心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渴望。由此,我们不得不在少年儿童组织中重构新的活动来体现其曾经拥有的“先锋性与先进性”,如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雏鹰争章”“雏鹰假日小队”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激励先进的效果,却不能实现通过少年儿童组织全面地为培养与发展儿童思想意识奠基的作用。

第四,少年儿童组织与管理者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认识模糊。

这与前面所说的教育者将少年儿童组织工作与学校德育混为一谈相似。不少管理者认为,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就是对少年进行德育。如果不从理论上深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从理论上研究,便会产生疑问。这种疑问首先指向两者的本质,也就是如何理解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我们将两者视为一体,就面临为什么要开展单独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疑问;而假如认为两者是各自不同的方面,又怎么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呢?这些疑问如果不弄清楚,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学校德育就会产生混乱,从而造成教育效果的低下甚至因为相互冲突而失效。现实中就不乏这样的案例。

二、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时代困境的归因分析

上面所陈述的只是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中遭遇的主要现实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的忽视理论探究的传统,导致中小学“德育活动化”“德育片断化”。

“德育活動化”是指,在中小学,教育者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就是开展一系列有关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与思想品德形成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各种报告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多以各种活动为主,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便很自然地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纳入各种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之中,以至于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分清楚,究竟是在进行学校德育,还是在进行少年儿童组织教育。

“德育片断化”是指,中小学德育实践中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状况。这与前述“德育活动化”密切相关,教育者将德育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活动,各自有着独立的主题。如此,教育者虽然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些活动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持续地发挥作用,其结果便是,活动开始时激动,活动结束后平静。

第二,忽视了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内涵的深入研究,未能体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点与特色。

毫无疑问,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具有非常緊密的联系,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前所述,由于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的缺乏,人们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从这些年来在相关教育理论研究文献中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中便可以看出。在为数众多的关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理论研究文献中,我们较少看到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文童,多数文章都是介绍学校少年儿童组织工作的实践以及较为表面化的操作性内容。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研究者们的研究,只是想说明,作为研究者,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思考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理论研究,或者说,更多的研究者将此纳入到学校德育或者儿童思想道德发展教育研究中去了。如此,就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研究局面:一是研究内容深度不够;二是研究文章理论水平不高。

第三,少年儿童组织的群众性质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先锋意识启蒙,导致了少年儿童参与少年儿童组织活动时被动甚至消极态度。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活动对于思想意识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强调儿童早期的行为训练,并特别强调从这种训练中培养其团体意识。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团体意识可以说是儿童成人后产生社会组织认同的基础,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的少年儿童组织缺乏选拔与淘汰机制,使得少年儿童既失去了加入少年儿童组织的内在激励,也失去了退出少年儿童组织时所产生的内疚感与挫折感。全员入队表面上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实际上却降低了儿童的成就感。两相比较,后者造成的负面效应更大,影响也更深远。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需要深入研究。

三.运用创新思维,把握时代机遇。走出时代困境

以上是对学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所作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强化理论研究意识,探索新时期少年儿童组织工作的规律,实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惯性思维一一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当作简单的、表面化的工作。不少人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视为政治工作,并因为对政治的敏感与回避而采取简单的方式应付了事。如今,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我们更应该采取理性的方式对待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应该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其自身的特殊性,确定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力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特点,深刻认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确定科学的目标定位,实现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

第二,深入研究与理解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实质,切实把握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特点。

此处所讨论的学校德育是如今普遍流行的所谓大德育概念,即学校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与教育。在此意义上,其教育与学校德育具有紧密的、无法分割的联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少年儿童组织,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重点应与学校德育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应该首先体现在它的组织性上,即对少年儿童进行初步的政治意识培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教育者好像不再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讲政治、谈政治了,似乎一谈到政治教育就显得保守与落后。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要知道,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政治。因此,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讲政治,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基本政治素养。当然,这种培养需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需要尊重儿童对政治的理解能力。只有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才能真正使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早期的政治意识培养与训练可以为儿童更早地实现理性思维奠基,进而为今后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当前少年儿童组织的全员性与群众性的基础之上,整体设计学校德育框架,实现以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活动统领学校德育的基本架构,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儿童的基本政治素养包括对组织的认同,对规则的服从,具有团队意识与集体意识,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等。由于每一个儿童都是少年儿童组织的成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校德育的所有活动无外乎两种:作为少先队员的个人活动与作为少年儿童组织的集体活动。红领巾是儿童作为少年儿童组织成员的身份标志。有了初步的政治意识,儿童就会在日常活动中将自己的个人与集体活动同少年儿童组织联系起来,通过所具有的政治素养,自觉调节自身行为,这种内在的自我调节比其它形式的德育活动具有更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化儿童的组织形式,强调他们对学校规则的认同与服从,进而理解并服从社会规则,真正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基。由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校德育的持续效果,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深入挖掘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资源,探索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新路径,力争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今天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在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特别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利用、路径与方法的拓展等方面。网络时代所创设的虚拟社会空间,迫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新的工作环境与路径。因此,如何利用这一技术平台,搭建虚实结合,链接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立体教育网络,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对于少年儿童组织还是少年儿童自身,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活动与发展自身都是无法逃避的。创新将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工作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是学校德育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少年儿童组织研究的学科建设,还是学校少年儿童组织的具体教育,都是如此。以上所作的研究只是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简约思考,不足之处尚多,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实质的认识也许失之偏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认同
试论现代中国文学认同的价值取向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好莱坞影片的美国文化认同性诉求
“认同”视角下辅导员心理辅导谈话技巧研究
舆论场理性族群的认同与构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